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产业优化探析*

2018-11-15 06:20崔学海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生态

崔学海

(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一、引言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围绕创业发展的社会效应、影响因素、政策建议等视角展开了广泛的探讨。Stark( 1980) 的新迁移理论将流出地收益更大、城市就业受挫、城市务工技能提升和资本储蓄增多等列为劳动力回流创业的主要原因,张秀娥和孙中博( 2014)发现返乡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明显推进作用。邹芳芳和黄洁( 2014) 指出,自有资源( 家庭储蓄) 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绩效影响要大于外部资源的影响。随着返乡创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遵循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组织方式,进一步聚焦创业的产业布局、组织模式、结构现状开展进一步的分析,调整优化,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以更好契合乡村振兴要求,而现有文献对此研究存在不足。

二、返乡创业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家劳动力流动理论分析

本文以托达罗的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为分析视角,对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进行了分析,设立了城乡劳动力流动分析模式:

M=f(d)f′>0(1)d=wπ-r(2)

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π表示就业概率,r表示农村的平均收入。中国近三十年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对托达罗模型的一次实践性检验。

(二)基于期望收益与成本的定量分析

鉴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决策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综合考虑对创业风险态度的中性、规避、偏好等差异,假定新生代农民工不返乡创业,则选择继续留在所在城市保持现有工作状态,收入相对确定。将对风险的态度纳入决策模型考虑之中,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决策分析模型。

选择返乡创业,获得的纯收入现值为:

不选择创业,继续作为城市产业工人等获得的纯收入现值为:

p代表创业成功的概率,p∈[0,1],u(x)代表新生代农民工的效用函数,它是一阶递增的,即收益越大农民工获得的效用水平就越高。但是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正负取决于风险偏好度,二阶导数为负,表明农民工是风险厌恶型的;二阶导数也可能为正,表明农民工是风险偏好型的。修正后的农民工创业投资决策模型为:

结合返乡创业动力机制模型分析,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若创业的期望收益大于创业弥补成本,即NPV为正,则会选择返乡创办产业。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比上一代更强的学习能力、创造财富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更加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双创”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宏观环境日益改善,创业产业期望收益逐步提高、就地就近照顾家庭等因素,激发了创业的热情与激情,返乡创办产业,成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抉择。

(三)现实分析

从时代性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层次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口老龄化为特征的人口结构转变制约下,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第二部门和第三部门吸纳,传统意义单向性的“外向型流动”已向“双向流动”转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发达地区正聚焦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逐步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受农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求,劳动力输出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等因素驱动,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理性经济人,越来越倾向做出回流就业创业的理性抉择。

三、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创业趋势与效应分析

(一)回流创业的趋势分析

在经济转型升级、城市传统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农村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带来的产业发展边际收益逐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表1、表2、表3分别从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体的比例、就业区域偏好变化和返乡双创现状(农业部统计数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年龄结构看,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跨省流动农民工继续减少,本地农民工增量占新增农民工的88.2%,就业区域向本地化倾斜。

表1 农民工年龄构成 单位:%

表2农民工就业地域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7年4月发布。

表3 “双创”返乡下乡创业统计

资料来源:农业部2017年8月统计发布。

(二)实际效应分析

1.正面效应

(1)新生代农民工凭借积累的财富、管理的经验和市场观念返乡创业,促进人力资本、资金等回流农村,以创业带动农业劳动力就近就业,有助于降低劳动力的城乡分割跨地区流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村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推动中西部转型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劳动力流动与迁移本身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城市工作经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能、积累了管理经验、培育了创业精神、提升了人力资本水平,凭借积累的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回乡创业,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给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带来强劲动力,为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带来新契机。

(3)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必然成为当地经济的带动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促进新农村建设。因为有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就有了城镇化的基础,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转向户籍人口真正的城镇化,返乡创业成为推动中西部城镇化的新力量。

2.消极效应

(1)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流动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回流创业,使得依靠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部门转移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减弱,同时引致所谓的“民工荒”矛盾更为突出,对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的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在过程中,对劳动者素质、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一般性劳动岗位数量逐步减少,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岗位紧缺,伴随而来的是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的劳动力需求向高技术含量、高技能要求的劳动力需求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较高素质,其回流使产业升级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不平衡更加凸显。

