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初创社会企业的基础要素分析
——基于“PCDO”创业模型的探索研究

2018-11-15 02:16:58邱媛媛于潇
社会建设 2018年5期
关键词:要素目标研究

邱媛媛 于潇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以下简称为“SE”)具有社会性与经济性双重混合的特质。①Doherty, Bob, H. Haugh, and F. Lyon. Social Enterprises as Hybrid Organization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4, 16(4):417-436.为了进一步扩宽资源渠道、创新社会服务与秉承服务使命,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NPO”)尝试创办SE,这也成为近几年国际NPO发展的热潮。②Fowler, Alan. NGDOs as a Moment in History: Beyond Aid to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r Civic Innovation? Third World Quarterly, 2000,21(4):637-654.也有研究表明,我国SE的成立契机,最有可能从现有的NPO发展而来。③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中国社会企业调查报告》,http://www.serc-china.org/,2016年8月16日。而NPO创办SE,虽然体现了NPO在组织发展、形式、理念与网络方面的创新④王名、朱晓红:《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创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4)。,亦有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在成立动机上,不能寄予SE过高的期望,它也并非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灵丹⑤吕朝贤:《社会企业与创业精神:意义与评述》,《台湾政治大学社会学报》,2008(39)。;另一方面,NPO创办的SE在运行与发展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使命与价值观偏移、人力资源的挑战与能力、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兼容、母机构的支持与控管、社会态度与合法性等,使其难以可持续性发展①Omorede, Adesuwa. Exploration of motivational drivers toward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2014, 10(3): 239-267.吕朝贤:《社会企业与创业精神:意义与评述》,《政治大学社会学报》,2008(39)。

我国SE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概念混淆、类型多样、能力发展与体制尚待完善等问题。②黄承伟、覃志敏:《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研究述评》,《学习与实践》,2013(5)。③徐思颖、宋亚楠:《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社会创业——以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为例》,《东方企业文化》,2014(9)。基于此,我们亟需冷静思考NPO创办SE的关键要素,以便为NPO转型与SE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鉴于我国相关研究的匮乏,而“探索性案例研究”(exploratory case study)可以通过深入获得典型案例资料,发现初步构想,以供实务与后续研究的参考之用④Yin, Robert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94, p35-56.。本文以“X”社会工作服务机构(NPO)创办的尚处于创业期的Y组织(SE)为研究对象,分析NPO社会企业创业初期的关键基础要素,并依此提出经验反思与建议。出于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为:1.处于创业初期的NPO社会企业创业的基础要素为何?相关研究发现对原有理论架构的修订有何借鉴?2.这些要素的意涵为何?以上问题的探讨,将为中国大陆地区NPO、政府有关部门促进社会创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会企业的内涵、分类与创业分析架构

鉴于SE的混合性特质,其概念界定与理解视角决定了SE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NPO对社会企业创业初期的基础要素的考量。⑤Doherty, Bob, H. Haugh, and F. Lyon. Social Enterprises as Hybrid Organization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4, 16(4):417-436.因此,以下将重点介绍关于SE的概念内涵与创业分析理论。

(一)社会企业的概念与内涵

SE的概念界定一直是研究中颇受争议的话题⑥Jacques Defourny, and Marthe Nyssens. Concep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2010, 1(1):32-53.,其主要原因有几方面:首先,SE的运营主体是多样的;其次,基于各地经济形式与主管政策的差异,其组织注册类型也是多样的⑦刘小霞:《社会企业研究评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最后,SE的发展目标与运作理念呈现模糊混乱的状态,其组织发展可能兼具商业、社会与环境等多重目标。⑧Hoffman, Andrew John, and N. Haigh. The new heretics: Hybrid organizations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present to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2014, 18(3):223-241.尽管有很多争议,但是通用的观点认为,SE具有“经济性”与“社会性”双重特质。⑨Defourny, J. Introduction: 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 In C. Borzaga & J. Defourny (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9, p1-28.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运用“社会企业光谱”(social enterprise spectrum)的视角⑩Dees ,G. J.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6(1): 55-67.,尝试对SE的双重属性进行定义。SE光谱的“混合式结构”包括:使命/营利动机、与利害相关者/股东的责信、利润分配、社会/经济利益的创造、以社会/商业手段实践社会/经济目的5个维度,并将其社会目的与组织使命作为首要判断标准①Omorede, Adesuwa. Exploration of motivational drivers toward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2014, 10(3): 239-267.吕朝贤:《社会企业与创业精神:意义与评述》,《政治大学社会学报》,2008(39)。

