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借贷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2018-11-15 18:19李阳张诗雨
时代金融 2018年20期
关键词:校园网贷

李阳 张诗雨

【摘要】在国家出台禁止一切校园网贷平台对大学生提供贷款之后,依然有人钻法律空缺,私下进行违法交易。笔者揭露这种现象,并分析存在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提出要从开放源头、教育干预和完善制度几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校园网贷 乱象丛生 源头治理

因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投资人与借款人的匹配效率,P2P网络借贷凭借其在金融资源的生产组织形式上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争取到了广大客户群体。其中大学生群体由于其人数众多、身份易确认、信用良好及普遍缺乏资金等特点,成为网络借贷的巨大市场。然而,国内P2P平台存在的监管真空、法律缺失、平台跑路、无行业自律等多种不足、大学生缺乏健全的经济安全观念、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资金偿还能力等,使校园网络借贷乱象丛生。

此后,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现阶段一律暂停网络借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络借贷业务,仍有贷款余量的机构要逐步退出整改。校园网络借贷因此被暂时叫停。在高强度监管下,校园网络借贷看似恢复了平静,其实则暗流涌动,变相的“整形贷”、“颜值贷”、“培训贷”接连浮出水面。

一、校园网络借贷发展概述

2009年,银监会作出明确规定,各家银行陆续停止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发放。2013年,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贷平台兴起,包括趣分期等。另外,由于银行贷款具有门槛高、审核严格等特点,所以大学生向银行贷款比较困难。同时因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追逐名牌与时尚、攀比的欲望驱使着他们需要多种途径来获得资金。这样的大背景给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带來了发展机遇。随后互联网金融消费的兴起,进一步催化了校园网络借贷市场的发展。2014年开始,校园分期平台崛地而起,他们纷纷以iPhone等电子产品为噱头,并结合电商、分期付款的优势,迅速在全国大学蔓延。

二、校园网络借贷特点分析

确实,校园网络借贷有其自身的优势。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高,劲头足,对于这些无积累资金与外力支持的年轻人来说,将网络借贷作为创业的梯子,不失为一种选择。同样,通过网络借贷助学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并用自己的努力偿还债务,也能为一些困难家庭减轻经济负担。而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生命力旺盛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高消费欲望和低资本的矛盾。因此,“校园贷”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的确为尚未具备收入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

但是,校园网络借贷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部分平台的产品信息透明度低

对于分期费率,它的高低,是影响平台盈利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过高会影响大学生的优先选择,过低又会增大平台自身的成本。在统计的80家平台中,有近8成的平台没有明确的分期费率,只有2成的平台其分期费率固定透明。

(二)宣称“低门槛低利息”引诱学生过度消费

很多平台宣称无需担保,手续简单,轻松审核后即可贷到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在两个工作日就可拿到贷款。有的平台门槛居然低到只看QQ等级就可以放款。这些校园贷平台的贷款月利息在1%~2%之间,但在约定的利息之外,还会以服务费、罚息等名目收取各类费用,加总后综合费用翻倍。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往往会被这些表面的营销手段所迷惑,一旦出现无力还款的情况,最终会导致利滚利,落入校园网贷“高利贷陷阱”。

(三)风险控制不完善

校园贷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开展业务的核心因素。为了抢占市场占据竞争优势,一些平台往往忽视,甚至故意降低风控水平。风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贷前审核不严谨;二是在信用判断方面,校园网贷平台借助于民间征信系统进行信用判断,忽视了民间征信的局限性;三是贷款逾期后的催账方式粗暴。

(四)用户信息安全存疑

大学生按照校园贷平台要求填写客户申请资料时,除了自己的信息,父母、大学同学、学校辅导员的电话号码也都是必填的一项栏目,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这些数据面临可能被盗取、泄露和篡改等风险。

(五)宽松的消费信贷政策

对于过分宽松的信贷政策,只会助长部分自制力差的大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助长攀比风气,“培养”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观,这有悖于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社会品质。

