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芳
(沈阳七三九医院内二科,辽宁 沈阳 110034)
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目前来说在临床上依旧以药物治疗为主,患者入院后应当将提高患者的心功能作为主要治疗方式。而且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在进行住院药物治疗后要继续接受持续药物使用[1]。这种治疗模式往往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多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往往较大,都难以适应大多数治疗方式[2]。本次研究选择我院中2012年6月至2017月6月中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50例,探究对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中进行诊断以及治疗的方法和治疗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中2012年6月至2017月6月中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50例,按照患者的入选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3.9±8.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48~67岁,平均年龄(64.5±7.1)岁。50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例,冠心病患者17例,肺源性心脏病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急救和诊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对患者进行吸氧、利尿、强心等手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证患者的第一时间生存率,随即采用各种诊断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泵对患者进行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入,泵注速率为0.5~1 μg/(kg·min),并应用呋塞米进行治疗,呋塞米用药方式为静脉注射,用药量为20~40 mg/d。
1.3 评价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以及心功能恢复状况,同时对比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脏NYHA,对比其疗效。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脏NYHA比对照组患者的更加优异,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
心力衰竭是一种功能诊断,是由各种原因的初始功能损害导致心室充盈射血能力受损,就现代医学而言,还没有能够对其进行彻底治愈的治疗手段[3]。大多数患者会在治疗过程中得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症状也会由于并发症的侵袭而逐渐恶化[4]。无论是反复的病症还是沉重的经济负担都会对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严重损害。
体液潴留是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生体液潴留就有可能导致肺淤血以及外周水肿,不仅会降低患者的运动耐受量,还有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和全身乏力的现象。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这类患者需要应用一定的利尿剂进行治疗,恰当使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体液潴留症状[5]。呋塞米是一种典型的袢利尿剂,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尿钠排泄量,并加强患者体内游离水的代谢,从而改善患者体液潴留现象,是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心力衰竭进展较快,就有可能引起肾脏血流减少以及电解质紊乱,从而影响利尿剂发挥其效用。在临床应用中,如果患者已经出现利尿剂抵抗,可以加入小剂量多巴胺进行克服。多巴胺小剂量应用能够兴奋患者体内多巴胺受体,从而扩张患者的肾、肠系膜血管,增加患者肾脏内血流量,从而提高利尿剂的应用效果,并且小剂量多巴胺具有一定的正性肌力作用,不会导致患者心率发生过大变化,从而降低患者外周阻力,最终的达到改善心肌功能的目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脏NYHA比对照组患者的更加优异,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以及临床恢复状况,从治疗上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