从这个视角出发,可将SE的概念论辩之争分为两个学派:其一是“赚取所得”派,即强调NPO通过商业的策略与途径来践行组织使命;另一是“社会创新”派,强调“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s)的角色与能力。①Dees, J. G., and B. B. Anderson. Framing a theor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Building on two schools of practice and thought.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Voluntary Action (ARNOVA) Occasional Paper Series—Research on Social 2006.然而,实证研究表明,这两个学派都存在一定的限制:首先,秉承“赚取所得”思想的NPO如抱着SE是“万能药”的实用态度去创办SE,可能会造成组织使命与社会目标的“飘移”②Carroll, Deborah A, and K. J. Stater. "Revenue Diversification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Does it lead to Financial Stability?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 2009, 10(4):94-94.;其次,“社会创新派”中过度强调社会企业家的个人要素,忽略了可能存在的个人与公共价值间的紧张和个人意识思维的局限,对SE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③Omorede, Adesuwa. Exploration of motivational drivers toward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2014, 10(3):239-267.因此,采用社会与经济双焦点混合特质的视角界定SE,或做集中于某一创业要素的讨论,会让其在发展中易产生“任务漂移”的现象或内部紧张关系的问题。④Pache AC, Santos F. Inside the hybrid organisation: selective coupling as a response to competing institutional logic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56(4):972-1001.

因此,目前SE概念的界定普遍采用“要素”或“准则”的方式,主要包括四个要素:1. SE是一项持续生产财货与销售服务之活动;2. SE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理念、团队、治理架构);3. SE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风险(财务健全、生存压力);4. 必须雇用一定数量的受薪人员,而非仅有志愿者。⑤⑥王仕图、官有垣、林家纬、张翠予:《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角色与功能——台湾与香港的比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4)。以上定义,主要从组织的生产方式、治理结构、企业化运作、人员结构四大方面进行了界定,然而,此种界定,显示了组织的生产方式、治理结构、企业化运作、人员结构的四方面特质,却没有凸显出SE于商业组织的区别。而欧盟提出的“EMES”社会企业论述模式整合了经济、社会、政治与管理学等不同专业领域,并纳入了社会脉络与发展趋势的考虑,提供了SE发展的资格条件与要素。⑦Jacques Defourny, and Marthe Nyssens. Concep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2010, 1(1):32-53.中国的SE尚于早期,通过SE核心元素来判定并促其发展,可以兼具在内涵特征上的一惯性、在组织类型上的包容性、以及个体差异性。⑧赵萌、郭欣楠:《中国社会企业界定框架:从二元分析视角到元素组合视角》,《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2)。总体上,本文采用“要素说的”的概念视角为影响SE创业成功的要素应该是综合并赢结合其所处的情境脉络、资源网上条件、人员结构、经营模式与利益分析讨论。

(二)创业理论与“PCDO”创业分析架构

基于不同的SE概念视角,关于社会创业成功要素的相关研究有三种取向:1. 分析社会企业家在社会创业中需要具备的特质与能力,比如勤奋努力、把握机会、冒险创新、高瞻远瞩等⑨Waddock, Sandra A., and J. E. Post.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Catalytic Chang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1, 51(5):393-401.,以及其在创业过程中的社会资源、机会与坚持⑩Omorede, Adesuwa. Exploration of motivational drivers toward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2014, 10(3):239-267.;2. SE创业中的系统脉络环境条件因素分析,包括历史脉络、政治环境、经济发展与尚待满足的社会需求等①②Calvo, Sara, and A. Morales. "Sink or Swim: Social Enterprise as a Panacea for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16, 28(7):1170-1188.;3. 纵向分析创业的历程、阶段与因素,如从“机会识别——机会评估——机会正式化——机会开发——机会扩大”的组织发展历程。而在SE真正运作之前,即从机会识别到正式化的(SE成立与标准化)的阶段是奠定SE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③Francesco Perrini, Clodia Vurro, and Laura A. Costanzo. A process-based view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om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o scaling-up social change in the case of San Patrignano.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2.6(2010):515-534.以上研究,也呈现出SE创业研究视角的相对单一,且对创业初期的研究较少等问题。

