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霄 李莉
摘 要: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种能力与素质交叉融合的人才。与此同时,近年来出版业进行数字转型升级形成“互联网+出版”新业态,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互联网+出版”秉承传统出版责任,可以从数字化图书、慕课、多媒体平台等多方面助力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本文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新能源发电技术内容服务平台为例,进行了举例说明。
关键词:新工科 人才培养 互联网+出版
为积极应对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并为其提供人才支持,我国工程教育面临改革创新的新起点。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被归纳为“五个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指出,目前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
美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报告中提出:优秀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商业和管理知识、领导力、道德水准和专业素养、终身学习等是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2016年世纪经济论坛报告《The Future of Jobs: Employment, Skills and Workforce Strategy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特别强调了包括社会技能、系统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资源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在内的交叉复合技能。
根据我国产业现状和新工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得出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理论实践结合,知识交叉融合。理论实践融合即内在知识和外在行动的统一。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况发生。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注重产学研融合,培养具有多种素质融合的新人才,其中应包含但不局限于的素质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开阔的视野等。
一、“互联网+出版”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融合点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都要与时俱进,出版社也不例外。从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就开始了出版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准备,经过十多年来出版业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出版”的进程加快,图书的数字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各种数字化图书、慕课、多媒体平台等的相继问世,就是身处时代浪潮中的出版社对于自身革新的一次次探索与尝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动力的数字出版新業态,已经成为、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新动能。
新工科建设这一教育界的重大改革与举措,在执行的过程中,离不开科技出版社的参与和配合。而经过十多年来数字出版转型的探索与积累,“互联网+出版”的新业态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在培育理论实践结合/知识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人才过程中,“互联网+出版”的一些天然属性正好迎合了人才培养需求。
1.去中心化
李培根院士指出:“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未来的教育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互联网+出版”的出现与发展让授课老师不再是中心,学习的中心与主体是要学习知识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来构建独属于自己的学习框架内容。慕课等学习形式大大方便了学习者对于知识的获取。
2.案例学习
比起以往的纯理论学习,结合实际的案例学习更能激发兴趣,更有效率,也更能培育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是课后的自我学习,案例的加入都是快速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而案例的获取以及实时更新更倚靠于“互联网+出版”这一途径。
3.个性化知识获取
真正善于学习之关键,可能在于课堂之外。未来的“新工科”应该把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纳入教育者的考虑之中。出版社的传统纸质出版肩负传统教学的责任,而“互联网+出版”正是弥补了这一传统方式随着社会发展所显现出来的不足,课堂上的知识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各专业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的获取,“互联网+出版”形式灵活,更新实时,可以将碎片化知识和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学习能力。
“互联网+出版”本身的灵活性、实时性、便捷性与个性化定制等特点极好地满足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一大助力与有效方式。
二、新工科人才培养实例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一场新的能源革命正在进行。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们迫切呼唤建立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新能源专业正是新工科建设的“新”专业。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在新能源方向做了很多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科技图书、统编教材,特别是由国家基金资助的新能源出版物近50种。同时,在新闻出版署和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发了新能源发电技术内容服务平台(简称“阅能”平台,www.yn931.com)。旨在打破传统出版和知识传播模式,以“内容+服务”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手段,创建一个垂直领域的知识型服务平台,为广大高校师生和新能源行业人员提供新能源发电相关的专业知识、工程实例、规划设计依据等专业内容。“阅能”平台填补了国内新能源类知识型服务平台的空白,其中一期项目主要实现了包含数字书城、工程案例、资源中心、专业翻译、行业资讯、自助出版等六大功能。
⑴数字书城。将具有版权的所有新能源专业的图书电子化,读者可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免费试读,也可碎片化购买,下载后的知识内容可以进行笔记、标记并允许复制、转发等,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和学生阅读的灵活性。也可作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拓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习能力。
⑵工程案例。水利水电社与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河海大学电气能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新能源学院等多家新能源教学单位,以及全国从事新能源发电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等众单位合作,共同征集、整理、收录五百余个新能源工程的实际案例,强大地支撑了新能源专业的高校教育以及本科学生的扩展学习。案例都经过整理分类,使用者可以通过搜索或分类查找的方式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案例,实际情境的应用是理论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扩展与支撑。
⑶资源中心。将新能源行业各类插图、照片、课件和视频等形式的素材囊括其中,为广大师生提供快捷、便利的使用途径。素材可用于教师的课件制作,也可用于学生作业的完成。
通过“阅能”平台,使用者可以自主学习新能源内容资源和各种新能源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查阅各种工程案例。有利于新能源领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种能力与素质交叉融合人才的培养。
⑷个性化知识服务。“阅能”平台将新能源方向的图书、相关的国家标准以及通过平台征集的案例、照片、视频等各类素材,拆分、转化成有多维关联的内容碎片,再按照已创新开发的知识标引体系以及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知识匹配,实现多窗口阅读的专业知识服务阅读器产品,更好地为“学习知识”提供除课堂学习的另一种可能,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知识服务。
由此可见,在新工科建设中出版社的用武之地十分广阔,这也是出版社在“互联网+”背景下谋求自身发展的一个途径与切入点。同时,新工科建设也离不开“互联网+出版”的参与和配合。加强各方合作,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探索创新发展形式,是出版社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 (3):1-6.
2.冯宏声.培育出版業新动能——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迈向新阶段[EB/OL]. http://www.sohu.com/a/221480344_267807.
3.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
(作者单位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