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当前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8-11-16 09:46崔志钰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8年11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试点岗位

崔志钰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他的职教思想与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宝贵财富,不仅影响和改变了当时的职业教育,对当下的职业教育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当下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尤其是在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学习借鉴黄炎培职教思想,有助于我们不忘初心、回归本源,切实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职业指导:虚化弱化抑或全程贯穿

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的推进过程中,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如先招生再招工(徒)、招工(徒)与招生同步、先招工(徒)再招生等,这些招生改革都朝向一个目标,即招生招工一体化。学生一入学就具有两个身份——学生和学徒,甚至是某一特定企业的准员工(冠名班)。这种招生录取方式与原先的录取方式相比,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原先学生入校只有一个身份——学生,他们只知道自己要学习的专业,却并不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就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学校唯有通过持续跟进的职业指导来巩固学生的专业认知。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中,学生自入校第一天起,就开始逐步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甚至是工作单位,免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这种稳定的就业方向或就业岗位直接导致了就业指导的虚化。很多职业学校认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专业已经不再需要就业指导,因为招生即招工、入学就已经是准员工,基本意味着就业,甚至还有基本的薪酬,再谈就业指导显然是“画蛇添足”。黄炎培先生在阐述职业指导时认为:“职业学校应该用各种明示或暗示的方式来向学生说明各种职业的意义、价值和从业的准备,等等,使得每个学生不要走向和他天性或天才不相近的道路。”

对于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来说,如何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将来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如何保证每个学生的天性与将来的就业岗位相匹配,这离不开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如何做好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的时机又该如何把握?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指导这件事的根据,脱不了两个标准,一个是职业心理,一个是社会状况。”这就提醒我们,把握学生的职业心理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做好职业指导的前提。因为现代学徒制具有“招生即准招工”的特征,所以加强入学前的招生宣传工作非常必要。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时必须准确地向学生传递出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性质、学习特点、就业状况,让每一个学生在一开始就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认知,避免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所学的专业或将来的就业发生冲突。

在学生被正式录取之前,学校与企业应组织严格的面试,面试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学生的个性是否与专业、将来的工作岗位相匹配,避免仅凭中考成绩直接录取。面试是一种双向选择,一方面是学校和企业借以判断学生是否适合这一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另一方面是学生借以判断是否真的喜欢和热爱这个专业和将来的工作。通过由心理专家、学科专家和企业人员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使每个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认知,这样就将通常就业前的职业指导变更为入学前的职业意向确认。入学前的职业意向确认并不意味着职业指导的终结。在学生的学习和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职业指导应贯穿始终,学校和企业应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企业发展规划、社会发展需求、職业发展阶梯等,让每个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单纯技能抑或核心素养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课程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关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最终成效。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主要包括两大课程体系,即学校本位的课程和工作本位的课程。一般由学校教师担任学校本位课程的教学,企业师傅负责工作本位课程的教学,两大课程体系之间存在着大周期的工学交替,而在一些具体课程内部又有小周期高频率的工学交替。学校本位的课程主要是对基础知识、通用技能的学习;工作本位的课程主要包括初期的职业体验、中期的轮岗实训、后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在入学之初安排学徒到企业见习,跟随师傅观察和感受企业文化,熟悉未来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培养学徒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激发其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工学交替的方式安排学生轮岗实训,在真实岗位环境中根据师傅的指导进行演练,重点培养学徒的关键技能。在入职前通过顶岗实习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在师傅的指导下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工作能力。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课程流程化、技能化的倾向,课程照搬企业的员工培训教程,将真实的项目演变为产品的生产流程,将轮岗实训演变为简单的产品生产或流水线操作,将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曲解为简单的重复训练,试图将学生训练成熟练操作工。黄炎培先生曾说:“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这“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也即职业核心素养的直观表述。现代学徒制如何才能走出纯粹“流程化、技术化”的窠臼,从培养学生的技能转化为帮助其形成职业核心素养,对此黄炎培先生早就为我们明确了方向——“办职业教育,不但着重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养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即要让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生活情境,在面对各种不同的生活与工作情境时能运用其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当我们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课程建设时,要避免课程企业化,把学生培养异化为员工培训,也要避免课程完全产品化,把课程学习异化为产品生产。学校“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更要站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高度,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服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要立足多样化的真实情境,实现以真实情境为基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点的项目组装,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决企业真实问题的办法,在充分论证后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岗位转换:单导师制抑或双导师制