综上所述,SE在创业初期,需综合考虑内外部的创业要素与条件,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创业家/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④刘常勇、谢如梅:《创业管理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理论与模式探讨》,《创业管理研究 》,2006(1)。而综合以上元素的“PCDO”创业分析架构可以知道,创业中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人员(Person)、环境/事件(Circumstance)、交易(Deal)、机会(Opportunity)。⑤Sahlman, William Andrews, and H. H. Stevenson.The entrepreneurial ventur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 p138-176.该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PCDO创业架构图资料来源:Sahlman, William Andrews, and H. H. Stevenson(1999)。

无论在企业还是NPO的研究领域,都有运用“PCDO”创业分析架构进行创业研究的先例,然而这些研究都有待延伸与发展。一方面,有些创业实证研究只关注创业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但这些要素的意涵与关系还需进一步了解;⑥夏清华、肖永高:《九州岛通集团创业模式与要素驱动》,《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2)。另一方面,NPO在社会创业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组织价值的实践,这让NPO确保组织边界⑦Jane C. Wei-Skillern, James E. Austin, Herman B. Leonard, and Howard H. Stevenso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Social Sector.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07, p69.。为弥补以上研究空白,本研究将以上“PCDO”分析架构作为参考,对处于创业初期的NPO创办的SE中基础要素进行分析,并讨论不同要素的意涵。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一方面,为弥补国内SE创业研究的匮乏,鉴于我们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另一方面,案例研究方法尤其适合作来了解组织发生的系列性变革,故为弥补国内SE创业研究的相对匮乏,本研究采取“探索性案例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一个尚处于NPO创业初期的SE作为“典型个案”的设定标准,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了解其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并以此修正“PCDO”理论模型。

关于案例研究资料的推论和效度问题,本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处理:一方面,资料搜集采取“单一单位、较广层级”的方式,即尽量了解该案例较为深入的资料①Yin, R. K.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start to finish.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0, p.87-92.;另一方面,资料采取“三角检验”(triangulation)的方式,从多渠道来源的资料相互检证研究发现②质性访谈:1.没有严格的脚本界定,会根据访谈的脉络和场域,而机动调整;2.不会可以维持访谈行为或举止的一致性(Yin,2011)。,因此,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文本、观察与田野等多种渠道获取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展资料主题分析,主题重组、整理与分析,以了解NPO创业初期关键因素的意涵。

(二)资料收集方法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质性访谈(Qualitative Interviews)”③Yin, R. K.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start to finish.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0, p.87-92.与搜集文档资料相结合的资料搜集方法,了解该SE主要运营团队的观点与创业背景脉络,及其当时参与创业的“此时、此地”的观点和看法,以期望能从参与者自身的角度,获得他们对SE创业的经验和思考。关于访谈对象的选取,因该SE处于创业初期,因此,选取其创办者与主要管理者进行质性访谈,包括:管理者A(SE创办主要筹划人与管理者)、法人B(创办人与捐赠人)。而文本资料包括相关工作记录、新闻报道、工作制度等。全部访谈都进行录音并转录为文字稿,并运用“主题分析”的方式对文字稿、田野笔记与文档资料进行分析。

(三)案例的选取

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符合研究目的并能帮助我们找到研究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寻找一个极端情况的脉络环境④Francesco Perrini, Clodia Vurro, and Laura A. Costanzo. "A process-based view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om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o scaling-up social change in the case of San Patrignano."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0, 22(6):515-534.,从现有的SE理论与创业模型出发,拟定一套指导实证研究与分析的标准,从而修正原有理论与模型。⑤刘小霞:《社会企业研究述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因此,本研究以研究目的和文献回顾中对SE概念内涵的理解为标准,通过三个挑选标准 “立意取样”选择典型案例,包括:(1)SE为NPO创办的;(2)SE正处于创业初期;(3)SE具备本文上述讨论的SE的概念及基本判准标准,如满足社会使命、经营性活动、自主性团队架构、财务分配与独立人员团队等条件。

