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明
摘 要: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教师在劳技课堂中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教学有效性: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调控教学时间,倡导自主探究;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创建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教学内容。
关键词:劳技课;教学有效性;情境;教学时间;合作学习;评价;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9-002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倡导课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有效教学成为如今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其宗旨是优化课堂教学各种要素的内在潜力,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树立全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提升劳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研。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没有兴趣推动的努力和能力,其维持和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新课导入阶段,正是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学习意识强烈之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
例如,教学“七彩圣诞树”一课时,教师说道:“同学们,猜猜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然后,像变魔术一样从精美礼品盒中取出一个电子圣诞树,并打开开关,53只LED灯伴着音乐节奏交替闪烁,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呈现出圣诞树立体的轮廓。听着欢快的音乐,看着散发光芒的七彩圣诞树,学生们立刻来了精神,并发出由衷的赞叹。当学生们沉浸在赞叹中时,教师又说道:“其实我们大家都有能力制作出和它一样的七彩圣诞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制作七彩圣诞树。”一个生动有趣的导入,能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和实践探究的欲望。
二、调控教学时间,倡导自主探究
1.摒弃教师“过多授受”
(1)对于学生已经懂的内容,教师不教。教师在课前对所授内容要进行合理安排,做到“要言不烦,赘言不述”。例如,教学“家用电器”一课时,对于如何使用煤气灶、电饭锅、微波炉、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现在的中学生已不再陌生,在操作上只要实践一下就能掌握。因此,教师教学“如何使用”这一内容时可省去不教,但需要强调安全操作问题,以及如果出现故障该怎么办的问题。另外,还要教会学生新买一种家用电器时,首先要做的是看懂说明书,按照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
(2)对于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内容,教师不教。例如,教学“学种吊兰”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会吊兰的种植和管理方法。由于场地、设施等方面的局限,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完成现场指导有一定难度,而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完全能够学会。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询等方法进行自学,然后“按图索骥”,完成操作。最后,可在班级举办一个种植展示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种植培育吊兰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安排,学生们群情高涨,介绍自己的种植体会时都是信心十足、收获满满。
2.还给学生“探究时空”
(1)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操作。教学“回力车”一课时,有位教师怕学生学不会,就一步一步地讲解、一步一步地演示,还处处深入讨论:“怎样把瓦楞纸和杯底粘起来?怎样绑电池?你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不知不觉大半堂课时间过去了。剩下不到10分钟的时间时,教师才让学生们动手操作,可学生根本无法完成作品,更不用说进行反馈和交流了。劳技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师的讲解过多,就会减少学生的操作时间,剥夺学生的实践权利。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虽然很想用“理论去驾驭实践操作”,可是如果教师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动手时间,他们就无法进行实践操作。所以,一节课内教师要保证给学生留出超过20分钟的操作时间,这样学生才能有比较富足的时间完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给点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新課程指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例如,教学“小电动机的制作”一课时,当学生制作好简易小电动机后,教师随即提出问题:“利用刚才制作小电动机的原理,怎样让线圈转得更快呢?”“怎样能让你的小电动机更加有趣呢?”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们各抒己见,创意迭出。问题设计,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认真探究,从而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发展自主探究能力。
三、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劳技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独立活动或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当前,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让学生单独完成作品困难较大,这时可以让他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实现共同提高。
例如,教学“布贴画”这一课时,教师可于课前事先向美术教师了解学生们的美术功底,上课时根据学生们的美术功底对他们进行重新组合,确保每个学习小组都有一至两名有一定图案设计和色彩应用的“小行家”,再辅以一名动手能力突出又心细的同学。这样,在“布贴画”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就能够做到分工精细、职责明确,多姿多彩的布贴画作品就能从学生们的巧手中一一诞生。
四、创建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劳动技术课堂应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劳技教育的评价既要注重言语评价,又要注重量化评价,要多个主体、多个角度、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劳技课堂教学活动。当学生认真观察时,教师应该向他竖起大拇指;当学生在合作中相互配合时,教师应该给予他们一个赞赏的微笑;在实践操作阶段,教师可以经常采用小组竞赛、展评成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先评价自己的作品是否美观、大方、实用、有欣赏价值,然后再采取小组内互评、全班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做得更好。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既要给予其肯定,还要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使他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其技术精益求精,使其作品趋于完善;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对他放宽要求,充分挖掘他的闪光点,并对其闪光点适当放大和肯定,让他看到希望,树立自信心。
例如,在中国结作品展评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小组内互评,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然后,教师进行总评,评价作品做得怎么样,优点在哪里,缺点又在何处。展示学生们的作品,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作品设计上的不足和制作上的缺陷,有利于学生发现他人作品的闪光点,并理解、吸收他人的设计思路和特色创意。这样,学生们就能够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加热爱劳技课,会以更高涨的热情投入劳技课学习活动中。
五、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在劳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引导他们融入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加以合理运用,这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花木栽培技术”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给学校的绿化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并要求学生参与学校绿化的管理,让学生通过育苗、栽培、除草、施肥、浇水、整枝等一系列实际操作活动,学会菊花的扦插、小叶黄杨的整枝等技能。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花木栽培技术,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帮助他们树立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劳动的愉悦感受中茁壮成长。
总之,劳技课教学应做到摒弃浮华还本真,追寻价值真操作。要想提高劳技课教学有效性,教师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呈现出“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影响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顾倩.让学生的思维在劳技课中生长[J].江苏教育,2017(04).
[3]俞敏莲.初中劳技课分组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4(05).
[4]李玉.中学劳技教学有效评价的实践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