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龙,张葆鑫,郝廷,王兴国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骨组织量减少的代谢性骨病变。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主要发病部位为腕、椎、股骨近端以及髋臼等,骨质疏松症是最影响老年患者健康的常见病[1]。临床治疗发现,由于患者因手术造成的骨量再次流失,导致老年患者术后恢复较慢,严重影响患者的治愈速度。具相关专家研究发现,唑来膦酸与降钙素是调节骨密度及骨钙素水平防止骨量流失的有效药物。借此,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对唑来膦酸与降钙素两种药物进行了对比观察,其结果显示,唑来膦酸在改善骨钙素水平、增加骨密度方面效果明显优于降钙素,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院行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68例,将其平均分成研究组34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 60~85 岁,平均年龄为(72.50±3.30)岁。 对照组 34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为(70.50±3.10)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排除标准:经核实两组患者均为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自愿签署治疗协议。同时排除严重心脏、肝功能异常、先天性骨代谢异常、对该次采用的药物过敏者。
1.2.1 手术方法 在手术方法上,观察组跟治疗组所采用的手术方法相同,两组患者均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对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治疗,具体:(1)麻醉对患者行局部椎管内麻醉或者全身性麻醉;(2)确定骨折部位取仰卧位,在患者股骨大转子顶点处上2~5 cm选切口位置切口,通过深筋膜后确定骨折位;(3)骨折钉钉借助C型臂X线机,沿股骨外侧插入选股骨大转子顶部内侧靠1/3为钉钉点,借助近端瞄准器和透视确定导针进入角度、位置和深度,而后将螺旋刀片敲入股骨头内,敲入位置以距关节面约1 cm为宜。敲入后,顺时针旋转螺旋刀片锁定,并植入股骨远端静力锁钉进行固定。清洗创面,逐层缝合切口。
1.2.2 术后处理 为了更好地避免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患者都在术后1 d进行抗凝治疗,然后对照组采用降钙素 (国药准字H20040338)每次10 U肌内注射,每周2次。研究组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13138)取4 mg用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在20 min内,1周给药一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对两组术后1个月后采用X线复查恢复情况,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和腰椎、髋部骨密度、骨钙素水平进行测量对比。
分别在患者术后的1、3、6个月和1年内借助X片复查术后恢复情况,尤其注意术后的内固定稳定性和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同时,对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腰椎和髓部骨密度进行详细的测量与记录。通过VA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通过Harris髓关节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关节的活动功能进行评价。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数据分析,组间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06.10±29.17)d,对照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05.81±28.87)d,两组术后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一个月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腰椎、髋部骨密度、骨钙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腰椎、髋部骨密度、骨钙素水平对比情况(±s)
表1 两组腰椎、髋部骨密度、骨钙素水平对比情况(±s)
组别 腰椎部骨密度(g/cm2)髋部骨密度(g/cm2)骨钙素水平(ng/mL)研究组(n=34)对照组(n=34)3.25±0.56 3.12±0.35 3.18±0.23 3.03±0.05 13.58±1.23 12.03±1.05
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该症是因骨组织量减少而引起的代谢性骨病变,临床症状表现为骨骼疼痛、易骨折为特征,严重影响骨密度、骨钙素水平,导致骨量流失,从而引发骨折及并发症的发生[2]。临床治疗基本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但术后发现因手术造成的骨量严重流失,导致老年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相关专家研究发现,唑来膦酸与降钙素可有效调节骨密度及骨钙素水平,防止骨量流失,为进一步核实以上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该院对唑来膦酸与降钙素进行了对比观察,其结果显示,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增强骨骼吸收,增加骨密度,可作为辅助骨折术后预防骨质疏松[4]。而唑来膦酸是抑制骨吸收的特异性二磷酸化合物的特效药物,该药是以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生成为主要作用机制,其在改善骨钙素水平、增加骨密度方面效果明显优于降钙素,并能有效降低骨关节疼痛及骨折的发生率,该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