基于上述典型案例的选择标准,本研究选取了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X创办的Y组织作为研究案例,Y为NPO创办的SE,并尚处于创业初期,符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且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料,富有一定的启发性。因中国还欠缺社会企业的注册管理制度,也造成了中国社会企业注册形式的多元性⑥Yin, R. K.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start to finish.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0, p.87-92.,故Y以“民间社会团体①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的形式注册,但其发展使命、组织章程、治理结构与运营机制,均符合社会企业的“混合性”特质,一方面,基于X机构开展的单亲妈妈社工服务项目为基础,Y的组织使命是对单亲妈妈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平台并促进社会支持,故Y具有SE的“社会目标”;同时,Y通过提供拼布培训类服务和拼布产品的售卖来获得收入,并将收入全额投放到组织发展与社会目标达成中,故具有SE的“经济目标”,并以此作为“社会目标”的达成途径。由此可见,将Y组织认定为社会企业,具符合本研究典型案例之立意选取标准。

三、研究发现

(一)NPO的SE创业初期基础要素分析

本研究资料通过“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分析NPO在SE创业初期的基础要素,并参照“PCDO”创业模型进行“主题编码”。研究发现显示,SE的发展基础,除了NPO需具备人员与环境要素外,更要明确组织使命,并要平衡不同要素之间以及交易和机会之间的张力,这些张力体现如下:

1. 组织使命——“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在不同层级间的认知差异

从Y的组织章程来看,其成立目的包含了社会目标(职业培训与创造就业机会)以及经济目标(拓展收入)。访谈对象表示,“服务使命”仍为宗旨,经济目标是达成社会目标的手段。

“我们的目标一直都没有变,希望让单亲妈妈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支持家庭的收入。跟以前不一样的地方,以前是花公益的钱,然后没有想到过赚钱……现在的话,我们就是会大力整合资源。……现在用协会的手段,为她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甚至让她们有些经济收入,都是为了达到帮助她们的目标的不同手段而已,但是我们背后的理念、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这个是没有改变的。”(访谈者A)

A作为一名资深社工,其受到社会工作价值与理念的影响较强。她认为,社会企业只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发挥其优势与能力,以便整合更多资源的途径之一。然而,该案例亦显现出,身处不同的职位与视角对SE的功能、期望与现实需求的差异性,尤其体现在“执行层”与“管理层”之间。

“这个组织成立之后,机构要把它当作一个平台,去筹款和拓展资源,多推动拼布产品的开发,变成一种公益性产品,有些收益和结余,协会才能去滚动,我想这个才是关键。另外,也担心这个协会能否继续保持公益性和自主生存的能力,所以机构也会去监管”(访谈者B)

类似的是,已有文献显示在NPO创办SE的初期,最容易徘徊在如何平衡组织的社会使命与商业活动的财务目标的问题上②吕朝贤:《社会企业与创业精神:意义与评述》,《政治大学社会学报》,2008(39)。。因此,创业初期的SE需要对其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一致性进行澄清。

2. 人员——“管控”与“增能”在人力资源发展上的挑战

在人员架构与配置上, 该SE重视服务对象的参与。这体现在合作企业、各部门承担管理、生产与运作团队皆为服务对象(单亲妈妈)担任,同时,主要采取“社会团体”的形式注册;另一方面,亦体现社会工作“增强权能”(empowerment)的专业价值观方面。然而,这也对其在人力管理上造成了一系列挑战:首先,该SE计划除了访谈对象A外,其他人员均为兼职,造成人员稳定性的问题;其次,将服务对象发展成“同事”,让SE承担了绩效管理的压力;再次,由服务对象、社工服务团队等“服务关系”发展起来的“工作关系”,难以形成明确的“合约规范”,主要体现在规章制度难以规范执行;最后,雇用低生产力的人员会增加人力成本,如还需雇佣社工等。一般需要雇用社工等专业人士从旁协助、监督、训练弱势受雇者,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甚至可能导致亏损①Pfeffer, Jeffrey, and G. R. Salancik.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79, 23(2):123-133.。

