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村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探讨

2018-11-16 12:32李天一杨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7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

李天一 杨辉

摘 要:文章以后村遗址保护为立足点,以现有研究资料和现场调研为基础,结合遗址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建设后村遗址文化广场的方式,解决后村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后村遗址;保护利用;文化广场

后村遗址是商洛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阳县南宽坪镇南宽坪村的二级台地上。目前遗址位于农田之中,当地居民生产耕作、平整土体、房屋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遗址区域内的生产作业会对埋藏较浅的文化遗存造成较大破坏。加上雨水冲刷、风蚀破坏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致使遗址上部土层开裂、空洞、风化、剥蚀现象较为严重。并且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遗址周边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量体型高大的现代建筑涌入遗址周边,不仅破坏了后村遗址的历史环境与周边整体风貌,还对遗址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 遗址概况

后村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90米,总面积22500平方米,地理坐标东经109°54′00″,北纬33°17′20″,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紧临金钱河一侧的断面上,文化层暴露明显,厚度为0.5~1.5米,并夹杂大量陶片。从采集的陶片看,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为内黑外红或外褐内灰的夹砂、绳纹陶或素面陶;另一类为细泥红陶钵,其他较为少见。前者陶片大多破碎,质地疏松,陶胎薄厚不均,陶色也不纯正。其特征与华县老官台、临潼白家、渭南白庙、西乡李家村、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经认定,后村遗址中包含老官台文化与仰韶文化。

2 价值特征

2.1 历史价值

后村遗址是研究新石器时代商洛地区历史的重要文献。后村遗址是商洛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大量具有老关台文化特点及仰韶文化特点的陶器、石器。不仅丰富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也真实、清晰地反映了当时商洛地区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该地区历史的重要文献。

后村遗址是研究新石器时代商洛地区文明与周边文明交流的重要依据。新石器时代的后村遗址不仅反应了商洛地区悠久的历史文明,在遗址范围内所发现的陶片特征与华县老官台、临潼白家、渭南白庙、西乡李家村、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折射出古代商洛与周边文明交流的繁荣景象,是研究古代商洛地区与周边地区文明交流的重要依据。

2.2 科学价值

后村遗址是研究商洛地区老关台文化及仰韶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后村遗址包含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其中老关台文化遗存在商洛境内发现较少,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是研究商洛地区老关台文化及仰韶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后村遗址为研究山阳县生态环境变迁提供重要的实物信息。后村遗址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历史生态环境的变化对该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村遗址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保留在地层中的生态学和环境考古学上的重要信息,将对该地区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信息。

2.3 艺术价值

后村遗址文化层中发现的系列文物,如交叉绳纹侈口罐、竖绳纹直口罐、夹砂灰陶敞口直壁翁、交叉绳纹圈足器、夹砂灰陶瓮及石斧等,其特殊的器型、器物是商洛地区仰韶文化及老关台文化艺术特征的直观体现。

2.4 社会价值

通过对后村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将对商洛市乃至陕西省的古遗址保护事业起到推动作用,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群众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兴趣和关注度,扩大文物保护的社会影响力。

3 现状问题

3.1 遗存本体破坏因素分析

3.1.1 自然因素

①风蚀破坏。山阳县全年以东北风为主,次为西南风。夏秋两季风速较小,冬春两季风速较大。冬春两季的大风对遗址的吹蚀和磨蚀较为明显。

②雨水侵蚀。后村遗址所在区域年降水量约为709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短时间的强降雨容易对遗址造成冲蚀,并且随着降雨的持续,表面裂隙将随着雨水的冲刷扩大为冲沟,对遗址造成破坏。

③植物根系破坏。后村遗址被大量植被所覆盖,其中不乏体量高大的乔木,植物发达的根系深入地下,对埋藏较浅的地下文物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3.1.2 人为因素

①建设行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后村遗址及其周边建设行为较为普遍,甚至部分房屋占压于遗址之上,对遗址安全造成影响。

②农业劳作。后村遗址位于农田之中,当地居民在生产耕作、灌溉施肥、平整土地的过程对埋藏较浅的文化遗存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2 周边环境破坏因素分析

后村遗址位于山阳县南宽坪镇中心区域,遗址区内以基本农田为主,周边区域为城镇建成区。近年来随着山阳县经济的发展及《山阳县南宽坪镇居住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有效实施,后村遗址区周边建设热情较为高涨。目前,遗址区东、西两侧新建大量多层建筑,高度为4~6层,兼具商业用房及居住用房性质。遗址区内部村民建筑随处可见,部分新建建筑占压于遗址之上,对遗址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随着居住新区的快速建设,势必将有更多建筑涌入遗址区内部及周边,打破遗址范围内现有的天际线,对遗址安全、历史风貌及景观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根据后村遗址周边建筑环境调查数据显示,后村遗址规划范围内现存建筑236座,本次规划从建筑材料、外观形式和建筑高度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将建筑风貌划分为三类:Ⅰ类建筑风貌、Ⅱ类建筑风貌、Ⅲ类建筑风貌。

Ⅰ类建筑风貌:建筑材料、外观形式与后村遗址环境风貌相协调,建筑质量较好、高度多为单层或二层的建筑。本次评估范围内Ⅰ类建筑风貌建筑76处,占总数的32.2%。

Ⅱ类建筑风貌:对后村遗址历史环境风貌影响较小,建筑质量较好或一般、高度多为三层及以下的建筑。Ⅱ类建筑风貌建筑103处,占总数的43.6%。

Ⅲ类建筑风貌:对后村遗址历史环境风貌影响较为严重,建筑质量较差、高度较高、影响景观通廊的建筑。Ⅲ类建筑风貌建筑57处,占总数的24.2%。

4 保护利用措施探讨

4.1 本体保护措施

①植被清理。清理遗址上的高大植物,防止发达的植物根系深入地下,对地下文物造成破坏。同时,采用浅根系、能防止水土流失的植物对遗址进行植被保护,一方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有害植物的滋生。

②控制扰土深度。控制遗址范围内农业生产强度,使其扰土深度不超过0.5米,防止日常生产耕作、灌溉施肥、平整土地等过程对遗址造成破坏。

③护坡加固。对后村遗址南侧裸露的文化层进行物理加固,防止雨水沖刷及风蚀作用对文化层的进一步侵蚀。

4.2 保护利用方式

对后村遗址保护范围进行有效的绿化及地面铺装,将其以文化广场形式进行体现。其中地面铺装改造材料采用轻型材料,绿化植被采用浅根系植物,控制地面扰土深度不超过0.5米,确保在建设及日常使用过程中不对地下遗存造成损害。旨在保护遗址安全的同时,改善周边环境,方便当地群众日常休闲,将后村遗址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公众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物保护区。其中,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地面铺装改造面积3万平方米。

5 结论

目前后村遗址保护工作面临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双重压力,如何保护好后村遗址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后村遗址文化广场的科学建设,不仅能够有效保护这处重要的文化遗址,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一处日常休闲场所,最大限度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董雍斌.陕西山阳县古文化遗址普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5(2).

[2]商洛地区考古调查组.丹江上游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1(3).

[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4]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

[5]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志:文物志(上、中、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
实施“记忆工程”,推进侨批档案保护利用工作
德江县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苏州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天敌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
关于汕头市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