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贸易专业化指数TS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波动指数MI四种指标测算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现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低且处于劣势,属于农产品进口型国家。然后分析我国农产品劣势的原因,提出在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前提下实施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
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法,本文通过测算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指出农业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农业现代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测算
中国是农产品种植大国,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什么地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农产品和世界农产品的差距,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贸易专业化指数TS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波动指数MI四种指标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反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整体竞争力,数值越大,表明农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越大,即国际竞争力越强。中国农产品的MS用公式表示为:MSij=Xij/Wwj,其中Xij表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农产品的出口总额。
(二)贸易专业化指数TSC
贸易专业化指数测算中国是农产品的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中国农产品的TSC计算公式:TSC=(X-M)/(X+M),X指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额,M指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额。TSC取值范围为[-1,1],当TSC=1时,中国是农产品的净出口国,当TSC=-1时,中国是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若0≤TSC<1,则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若-1≤TSC<0,则农产品处于比较劣势。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中国农产品出口相对世界农产品平均出口水平的优势。当RCA
(四)波动指数MI
MI指数又称“Michaely波动指数”,测算中国农产品每年变动平均程度的大小,其数值代表经济变数稳定程度。MI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1 (五)测算结果分析 数据来源:WTO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 根据上述4个指标测算结果如下:MS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数值总体较小;RCA、TSC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MI指数为负值且波动较小。 通过MS指数发现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2008年MS呈现平稳的状态,2008年至2016年MS指数持续增加,说明我国农产品自2008年以来,占国际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出口优势。 中国农产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数TSC数值范围在[-0.1,-0.4],说明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且依赖进口大于出口。在2000年-2002年,中国农产品处于劣势但程度较小,从2003年至2016年,中国农产品的劣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数值范围在[0.3,0.8],说明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2000年-2008年呈下降趋势且幅度较大,2008年-2011年出现上升趋势,2011年-2015年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2015年-2016年数值增大,这说明中国农产品从2008年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劣势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中国农产品的波动指数MI在[-0.02,-0.06]范围内,数值为负且范围较小,说明中国农产品处于比较劣势,且波动相对稳定。 根据四种指标的测算结果可以得出: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低,处于比较劣势,且出口增加幅度小于进口增加幅度,主要依赖进口。尽管中国农产品的MS指数不断增加,但是TSC、RCA、MI均显示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 二、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测算中可以得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低,不具备比较优势,主要依赖进口。国外的规模化种植结构使其农产品产量高价格低,具有价格优势,而中国农业的种种问题导致中国农产品种植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低,且安全问题较为严重,使得国家农产品出口不具优势。 (一)农民方面 农民作为中国人数最多的群体,其自身的发展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我国农民普遍缺乏农业科学知识,种植农业全凭经验,农民自身的发展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三农”问题更加严重。农业种植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使得农民种地投入多且收入不稳定,大多数农民选择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迅速,读书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业种植劳动力减少,且雇佣劳动成本上升,导致土地撂荒的情况出现。 (二)农产品方面
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原因主要是:农产品价格高质量低,存在安全问题。中国土地的“三权分立”和轮更制度导致土地被过度使用,农产品产量不断下降,在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农民通过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来增加产量,导致农产品质量严重不符合出口条件。由于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国内人民更偏好国外进口的安全产品,使得农产品出现严重滞销问题。农药的使用还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加速土地恶化,促使农业安全问题加剧。
(三)农业发展方面
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缺乏创新和科学技术的支撑。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流通环节较多,产供销一体化营销模式建立不完善。中国土地权利分散、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制约着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种植风险,抑制大量资本向农业转移,导致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农业发展中存在多种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国家应大力支持和推广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在保证农产品高产量高质量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结合我国农业种植特点,为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提出以下建议:
(一)保证农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原因主要是:农产品价格高质量低,存在安全问题。为了提高和监管农产品的质量,国家可以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和信息系统将农产品的成长过程可视化,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消费者和农户可以通过监管系统建立直接联系:消费者通过认购的方式选择需要的蔬菜和水果,通过移动互联监控农产品的安全情况;农户通过提前认购减少销售成本,一对一销售节约中间成本,增加农业收入。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和滞销问题,增加农民和消费者的社会福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农业的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知识水平较低,生产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要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建设农业现代化。首先,国家应大力实施农民教育,鼓励农民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实行农业从业资格证考试,选拔优秀的人才参与并投入到农业行业。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智能化生产,注重保护土地资源,利用科学方法为土地施肥、灌溉、除虫等,建立产供销一体化营销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农业可以结合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第二产业研发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智能化生产工具,促进农业发展;第三产业可以结合农业特点开发“摘草莓”、“种植体验”、“植物观察”等相关服务,协助农业发展。
(三)完善土地制度,实现规模化生产
中国农业发展在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实施农业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业规模化生产是未来国家发展的趋势,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农业规模化生产,要求国家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权益和集体权益,为集团式、农场式的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国家应该保障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中,解决农民融资难、生产成本高的难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农业规模化生产较大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民劳动成本,生产高质量低价格的农产品,使得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国际影响力提高。
参考文献
[1]萬金.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2]万宝瑞.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1):4-8.
[3]张占耕.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区域经济评论,2018(02):102-111.
作者简介:雒倩倩(1993-),女,汉族,河南,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