(3)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促进创业产业发展的过程,是综合利用资本、技术和经验对农村自然生态资源再生产的过程,在提升生态资源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增加了农村环境承载压力,需有效兼顾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四、回流创业的产业现状与问题

(一)问卷调查分析

返乡创业工作涉及人社、商务、团委、妇联等众多部门,统计信息碎片化,缺少权威完整的统计数据。为获取回流创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重庆三峡库区涪陵、万州、云阳三区县,针对返乡创业相关人员,开展了关于“返乡创业产业现状及问题”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52份,被调查者分布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返乡创业调查分析

(二)产业现状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资料分析,回流创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1.创业产业类别。创业产业主要聚集分布于第一产业的畜禽、水产养殖业、规模化种植业;第二产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代加工业;第三产业的物流运输、餐饮、商业零售等生活性服务业。由于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略高,创业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产业链、价值链短而不强,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低端化态势。

2.创业区域选择。创办企业经营集聚不明显,新生代农民工产业在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不高,倾向于选择离农村不远,经济基础、市场发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小集镇,凭借积累的技术和资金开展创业,随着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返乡创业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3.创业组织模式。返乡创业企业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以个体和私营为主,经营机制、管理模式、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背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健全,决策机制不完善,无法对经营过程形成有效约束和监督,对创业风险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三)困境与难题

1.公共服务政策落地不够,政策诱导难以聚焦。不具备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资源比较优势,双创大潮中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业组织模式低端,产业技术水平落后,产业进入门槛低。

2.缺乏完整产业链布局,未统筹考虑相近产业集聚和配套发展,对创业产业的吸纳和承载力有限,普遍面临 “生产基地在内地,销售网络在东部,配套企业在沿海”的产业错位问题,虽然电子商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限制,但产业配套难、物流成本高、市场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制约产业的发展壮大。

3.基于生态环境与产业升级的逆向演替。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雁阵发展的条件和途径。由于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程度区域间的差异性,产业转移可能会促使污染源向环境管理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愿望迫切的欠发达地区寻租转移,造成污染的梯度转移。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的联动性,位于上游的中西部地区会将污染扩散到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型升级的东部地区,且这种影响具有逐级放大效应,呈现生态环境演变与产业结构演变的逆向演替。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务供给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亟需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务,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创业资金扶持,畅通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创业培训,提升人力资本;鼓励培育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推进企业组织和管理完善,促进返乡创业创新的土地流转、项目选择、科技推广、市场信息、政策咨询等专业服务;降低创业产业发展的信息不对称,落实行政审批服务措施,降低工商登记门槛,方便税务、土地手续等办理。

(二)提高产业发展契合度、融合度

定位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养业等第一产业;农产品贮藏、保鲜、净化、包装等深加工业;农资配送、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咨询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与养老、农村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中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分享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效应。推动产业技术高端化发展,逐步摒弃订单生产、来料加工代工等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强化科技运用,提高产业技术增值收益。

(三)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推动新产业形态发展

促进“农村电商”“服务业电商”与创业产业的紧密关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借助电子商务新兴业态带动的技术平台创新和信息展现平台,挖掘本土地域特色资源,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地理商标”等产业生态品牌认证,线上线下同步展示推广,提高产品认知度,提升打造产业品牌优势。通过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农产品销售、商贸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模式,对边际收益更高的农产品定制化生产、直供直销,并以此为嵌入点,提升产业价值链条。

(四)优化结构,着重发展生态绿色产业

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下,返乡创业产业应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注重提高生态性,挖掘产业生态价值,着重发展遵循循环经济规律、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以生态农业、养殖、林业为代表的生态第一产业,生态工业、生态建筑、清洁生产为代表的生态第二产业,生态旅游、生态服务为代表的生态第三产业,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为代表的生态第四产业,建立并融入本区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耕地修复治理、农业废弃物处理、农村绿化美化等生态产业,兼顾环保、效益和成长性,实现生态产业市场价值。

(五)就地的城镇化促进产业空间集聚

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撑,同时,城镇化通过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不断聚集,形成集聚效应,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集聚更多的人力资源,提高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导致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分割,就近就地城镇化,理应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分配特色小城镇用地指标,设立返乡创业产业(孵化)园,引导创业创新向产业园区集中,产业向乡镇延伸,培育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形成返乡创业产业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机融合的特色产业新城。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生态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生态养生”娱晚年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