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洪滨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昌图中心医院超声科,辽宁 铁岭 112599)
乳腺导管内癌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基底膜的病变类型,不侵犯间质,属于原位癌范畴,以乳头溢液和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1]。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在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我院对病理学检查确诊的72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予以超声检查,回顾分析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2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4~45岁,平均(34.2±1.5)岁。疾病类型:21例肿块型,19例导管扩展型,23例导管扩张型和9例导管扩张扩展型;有钙化病例45例,无钙化病例27例。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自愿参与。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为8~12 MHz,结合实际调整探测角度、深度、标尺和彩色增益。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双手置于脑后,以腋窝和双侧乳房为扫描部位,截取病断面图,测量病灶大小,观察不同类型病变超声图像,仔细鉴别有无钙化情况。
1.2.2 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 20.0统计处理检查结果,有无钙化诊断准确率用百分数(%)表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类型乳腺导管内癌诊断准确率:肿块型诊断准确率为18例(85.7%),导管扩展型诊断准确率为16例(84.2%),导管扩张型诊断准确率为20例(87.0%),导管扩张扩展型诊断准确率为9例(100.0%)。
2.2 有无钙化病例诊断结果:超声检查有钙化病例检出率为91.1%,无钙化病例检出率为63.0%,有钙化病例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无钙化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有无钙化病例诊断结果
乳腺导管内癌是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形式,很少出现区域转移或远处转移,属于非浸润性癌,多由纤维细胞增生、基底膜受损、周围基质细胞血管和淋巴细胞浸润所致[2]。患者可能无不适症状或存在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疼痛等不适感,乳腺导管内癌本身并不是独立性疾病,而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由增生至浸润癌的发展过程。若不及时治疗,可能朝着浸润性乳腺癌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此,临床必须重视乳腺导管内癌早期诊断,为后续治疗打好基础。
大部分乳腺导管内癌体积小,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先前多采用乳管内镜和钼靶X线予以诊断[3]。乳管内镜有利于直接发现病变,保证手术部位准确性,但检查过程中会造成周围局部乳腺组织感染,或因压力过大使得乳管破裂影响检查结果。钼靶X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但对重叠病变、致密性病变的诊断存在局限性。
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使得超声检查在乳腺疾病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经历了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发展阶段。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性能稳定,不易出现故障,图像信息真实,诊断可靠,多普勒灵敏度高,因此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乳腺导管内癌类型不同,超声检查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别[4]:肿块型病灶呈细叶状,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中低度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于病灶周边见导管呈放射状扩展,后方回声基本不衰减,未出现高回声晕环影响周围组织。乳腺导管内癌以病灶后方回声无异常为典型表现,但在粉刺型乳腺导管内癌诊断中可见回声衰减。导管扩展型病变包括单根导管扩展型和多根导管扩展型,前者可见乳晕下单根导管向乳头处扩展,有斑块强回声和点状回声存在病灶内,导管后壁模糊;后者超声图像可见片状低回声改变,管壁模糊,后方回声无衰减,有斑状强回声存在病灶内。单根导管扩张型可见低回声灶,导管管壁情绪,钙化微小,后方回声不变;多根导管可见斑状强回声,管壁清晰,无回声改变。囊实性扩张:有湿性结节存在囊内,形态不均匀,囊内可见液性无回声区。导管扩张扩展型病变超声图显示导管膨胀伴实性填充,病灶以导管为扩展方向,内部可见密集点状强回声。
对乳腺疾病患者而言,鉴别诊断不同类型钙化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是很有意义的,全面分析钙化表现形式,可提高病变定性诊断价值,正确区分良性钙化和恶性钙化:良性钙化多表现蛋壳状、粗大颗粒状、轨道状或不规则团块;小杆状、针尖状、泥沙样或分叉状钙化主要出现在恶性疾病中,钙化差异越大,恶性可能性越高[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肿块型病例诊断准确率为85.7%,导管扩展型为84.2%,导管扩张型为87.0%,导管扩展扩张型为100.0%;有钙化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1.1%,明显高于无钙化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结论表明超声检查对早期乳腺导管内癌诊断价值明显。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可用于早期乳腺导管内癌不同类型的鉴别诊断,对钙化病灶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