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红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文化底蕴。教师要对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解读,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拉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学习兴趣;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9-0051-01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能够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增加文化底蕴,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进行探研。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功利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功利性,只是为了学生的升学和考试,而对于教授学生更为广博的语文知识并不是很在意,只知道提高学生语文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渗透传统文化上,有些教师也往往流于形式,并不注重传统文化所带给学生的益处,只是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这样就失去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教授传统文化的方式过于单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过分依赖教材,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下;有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低下。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参考书,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教学方式的单一,都是影响传统文化渗透的不利因素。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对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解读
高中语文课本是经过语文教育专家和学者精心编纂的,课本里面的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并对这些内容和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研究,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渗透,做到游刃有余,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师说》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明确文章所阐释的道理。在对文章进行深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尊师重教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发展。
2.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有参与课堂讨论和与老师进行互动的机会,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要努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例如,教学《将进酒》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编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演奏对诗歌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在编曲和演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拉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不仅仅局限在诗歌的教学中,也包括其他方面。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足够的认识和兴趣,愿意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下功夫;要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揚传统文化,为时代所用。例如,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关于屈原的资料,让学生对屈原有所认识和了解,明晰端午节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拉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上也能够有所作为和发展。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后,能自觉提高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延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对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解读,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拉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语文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多元的,教师应该从传承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内容,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2015(05).
[2]赵月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