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民十年,520的承诺

2018-11-15 01:28张玲
中国慈善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留学生

张玲

“十年一剑难磨成,壮志未酬再出征。此生无缘名与利,但求不负520。”

5月20日,在华民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华民)10周年工作汇报会的现场,理事长卢德之大声念出了这首他在前一晚写下的“打油诗”。回顾过去10年的公益思考和实践,卢德之坦言,“很不容易,但对未来充满信心。”

10年前,作为当时中国大陆原始出资额最大的非公募基金会,华民的原始出资人之一卢德之曾许下“10年内把基金会做到100亿规模”的豪言。而今10年之期已到,华民交出了“签约资产超过50亿”的成绩单。如果没有豪言的衬托,作为纯民间的非公募基金会,这样的成绩单应该算得上漂亮。

“华民在过去10年遇到的问题,我想也是中国慈善事业过去10年的写照。”卢德之坦言,体制、价值观、财务观、文化传统等因素都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影响。100亿元资金规模的目标没有实现,卢德之觉得自己要承担“主要责任”,未来也需要继续努力。

活动当天,卢德之多年好友,雏菊机构创始人赵洗尘代表雏菊机构向华民捐赠1亿元,弘康人寿有限公司向华民捐赠5000万元。

耕耘10年,华民有遗憾,也有“超预期”的成果。“华民作为一个研究型的基金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甚至理论体系。”卢德之说,“这一点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

近年来,华民基金会的理论思考陆续成果化,卢德之先后出版了《资本精神》《走向共享》等7本专著。同时,华民基金会团队也在国家核心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完成了20余项相关课题研究。

卢德之提出的“资本精神”“共享文明”等概念,将给慈善研究和中国慈善界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在北京大學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看来是“值得期待”的。

“现如今动辄几亿、十几亿、几十亿的捐赠已经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新闻。”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王行最认为,华民基金会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可以发挥很多其他基金会“没有发挥或者不能发挥的独特作用”—出思想,出理论。

“华民的使命就是要用不断发展的资本精神和共享理论指导基金会的现代慈善事业和21世纪慈善的实践。”王行最说,“(华民)初步形成了以资本精神为动力源泉,以现代慈善为实践平台,以走向共享为方向目标的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

作为卢德之共享理论思想发展生成的见证者,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甚至认为,卢德之更应该到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做学者。

万俊人与卢德之结缘于一场博士论文答辩。万俊人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把“西装革履,风流倜傥”的卢德之弄得满头大汗。“我清楚地记得,他整个衣领都湿了。”万俊人回忆,那场答辩,卢德之令他印象最为深刻。“他关于资本精神的洞见,让我感到意外,因为这并非他的博导唐凯麟先生的学术所长,而是卢德之自己探寻得来的。”万俊人认为卢德之心中的“520”是一份对国家、民族,苦难、弱势群体的庄严承诺。

同为湖南人,万俊人认为能和卢德之结下深厚友谊源于湖湘文化中一直存在并且不断生长的家国情怀。在万俊人看来,“湖湘文化的精神,是卢德之投身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

10年间,华民基金会的业务涵盖教育、养老、助残、扶贫、研究、行业推动和民间外交等诸多领域,项目涉及中国及北美、欧洲、东亚。

华民的关注领域和辐射区域较为宽泛,一方面是希望打开一扇观察和了解各个领域实际情况的天窗,并探索相关领域项目的孵化与环境的培育;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跨领域、跨地区的综合把握,提高自身整合信息和统筹资源的能力,以论证和检验华民的理论思考,并力求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华民涉猎的众多领域中,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连续5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

“华民过去10年跟100所高校合作,累计投入超过1.8亿元,资助4万多名贫困大学生,为10余万人次大学生提供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卢德之说,“在中国教育史上,以基金会的方式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除了资助国内的贫困大学生,华民也资助一些留学生项目。在华民10周年工作汇报会现场,华民向大理大学捐赠500万元,专门支持该校的留学生教育项目。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5年的统计,大理大学本科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0,在西部高校中长期位列第一。该校留学生大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华民的资助将推动我校留学生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推动我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国家外交事业的发展。”大理大学校长张桥贵说,“这充分体现了卢德之博士‘共享文明的理念。”

作为一家纯民间的基金会,华民把影响力带到国际,并与国际慈善界保持紧密沟通与连接,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看来,这是其他民间慈善组织难以比拟的。

据称,华民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在海外设立研究机构的基金会,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设立的华民研究中心,已推出4部专著,4个中国NGO案例研究,40个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

由于理论上的建树,卢德之于2010年以民营企业家和慈善家身份当选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

“西方的慈善与中国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西方的慈善是以上帝的名义,而卢德之是以人格以自己思想的名义从事慈善。”万俊人说,“这是中国慈善事业具有的共同特点。我们有坚定的道德信念。”

第一个10年画上了句点,未来10年,华民希望继续扶贫济困,帮助弱势群体提升生活品质、发展能力,继续关注人类的共享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以及对世界带来的良好影响。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慈善义卖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おにのめにもなみ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