分析上述弊端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校园贷这一行业缺少自律;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相关政策不全,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校园贷在利益驱动下越跑越偏;最后是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自我控制、金融防范能力有所欠缺。

三、强令禁止下依旧有漏网之鱼

近两年,针对校园贷乱象,国家也采取了整顿措施。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多个关于防范校园贷的通知;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又发布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随着监管政策的加强和对校园贷市场的整顿,已有多家平台开始退出校园贷市场,如趣店、我来贷相继宣布退出校园贷市场,名校贷宣布战略转型,校园贷市场比例逐步减小。

但是,国家这样的“一刀切”并不表明校园贷市场将会消失。“校园网贷”并未绝迹,据调查,在校学生从分期乐、爱又米等平台仍然可以轻松拿到贷款额度,并且实名认证后仍然可以迅速到账。同时,目前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借贷的APP仍多,部分网贷利率和隐藏的手续费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部分平台的月利率高达5.83%,年化利率高达近70%,令人乍舌。相比这些从网站搜索边可以查到的网贷平台,另外一些借贷平台只是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没有App,有的甚至连公司网站都没有,因此他们也难以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

禁令之下,校园网贷仍然大行其道,个中原因让人深思,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家依法打击整治不力,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另一方面是正规的校园贷款金融服务缺失,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对资金融通的刚需,让非法的校园贷钻了空子。

四、对于仍然存在的校园贷不法现象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校园网络借贷“有禁不止”,虽然原因并不复杂,但如果不尽快遏制这种现象,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当务之急是要多措并举,综合整治,既加大整治力度,又进行疏通引导。

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应该从让“禁令”带“电”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禁止校园网络借贷的法律建设,加强对违法开展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整治,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从而进一步对校园网络借贷进行专项综合治理,开展一场科学彻底的非法校园网络借贷剿灭战。

与此同时,银监、金融、工信、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对违法校园网贷进行追溯式打击整治,从个案和校园非法网贷顺藤摸瓜,从源头遏制,用严厉的打击治理和问责杜绝非法校园网络借贷的肆虐滋生和为非作歹。

然而,大学生的贷款需求依然存在,如果把校园借贷完全禁止,这可能导致目前不合规范的“校园贷”平台变得更地下、更隐蔽,危害也会更大。所以为满足大学生在消费、创业、培训等方面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使校园借贷回归良性发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向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贷款利率,提高大学生校园贷服务质量与效率,畅通正规、阳光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开展校园贷的银行应该制定完善的校园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贷前调查评估,认真审核评定贷款大学生资质,重视贷后管理监督,确保资金流向符合合同规定,禁止诱导式的业务推广,加强贷款人信息保护。如发现贷款大学生存在资料造假等欺骗行为,应提前收回贷款。银行应及时掌握贷款大学生资金流动状况和信用评分变化情况,评估其还款能力,采取应对措施,确保风险可控。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要从加强金融法律知识宣传、高校学生合理消费行为养成、科学理财观念培养等角度出发,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金融理财意识和健康的消费观念,培养大学生对校园网络借贷的警觉意识,并与金融机构主体和征信机构加强互动,将学生严重违约行为记入个人档案。而家长要及时与学生和学校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大学生需要从大学时代开启征信、积累信用,树立信用意识,培养契约精神,参与诚信社会创建。

参考文献

[1]何杰.大学生“校园贷”叫停后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基于华中师范大学143名在校生的专项调查[J].金融经济,2018(02):166-167.

[2]陈红梅.禁止“校园贷”的法理依据[N].中國社会科学报,2018-02-14(005).

[3]付碧莲.无视校园贷禁令 变相收取砍头息 钱站为何“顶风作案”?[N].国际金融报,2018-01-15(007).

猜你喜欢
校园网贷
基于校园网贷视角的女大学生财商及其养成分析
大学校园贷款的法律风险
影响大学生选择校园网贷平台的因素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校园网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用法律红线整治不良“校园网贷”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唏嘘着悲情的担当:60万“校园网贷”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