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婷婷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江苏常州 2131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事件,其病发主要是因为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导致患者出现全面或者局限性的脑功能缺损综合征。脑卒中多数患者会伴随多种并发症,其中上肢功能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该类功能障碍的发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且临床难以采用有效的方式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因此多需凭借有效的功能锻炼帮助患者康复。上肢机器人辅助任务导向训练为康复治疗技术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次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其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实施详细分析,目的在于为脑卒中相关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选择,现将该次研究的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包括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30例年龄为40~68岁,平均年龄为(60.32±2.13)岁,患者中男性共计18例、其余12例为女性患者,其中有19例患者为右上肢功能障碍,其余11例为左上肢功能障碍。观察组患者30例年龄为 40~69 岁,平均年龄为(60.85±2.06)岁,患者中男性共计21例、其余9例为女性患者,其中有12例患者为右上肢功能障碍,其余18例为左上肢功能障碍。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组间可做对比。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理疗、肢体关节活动及控制能力训练等:(1)理疗:使用常规康复理疗仪器对患者进行理疗干预;(2)推拿:针对患者的功能下降一侧肢体进行推拿,使其肌肉得到充分松解,同时或可对患者进行全身按摩,刺激其功能神经恢复;(3)患侧肢体关节活动及控制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上抬、伸直、弯曲等训练,由多关节组合动作逐步到单关节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的精细活动;(4)良肢位摆放:指导患者调整其床上体位,避免对患侧肢体产生压迫,同时适当指导患者变换体位,保持在相对舒适的状态,利于各项干预的顺利进行,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
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上肢机器人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其常规康复训练干预方法和对照组相同,上肢机器人辅助任务导向训练的简易操作步骤为:(1)将电脑和上肢主机插电、开机,检查机器的四个脚轮均保持在锁定的固定状态;(2)指导患者坐在椅子上,按照患者的身高和体型对其手臂支架的高度和左右位置进行调整,以期保证肩关节和手臂支架肩关节位置对齐;(3)将机器臂各个关节的锁扣均做好固定,指导患者患侧手臂保持自然伸直状态;随后将患者的手臂放置在支架上,对其长度进行调整,使其上肢肘关节部位可和机器臂的肘关节对应,此时患者的手臂可自然握住握力器,此时将其上臂和前臂绑带均做好固定;(4)将软件的主要界面打开,初次使用时点击注册,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和肌力等级等情况均逐一录入;(5)登录后进入到评估系统,对患者的握力、肩关节前屈、尺桡旋前旋后、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外展等情况均进行评估,评估完成后点击保存,并对其评估报告进行输出;(6)按照患者的各项评估情况,点击其训练设置,包括握力设置、游戏难度设置和游戏时间设置等;(7)按照相应的提示进行游戏训练,并依照提示将患者的关节锁扣解开,以便患者进行训练;(8)查询训练结果,即点击训练的信息查询,将患者的姓名或对应的编号输入,查询其对应康复游戏的训练成绩。按照患者的训练结果可再次给予患者对应的康复训练干预,以帮助患者及时恢复[2]。
分别在干预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情况,(1)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两组患者实施评价,其中包括上下楼梯、行走、进食、洗澡、如厕、穿衣、洗澡等多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5级,包括完全独立、最小帮助、中等帮助、最大帮助和完全依赖5项,其评分的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的情况下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2)使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上肢功能实施评价,其中包括旋前旋后、外旋内旋、伸展和屈曲等上肢动作测试,按照患者在各个动作执行过程中的选择性分离动作、屈伸协同动作、肢体反射状态等对其实施评分,该量表的满分为66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上肢功能越好;统计两组患者的各项情况后实施组间对比分析[3]。
将SPSS 25.0统计学软件作为该次数据处理软件,使用(±s)统计研究中计量资料,并应用 t实施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该次干预前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无显著差异,经过分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情况改善显著,且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其详细情况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 Fugl-Meyer、Barthel评分比较[(±s),分]
表 1 两组患者 Fugl-Meyer、Barthel评分比较[(±s),分]
注:表格中*表示上下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其t值分别为12.36/9.57,均为 P<0.05。
?
脑卒中发生可对人脑相关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患者随之发生脑损伤和功能障碍情况,故而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后会表现出肢体瘫痪现象,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给多数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导致其失去生活的信心,最终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而由于脑卒中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上升趋势,故而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干预成为全民关注的重要课题。因为人脑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和可塑性,经过有效的干预和锻炼会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故而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了基础[4]。
目前临床对于患者最为常用的干预方法就是康复训练,通过各种刺激和干预,帮助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恢复,但是大量研究在应用常规康复训练后发现其效果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5]。上肢机器人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则是一种现代化的再运动和再学习辅助办法,因为机器人本身具有程序性、连续性、无疲劳性等特点,在对患者干预的过程中则可体现出精确性、可评估性的优势,有效地避免了常规康复锻炼过程中主观性强等缺点[6];机器人中植入了对应的健康软件,使其能够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评估,并按照患者的情况给予建议性的锻炼方案,最终帮助其设计系统性、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在持续训练的过程中帮助患者的肢体协调性和上肢灵活性得到提高,而通过综合性的刺激和干预,则对于患者的运动皮质代表区功能重建具有刺激作用,进而促进患者恢复[7]。因此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该次干预前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无显著差异,经过分组干预后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上肢机器人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干预中,可显著改善其上肢功能,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因此值得在脑卒中患者的干预中推广应用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