3. 环境/事件——“延续基础”与“外部机遇”之间的评估

研究结果呈现出环境方面对SE创业的影响因素有四方面:一是市场取向,但访谈对象对市场环境尚未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或“商品购买力”评估。

“它是有前景的,手工是受到更多人的喜欢,从国外引进,很多人喜欢参与,做文化推广这一块……并联络到了一些企业或商场……有市场前景。” (访谈对象A)

二是政策引导,如:关于就业扶持、小型企业创业等相关政策或扶持办法的出台。

“现在国家的话,是很支持创业这块的,我们也会利用国家的政策方面,支持我们这些妈妈来创业,比如说是有些优惠政策和其他方面的……妇联成立了一个女性创业协会,它里面链接了很多企业资源。”(访谈对象A)

三是社会认知与社会网张江发展。该SE是由Y机构所开展的单亲妈妈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所积累的服务资源与社会网络所发展起来,服务对象与合作伙伴储备的个人与单位会员,为SE的建立提供了初期的社会资本。

最后,NPO的生存空间与资源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其独立自主的发展意愿。

“现在机构也有危机感,如果一直拿政府的项目,会遇到经费拖延等问题,会受制于政府,慢慢自负盈亏,自己拿资源,寻找一条自己的路。” (访谈对象A)“想做社会企业这件事情,一方面是机构一直想拓展多元资源渠道;另一方面,是原单亲妈妈项目政府资源的断裂。”(访谈对象B)

因此,对该NPO来讲,发展SE是尝试拓展资源渠道的“试金石”,同时也是迫于多元发展独立之路的压力,从“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的角度来说,组织为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的①。因此,作为能动性主体的组织可以通过调整对环境的依赖度,来达到资源选择的目的,这呈现了NPO为保持其与公共部门等资源提供方独立性的自治发展之路。

4. 交易——“利益持份者”的利益抉择

协会目前主要有两个合作伙伴,一是作为出资人的母机构NPO;二是合作企业,即由服务对象W成立的拼布公司,而不同的合作伙伴表现出来的经济目标有所差异,但其社会目标的共通性铸就了合作的可能。兼顾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可能促进“谈判”的达成,也可进一步推动双方分工、经济利益归属等讨论。然而,不同利益持份者的利益期望如何协调与兑现,还需要通过沟通、协议、权责划分等方式明晰。对此,A与B访谈者都提及协会理事会的构成与职责、出资构成、分工合作等的细化设想,如:

“计划产品实行编号制,销售记录、库管可以系统化,同时利润分配定额,机构、公司与协会各占比重……。”(访谈者B)

可惜的是,双方对于协会未来可能面对的再生产投入、成效评估、经济压力等挑战,没有具体及长远的讨论;另外,双方对于成立协会都有各自的利益期望与目标考虑,尤其是资源的获取(利润、网络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这亦加剧协会、企业与NPO三者关系协调的困境。从“契约关系人”的角度,应该明晰三方利益持份者的“权利分享”(产权、物权、人权、经济权等)与“责任平摊”(风险、经济、职责)的关系,而企业或机构在使用协会资源时,也应有相关责任、制度、监管方面的要求,同时要体现公平交换原则。

5. 机会——“机遇”与“风险”之间的考量

NPO发展SE的机会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上至下”政策牵引与政府扶持①王名、朱晓红:《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创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4)。,但在此环境脉络中诞生的SE的自我独立生存能力可能受到考验;另一方面是在具备基本组织条件基础上,NPO“自发性”的发展与创业,而此种SE可能首先面临“合法性”与“资源筹措”等风险②王仕图、官有垣、林家纬、张翠予:《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角色与功能——台湾与香港的比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4)。。

案例中的NPO发展SE,虽然受到外部环境一定的牵引,但主要基于组织服务基础,依靠组织发展策略与资源拓展发展起来。通过三年的服务基础提供了人力、技术、市场等资源渠道,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理念的转化。社会工作者的 “优势视角”价值观是激发其勇于尝试创办社会创业的契机之一。但弱势就业型社会企业人力成本比一般企业高,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结构将弱势族群的优势转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服务是最重要的考量③叶家妤:《台湾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分析——以弱势就业型社会企业为例》,台湾东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需要警惕的是,针对创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虽然访谈者也提及可能出现经济危机与人员流动等风险,但较为缺乏对风险应对对策的考量:

