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胜
鄧国胜,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随着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企业家群体。2003年以来,伴随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家开始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企业家群体的社会捐款数量逐步增加,并成为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一些有社会责任与担当、有理想与情怀的企业家逐步完成了由“企业家”向“慈善家”的意识和身份转变。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会,不仅需要企业家,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更需要有一批企业家成为慈善家。因此,如何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就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为此,我们对部分企业家进行了调研,探讨影响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的因素与路径。
慈善家并非仅仅捐赠资金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慈善家,都是见仁见智的概念。尽管不同学科对企业家的界定不同,但一般认为企业家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家包括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企业所有者,也包括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经理人。狭义的企业家指资产所有者兼经营者,他们的基本特征是敢于冒险又富有创新精神。
同样,慈善家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慈善家是指那些为慈善事业捐赠资金或奉献时间、知识与技术,积极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人,既包括捐赠者,也包括慈善组织的职业经理人。狭义的慈善家特指那些捐赠大额私人财富,并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人。由于慈善家需要捐赠大额资金,因此,慈善家主要由企业家转化而来。狭义的慈善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慈善家为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了大额资金。在美国,社会上通常的标准是捐赠资金在百万美元以上。在我国,对应的标准可以是捐赠资金在百万人民币以上。
其次,慈善家能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奉献时间、知识或技能。正如企业家不仅是资产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经营者一样,慈善家不仅捐赠大额资金,而且经常参与慈善活动,甚至发起设立基金会或基金。也就是说,从宽泛意义上,捐赠大额资金的就可以算作慈善家,而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狭义慈善家,仅仅捐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时间的投入,能够将慈善作为一种事业来经营。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慈善家都需要经营管理一个慈善机构,而是指他们将慈善作为一种事业经营,在慈善事业方面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例如,平均每个月有1天或更多的时间参与慈善方面的活动,包括出席慈善机构的理事会或管委会、参加慈善领域的会议、参与慈善项目的设计、出席或参与慈善项目活动等。
最后,慈善家能够发挥企业家的精神,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勇于冒险与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的DNA,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就不能简单地捐钱,而应该为慈善行业的发展注入勇于冒险与创新的精神,从而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例如,设计新颖的慈善项目、促进跨界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推动慈善行业的变革与创新,促进慈善行业效率与效果的提升等。
总的来说,严格意义上的、狭义的慈善家,是对在慈善行业做出一定贡献者的称谓,他们不仅仅捐赠大额资金,更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且能够发挥企业家勇于冒险与创新的精神。本文所讨论的慈善家均是指狭义上的慈善家。
社会为什么需要慈善家
正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一样,慈善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慈善家。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慈善事业的发展缺钱,缺人,更缺创新的思路与方法。而慈善家不仅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资金,而且投入时间,奉献知识与技能,促进跨界合作与社会创新。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私人财富的急剧增长。根据胡润富豪榜的统计,2017年中国共有2130位企业家的财富达到20亿元。与5年前比,总上榜人数翻了一倍,平均财富上涨50%。根据胡润研究院的估计,如果加上隐形富豪,2017年,中国大约有6000多人的财富在20亿元及以上。企业家的财富越多、能力越强,意味着其社会责任越大。伴随着现代慈善的启蒙和国际上掀起的富人“捐赠承诺”运动(The Giving Pledge),近10年来,中国企业家的财富观念、慈善意识不断提升,捐款数量不断增长。
根据胡润慈善榜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大陆前100位慈善家共捐赠了300亿元左右,平均捐赠占其平均财富的1.9%。与10年前相比,捐赠的数量有了大幅上升。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整个社会的捐赠,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原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的社会捐赠大致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占GDP的比重不到0.2%,而美国每年的社会捐赠大约为3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大约在2%左右。而且,在美国的社会捐款中,70%左右来自个人捐款(包括慈善家的巨额捐款),而在我国,仅有20%~30%来自个人捐款。可见,未来中国的社会捐赠还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企业家的捐赠空间巨大。
与捐款数量相比,慈善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捐款质量。企业家的捐款能够带来捐款数量的增长,但不一定能够带来有质量的捐赠。没有质量的捐赠,不仅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可能带来资源的浪费。当前,我国社会捐赠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仅是捐赠数量与比例不高,更在于捐赠的质量不高。由于现代慈善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我国慈善领域至今仍然乱象丛生。企业家捐赠的善款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显现出来,甚至还可能助长了“贫穷文化”。
早在1889年,卡内基在《财富的福音》中就提到,“当今富豪的罪恶不在于他们吝啬,而在于滥行布施”。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家的捐款,不仅没有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反而助长了被救助对象等靠要的思想,使其陷入越帮扶越依赖外部援助的困境。要做高质量的捐赠,企业家就不能只简单地一捐了之,更不能通过捐赠进行幕后交易,牟取不当利益,而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选择与透明度高、公信力强的公益慈善组织合作,促进其问责体系与绩效的提升;或者设立基金会或基金,发挥企业专长,设计创新、高效的公益慈善项目;或者发挥企业家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慈善行业生态链建设。