在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中,由于采用的是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师生的身份与岗位都具有双重性,在校是学生与教师,在企业是学徒(准员工)与师傅,这种双重身份与岗位的切换应该随着工学交替而常态化地发生。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的身份和岗位转换比较顺畅,而教师在学校和企业间的身份和岗位转换却困难重重,即教师的身份与岗位并没有与学生同步发生变化,在学校里是教师,在企业变成了实习指导教师,并没有转变为师傅,因为企业配备了更专门的师傅。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教师的角色显得比较尴尬,教学由企业师傅承担,教师更多地转换为学生的生活指导师。久而久之,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教师“自觉”地缺位了,原本设想的“双导师制”变成了“单导师制”,专职教师让位于兼职教师。由于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岗位的历练,这就导致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和体会弱化,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甚至低于学生,从而丧失了对学生实践指导的话语权。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解决“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瓶颈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情境,不对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特性、技术应用有熟练的掌握和透彻的理解,校企双主体育人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在学生的身份与岗位发生转换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完成切换,即教师的身份应同步转换为师傅,教师的岗位应从教学岗转换为生产实践教学岗,实现与学生的岗位同步转换。黄炎培先生曾指出:“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教师不应该缺位,应该与学生的实践岗位保持一致,学生在什么岗位上,教师也应该在什么岗位上,只有师生同岗才能更好地发挥师傅的指导、引导、示范作用。只有师生同岗才能使“双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师生同岗才能使课程更好地承载职业核心素养。当前,职教师资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企业经历的缺乏,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正是补足短板的上佳平台。师生同岗并不等于学生做什么教师也跟着做什么,更不等于师生在同一岗位上的技能比拼,而是让教师通过对岗位工作的熟练操作和岗位情境的全面把握,体验各类复杂企业情境下的岗位实践情况,一方面对学生的岗位实践以示范、引导,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应对各种复杂情境下的岗位挑战,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如此,可以避免使学生沦为适应单一岗位的熟练操作工,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各种复杂情境的岗位技术能手。

四、本土样本:模仿借鉴抑或实践创新

现代学徒制主要源自德国、英国、瑞士、澳大利亚、法国等,这些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如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等,这说明现代学徒制的实现方式是多样的,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在推进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吸收这些国家先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但决不可“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其教学模式。黄炎培先生早就指出“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

当前在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存在诸多“乱象”,有的学校还没理清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就紧跟潮流、盲目“引种”;有的是“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是先前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却冠之以现代学徒制;有的就是简单的“移植”,片面追求“形似”……在教育部门的推动下,有的地区或学校往往是照着做、根据上级的指示做;有的为了做出特色和成效,将现代学徒制在学校所有专业全面铺开;有的为了打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局面,不得不“拉郎配”……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现代学徒制,也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现代学徒制,之所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就是为了各地、各校通过持续的探索能找到适合地情、校情的现代学徒制实现形式。

黄炎培先生形象地告诫后人:“蜂的眼前是花,采到了,酿出来,却不是花而是蜜;蚕的口中是桑,吞下去,吐出来,却不是桑而是丝。因为蜂和蚕都有他的特性,会充分表现他的能力,绝不胡乱模仿人家。”这与陶行知先生的“仿我者死,创我者生”如出一辙。这启示我们,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时,各地、各校应在把握现代学徒制基本内涵的前提下,根据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试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样式。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是可以亘古不变的。黄炎培先生反复告诫我们:“今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事实上研究。”基于事实的研究、立足科学的论证是我们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现代学徒制试点才不至走偏、变形。

比如,由于行业协会不健全以及长期形成的劳动力“卖方市场”,使得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不高,加上行业培训机构资质参差不齐,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就离不开行政的深度参與;在确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支柱、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会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专业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在进行工学交替时,有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时令性,需要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等等。所有这些都绝非套用模式、引用方案所能解决,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正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一个个创新举措、一条条本土经验不断涌现,使现代学徒制的实现形式更为丰富多彩。这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试点岗位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