高威 威培栋
摘要:拖拉机的冷却系统是柴油机正常运行的基础保证,冷却系统的工作状态直接决定了拖拉机的工作性能,了解冷却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规的维护保养方法,有利于拖拉机使用者更好的完成农业生产任务,保证拖拉机性能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拖拉机;冷却系统;基本原理;维护;保养
中图分类号:S219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8.11.030
柴油机是拖拉机重要的动力部件,柴油机的运行主要是利用柴油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供给拖拉机使用。由于能量转化的过程中只有约50%~60%的化学能转化为动能,而剩余的能量在燃烧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去,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就是降低发动机本身温度,将热量及时带离,保证发动机可靠运行的辅助系统。若冷却系统不能起到良好的散热功能,就会导致柴油发动机零部件温度过高,引起润滑性能降低,运行功率下降,甚至造成某些零件的损坏。随着柴油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也在不断改善,拖拉机的使用者应重视对冷却系统的维护保养,确保拖拉机正常高效的运行。
1冷却系统的基本原理
拖拉机柴油机的冷却系统与汽车使用的冷却系统近似,多采用强制循环水冷系统进行冷却降温,并通过水泵提高了冷却液在各通道之间的循环速度。强制循环水冷系统主要包括了水泵、节温器、散热器、膨胀水箱、冷却风扇以及其他附属装置。在发动机运转的过程中,通过水泵叶轮的加压作用,使冷却水流入发动机缸体的水套中,当冷却液吸收热量升温后,再流入散热器的水箱中,由冷却风扇进行强制冷却,冷却后的液体可循环再次进入冷却系统。拖拉机的冷却系统除了包括液压油、冷却液、冷空气的内部循环系统外,还包含了发动机机罩下的气散热系统。拖拉机的冷却系统是要保证柴油机在农业生产的复杂情况下维持相对应的合理工作温度范围,既要避免柴油机的温度过高,还要防止其温度过低。同时还要兼顾当柴油机冷启动时保证柴油机能够快速达到理想的工作温度。
2冷却系统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2.1冷却液的检查与添加
冷却液的泄漏方式及排除方法如下:(1)冷却液的内渗漏是由于机体、汽缸套、汽缸盖、汽缸垫等关键部件发生损坏,使其在与水道接触的位置出现裂纹或砂眼,导致冷却液流入油底壳中的现象。此时应对阻水圈做及时的更换,在更换阻水圈时,应保证规范操作,避免阻水圈在安装过程中发生损坏或扭曲,而导致冷却系统内漏问题的再次发生。(2)冷却液的外渗漏是导致冷却液减少的主要原因,当冷却液出现了外渗漏,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查与排除:一是检查水泵各水封或衬垫有无损坏,发现损坏问题,及时对水封或衬垫進行更换。二是检查橡胶管的接头处是否出现冷却液泄漏的现象,若发现泄漏,应使用螺丝刀将橡皮管接头卡子的螺钉旋紧,若发现橡皮软管损坏,应对其进行及时更换。三是检查汽缸体旁的膨胀塞是否出现漏水现象,若膨胀塞漏水,就必须对其进行更换。四是对散热水箱进行检查,若发现其存在破损,应将其拆下,将冷却液放尽后进行焊接修补。
当冷却系统的泄漏修复后或冷却液长期使用自然缺失时,必须要及时的添加冷却液。对于冷却液的添加,应注意以下几点:(1)拖拉机的冷却液多采用农村地区可以获得的水源,常规的生活用水大体可分为软水和硬水两类,软水包括江水、河水以及蒸馏水等,这种水受热后不会产生水垢,较适合作为冷却液使用,而硬水(例如地下水)通常在升温后会产生大量的水垢,容易造成冷却系统的堵塞。(2)对于冷却水的添加要按照适当的原则,若冷却水添加过多,可能在拖拉机行驶的过程中溢出,导致温度较高的缸盖或机体零部件产生裂纹或锈蚀,影响使用寿命。同时,若冷却水添加不足,可能会造成局部缺水,导致冷却效果不佳,影响机械的正常使用。(3)对于冷却液的添加,应在拖拉机停机状态下进行,添加时要注意避免冷却系统中的水温过高,应等待水温降至60 ℃以下时再进行添加。
2.2冷却系统的日常检查
对于冷却系统的检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注意检查冷却风扇传动皮带的松紧度,发现皮带过松而出现打滑现象时,应及时加以调整,同时按照厂家规定的周期对风扇及皮带张紧轮等位置进行添加黄油润滑。(2)拖拉机每工作300~400 h必须对水泵进行状态检查,若发现漏水严重,应及时更换水封;若发现轻微漏水,应对水封添料处的压紧螺母进行适当调整。(3)在拖拉机工作的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柴油机的运行温度,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水箱挡风帘和百叶窗开度。(4)定期检查散热器的表面清洁程度,做到及时清理保持整洁。对于冷却水中水垢较严重的地区,应做到定期清理冷却系统内部的水垢。
2.3冷却系统使用注意事项
拖拉机每次启动时必须先进行预热,当水温升高至60 ℃左右时方可使拖拉机投入生产作业,当工作完成后,若地区温度低于0 ℃,应将冷却水彻底放出,以避免低温将机体内关键零件冻裂。若在温度较低区域拖拉机短时间停机休息,应根据时间长短考虑是否需增加保温棉帘,以防冷却系统温度过低影响拖拉机的正常使用。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