“这些小的问题和风险的话,我们没有想那么多。”(访谈者A)

机会只是提供一个创业的“触发事件”,但需要考虑当时存在的基本因素使他们决定进行社会创业④Omorede, Adesuwa. Exploration of motivational drivers toward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2014, 10(3):239-267.,而“机会识别”影响其是否能够达成有系统的社会目标的实现(机会是可持续性的、长期效果)⑤Francesco Perrini, Clodia Vurro, and Laura A. Costanzo. A process-based view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om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o scaling-up social change in the case of San Patrignano.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0, 22(6):515-534.。因此,SE在创业初期,应结合自身的优劣势与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做充分的风险预估,同时做好应对与权衡。一方面,社会创业者如过度关注“社会目标”的理想期望,可能会忽略“经济目标”的现实落差与困境;另一面,社会创业者如过度关注“经济目标”,则可能会造成非营利组织使命与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造成“合法性”困境。而组织面、执行面与服务框架设计的调整,也可弥补这两方面的平衡。国际上的相关经验显示,SE通过资源网络的搭建,引入不同资源,让不同利益持份者资源互补甚至成为伙伴关系,这种“整合策略”是很多SE得以成功的秘诀⑥Cho, Sangmi, and R. Sultana. Journey from NPO to Sustainable Social Enterprise: Acceleratory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f BRAC.Asian Social Work & Policy Review, 2015, 9(3):293-306.。

“我们也担心协会未来怕走偏,所以机构这边也会参与其治理层,对其财务进行监督……同时,我们另外成立一个全市的阳光妈妈互助会,把单亲妈妈的服务用两个社团,把整个资源包起来,在更大的平台上。”(访谈B)

(二)NPO初创SE的“M-PCDO”基础要素架构

研究发现显示,NPO在创业初期需具备一定的基础要素,但这些要素也呈现着内部紧张关系,即在“由外及内”的经济面与“由内及外”的社会面之间对组织目标造成的张力。基于此,本文在原有“PCDO” 创业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并提出NPO初创SE的“M-PCDO”基础要素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NPO初创SE的“M-PCDO”基础要素架构

如图2所示,社会企业创业者在SE创业初期,需要结合各基础要素的意涵来引发一系列提问,并根据组织实际情况予以思考。这些提问包括:

1. 使命为导向——是关于“Why”的提问

创办SE的使命是NPO需要考量的根本问题,我们为何要做SE?我们的使命究竟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团队内部的统一和共识,进而为SE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案例中的X机构采取服务外延与架构重组的方式,将服务资源与服务方式重新整理,从而解决“经济审计”等“合法性”议题。Y组织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有一定的重迭性,但这体现了“社会企业光谱”的移动性与渗透性,从而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选择。然而,这也易造成Y在使命执行上与目标上的困扰和混淆,仍需进一步澄清。

2. 人员(执行面与治理面)——是回答“Who”与“Whom”的提问

人员包括了执行面与治理面两个层级,这引发不同层级的人员对于职责、自我角色期望、人力发展等方面的不同认知,造成了在SE初创期的两方面的人力挑战:一方面是关于“执行层”,大多数社会工作服务型的NPO创办的SE将服务对象发展参与“执行层”,并很多由社工担任团队管理的角色①王仕图、官有垣、林家纬、张翠予:《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角色与功能——台湾与香港的比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4)。,案例机构亦然。然而,这易将服务关系与工作关系混淆,造成“服务优先”还是“绩效优先”的困扰。因此,执行层除了明确分工与职责外,也需要厘清人力资源管理与专业服务的不同属性;另一方面是关于“治理层”,治理层除了母机构作为主角外,也应有其他不同利益相关人的参与。但不同利益相关人的利益与权责如何划分?母机构与社会企业的组织关系如何厘清?都需在考虑之内。