企业家只是输血式扶贫或粗放式捐赠是不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美好生活的构建不仅需要企业家的捐赠,更需要企业家成为慈善家。慈善家不仅仅为慈善行业带来资金,更带来他们的知识、管理经验与技能,带来他们勇于冒险与创新的精神,而后者正是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短板与迫切需求,无论对整个慈善行业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是说,未来中国不仅需要企业家捐赠,更期待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成为慈善家,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动能。
从企业家到慈善家的三大挑战
诚然,当前中国企业家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热心捐赠的企业家越来越多,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慈善家并不多,卓越的慈善家更少。其问题与挑战在于:
第一,认识上的挑战。在一些企业家看来,慈善就是捐钱。这部分企业家的慈善观还停留在传统思维上,将捐赠看成是慈善的全部。他们只注重捐赠的数量,而忽略了捐赠的质量。企业家本最讲究效率,在商业上他们不仅关注投资,更关注投资的收益;但在慈善领域,他们往往表达了爱心即可,至于捐赠有什么产出与结果,是否带来社会问题的解决,他们并不关注。
当前,我国有这种观念的企业家不在少数。显然,这也与社会舆论、各种慈善榜单的导向有关。每年推出的各种慈善排行榜往往仅依据企业家的捐款数量,甚至承诺捐款数量进行排名,这种唯捐款数量的奖励与榜单强化了这种慈善理念。虽然这种观念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错误,捐钱总比不捐钱好,但毕竟社会的进步、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具有现代慈善理念。
第二,优先顺序与精力分配的挑战。有些企业家也认识到捐赠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效果,但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些企业仍然处于上升期,尚未进入成熟的稳定发展期,企业家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于企业发展,在慈善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我们的调研中,不少企业家表示,希望将来投入更多时间在慈善方面,但目前还不是时候,还需要等企业规模再上一个新台阶,或者企业居于行业前列甚至世界500强之后。
企业家在商业与慈善上每每面临两难选择。一些企业家选择急流勇退,趁年富力强之时,投入大量精力于慈善,成为名副其实的慈善家,例如比尔·盖茨;也有的企业家选择将精力主要放在企业经营方面,而将资金捐赠给高效的慈善组织运作,例如巴菲特;更多的企业家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经营方面,但也会投入一定的时间参与公益慈善。
无论何种选择,都是企业家的自由,不能強求。但比较而言,当前中国社会更缺的是慈善家,因此需要有更多的企业家在慈善事业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令我们欣喜的是,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企业家在公益慈善领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多。例如,今典投资集团的联席董事长、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创始人王秋杨女士,“我现在大部分时间放在公益上。”她说,今典投资集团运作已经很成熟,“现在安心做慈善”1。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现任会长艾路明也表示,自己现在将80%时间用于公益慈善2。陈天桥在访谈中也谈到,目前将80%~90%的时间花在公益慈善方面,想寻找一个根本着力点使成果最大化,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和发展的瓶颈3。老牛基金会会长牛根生先生自2006年离开蒙牛集团之后,现在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做公益4。
第三,方法上的挑战。企业家是最具冒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群体,然而,调研也发现,不少企业家做慈善的方式仍然比较保守,主要是简单捐款捐物的扶贫济困、助医助学、修路建楼等,还停留在输血式扶贫的传统方法上,其勇于冒险与创新的DNA并没有体现于慈善方面。
近年来,国际上由新生代慈善家倡导与实践的社会影响力投资、公益创投、集合影响力、催化式慈善、互联网公益、社会企业、共益企业等新概念,新方法,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还非常陌生,更谈不上创新实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既包括思想观念、政策导向与舆论宣传等原因,也与企业家对慈善行业参与不深、接触相关知识较少有关。不过,我们也发现,有一些中国企业家能够将企业家勇于冒险与创新的精神应用于慈善事业之中。比如,原昆百大董事长、原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会长何道峰资助的乌干达难民营项目,不仅帮助中国的社会组织走出去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较强的前瞻性,而且在海外实施难民营项目本身对于中国的基金会而言具有创新价值,也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组织的期待。周庆治先生资助的南都公益基金会的好公益平台、银杏伙伴计划以及乐平公益基金会的社会创新项目,都属于创新性较强的公益项目。还有银泰集团董事长沈国军先生资助的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项目,引入互联网思维和平台意识,汇聚国际、国内最优秀的资源,旨在通过多年努力,收集、整理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以期产生持续的成果和长远的影响,也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从企业家到慈善家的路径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需要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更需要慈善家的贡献,需要更多的企业家成为慈善家。
首先,要勇于突破认识上的误区。要加大现代慈善的启蒙教育,让企业家真正认识到现代慈善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的作用,认识到慈善不仅仅需要捐钱,更需要参与,需要他们在慈善领域发挥勇于冒险与创新的精神。企业、企业家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社会才会更美好。
其次,慈善奖、慈善榜需要采用新的标准,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由于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一些慈善奖、慈善榜需要适时调整评价标准,不只关注企业家的捐款数量,更要关注其捐款质量,关注其社会创新实践,关注其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和贡献。
再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例如,企业家设立慈善信托或者家族基金会是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的手段之一,因此,需要尽快落实慈善信托的减免税政策,对企业家的不动产捐赠、股权捐赠给予更多的政策激励。
最后,“榜样+圈子”是影响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从调研结果来看,成立类似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企业家圈子、发挥卓越慈善家在企业家俱乐部的榜样作用,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规模化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训练慈善家成为卓越慈善家的重要途径。
备注
1 与今典投资集团联席董事长、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创始人王秋杨女士的访谈,2017年9月25日。
2 与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现任会长艾路明先生的访谈,2017年9月6日。
3 与盛大集团董事长陈天桥先生的访谈,2017年11月15日。
4 与老牛基金会会长牛根生先生的访谈,2017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