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玉坤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要注重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评价学生的回答等方式,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情境;质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87-02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学生若具备了问题意识,便会激发学习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学生活跃的思维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适宜它生长的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重视学生的情绪,为学生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反思、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究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心智的发展,信任学生,亲近学生,消除他们对课堂和教师的畏惧,并善于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中发现学生的内心需求与问题所在,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其次,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积极鼓励的语言、亲切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都可以传递给学生尊重和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应耐心地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受教师重视的。另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能用有色的眼光去评论,更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其交流。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无绝对”意识,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尽完美,教师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并引导他们在认真想一想、仔细听一听后补充问题,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敢问、乐问。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一位学生不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题,于是便胆怯地问:“老师,我不理解‘想加算减这个方法,我可以用‘10先减9再加上几这种算法吗?这个方法也能算出正确答案。”教师并没有因为这位学生不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而去否定他,反而鼓励他:“你的想法不错,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你就用那种方法算。”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便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使问题意识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巧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教材,把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寄于生活情境中,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拓宽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别用缠绕法、滚动法等测量出圆的周长后,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小狗沿圆形水池边缘跑一圈的情境并提问:“观察小狗沿圆形水池跑的路线,如果用刚才的方法还能算出小狗跑过的距离吗?该怎么算小狗跑一圈的长度呢?”对于该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参考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方法,找到圆的周长与某个部分的联系。”这时,教师顺势问道:“结合小狗跑的路线,你认为圆的周长会与圆的哪一部分有关系?”有的学生说:“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有的学生说:“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3倍。”有的学生说:“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3~4倍。”还有的学生说出其他的看法。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又设置悬念:“你们通过观察、猜测得到的结论是否准确?是否需要进一步验证?”学生在小组内纷纷进行验证,从而走上了探索问题的道路。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发现问题的活动中,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三、鼓励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
疑问是创新之源。疑问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其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新知的意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大胆提出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论,同时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表达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言传身教地为学生做提问示范,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看,教会学生如何质疑问题,让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并学会用质疑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捕捉提问的契机,掌握提问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可疑之处,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性质规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实践操作之中找问题。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让他们既能从正面质疑,也能从反面质疑。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面对算式的“57÷1.25”,教师可为学生设疑:一个数除以小数时,为什么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转化为整数?同时,教师要留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探索知识、思考问题,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疑问,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质疑或师生之间提出质疑,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最后,教师要在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学生一开始提的问题或许较为浅显,这时教师要降低提问要求,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疑问,进而达到问得巧妙、问得精准的效果。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要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于比较,才能在质疑中不断提高学习水平”的道理,让学生从敢问到乐问、善问,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四、注重评价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十分可贵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快乐,有利于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当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由于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技能的差异,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幼稚天真,或许毫无联系,但教师也要给予他们充分鼓励,同时指出问题所在。这样既能把学生引到要探索的问题上来,又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而增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对于学生提出的有趣、新奇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及时展示,及时给予肯定,并启发学生不断地再创新、再发现,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做一道看图填数的题目——一个盒子里装了5支钢笔。很多学生都说括号里应该填“5”,这时却有一个学生高高举着小手,教师奇怪地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这位学生说:“为什么不是填‘1而是填‘5?填‘1可以吗?”其他学生听后发出一阵哄笑,这位学生涨红着脸大声说:“是有5支钢笔没错,可它们都在一个盒子里呀。”这时教师点了点头,笑着说:“你是个爱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你提的問题很棒,和其他同学的思考方法不同,你太棒了。”听了教师的话,这位学生的眼里发出了兴奋的亮光。教师在对学生的提问、回答进行评价时,使用赞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能让学生信心倍增,从而培养他们爱问、善问的学习精神。
另外,为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开展“红旗”竞赛、“智慧小星星”竞赛、“PK”擂台等评价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兴趣,让学生在质疑问难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想问、乐问、善问,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责编 黄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