3. 机会面与交易面——回答“What”、“When”、与“How”的提问

案例分析显示,NPO发展SE应该考虑一系列交易机会与成本,包括:(1)服务面:服务基础、服务资源、服务对象的期望与特征等;(2)市场面:产品设计、市场调查、销售渠道、竞争优势等;(3)合作面:合作契机、合作条件、合作期望、合作细节、合作方权责与分工等;(4)风险面:合法性议题、风险预估、风险承担等。针对上述,NPO要充分预估与权衡,做好充分的资讯收集、评估、确认与沟通。在创业绩效评估时,从组织使命、发展需要与未来机遇等层面,全面评估“个人和企业在经济与社会上的成果①刘常勇、谢如梅:《创业管理研究之回顾与展望:理论与模式探讨》,《创业管理研究》,2006(1)。。因此,虽然从时间顺序上,可能是先有“机会”再有“交易”,或是“交易”创造“机会”,但是这些面向包括了“做什么?”、“何时做?”以及“怎样做?”等相关问题的思考,促进“机会识别——机会评估——机会正式化”的发展,并能够清楚的地描绘经营模式、界限、方式、风险与预期②Francesco Perrini, Clodia Vurro, and Laura A. Costanzo. A process-based view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om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o scaling-up social change in the case of San Patrignano.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0,22(6):515-534.。

4. 环境面——回答“Where”的提问

NPO发展SE受两大环境因素影响:一方面是母机构NPO所在地及服务区域的情况;另一边是SE所在地及市场覆盖面的影响,这又包含政策、服务基础、社会认知、潜在合作伙伴等因素影响。NPO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好预估,尤其是需要对政策环境做好充分了解,利用优惠性条件,以便保障自身合法性。在服务与市场区域定位后,NPO应该根据资源基础,开拓与发展经营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在因素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类;内部因素有企业自身的策略、经营、规定等因素③温金丰:《组织理论与管理:基础与应用》,台北:华泰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第121页。。

NPO创办SE的关键要素呈现相互交叉的关系,社会创业家需要根据SE的概念视角来进行考量。“经济目标”的考虑主要是考察:交易、机会、环境等外部面向;“社会目标”的考虑则偏重:使命、执行面、治理面等内部面向。NPO也可结合组织使命与外部环境等评估选择做好不同维度的加权测算,从而在SE的概念视角中寻求“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定位。将不同要素中需考量的提问与意涵进行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NPO初创SE的“M-PCDO”关键要素意涵说明表

此外,母机构NPO应承担关键角色,包括发挥资金资助、发展策略、资源连结、人力投入、场地提供等功能。作为NPO发展SE的“关键因素”,母机构应维持高密度的链接与支持关系,这是催生SE成立的重要因素④王仕图、官有垣、林家纬、张翠予:《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角色与功能——台湾与香港的比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4)。。但在SE成熟发展后,该NPO如何厘清与不同组织的关系,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议题。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了解NPO在创办SE初期的发展基础要素,并依据研究发现,提出NPO初创SE的“M-PCDO”基础要素架构,这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1)使命(合法性与混合性的清晰度);(2)人员(治理层与执行层的沟通与平衡);(3)机会/交易(服务面、市场面、合作面、风险面的计算);(4)环境(政策与市场环境的条件)。在以上要素中,NPO的组织使命发挥着核心作用,并协调其他要素的平衡与考量。这五大要素也是社会创业者考量社会企业发展基础时的规范性和评估性因素。

本文发现NPO创办的SE的社会目的/使命应该是贯穿整个组织战略与操作层面的“轴承”,因此,更应注意SE的双重目标所带来的挑战与威胁,故NPO在SE创业时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NPO应充分考虑使命导向与内外部因素,包含人员、环境、交易、机会四大要素,且这关键因素可能出现重叠或渗透的部分,不同因素的考量与加权,可能会影响SE的双重目标的走向与挑战,社会创业者应清晰化地将SE的组织使命操作化与目标化,并综合考虑各要素的意涵,从而整合与平衡地发展各要素;其次,NPO应把握机遇,利用内外部资源网络,促进SE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机会发展,包括,识别、评估、正式化与发展机会;最后,本探索性研究所建构的NPO创办SE的“M-PCDO”创业模型,可供未来进一步实证研究检验其关键因素对SE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另可为社会企业、社会社会创业发展提供参考政策。

猜你喜欢
要素目标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