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然 郑维川
大娄山是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山,也是长江南岸赤水河与乌江的分水岭。作为中国云贵高原东北面的一座重要山脉,大娄山脉位于贵州、四川、重庆三省市,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由三支并列的山脉组成。西支是习水河与桐梓河的分水岭,中支为綦江与芙蓉江的分水岭,东支为芙蓉江与洪渡河的分水岭。整个山脉呈现东北——西南走向,最高峰位于重庆金佛山,海拔2251m。
大娄山区碳酸盐岩广布,长期侵蚀和构造抬升发育了若干大小河流,乌江、赤水河、芙蓉江、习水河、洪渡河、綦江等便是其中的长江一、二级支流代表,而三级以上溪流则不计其数。
大娄山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山区溪流平均水温居于15℃~25℃,地表以喀斯特山地、溶丘洼地、溶丘谷地景观为典型。在大娄山区复杂的水系中,生活着近150种原生鱼类。而长江干流三级以上(含三级)支流,海拔600m~1500m的区域,因流经地区多属山区,人为活动影响小,能更为客观的反映大娄山脉原生鱼类原始的分布生存状况,为研究大娄山区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为主要参考要素,整理了12种大娄山脉山区溪流代表性鱼种相关信息。
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 (Regan)
云南光唇鱼属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是大娄山区特别是贵州、四川、重庆交界地区最常见的溪流鱼种,在大娄山海拔1300m以下的三支山脉中均能见其踪迹。云南光唇鱼属中小型鱼类,当地人称“赤尾子”“红尾”“岩鲤子”等,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是当地人垂钓的主要对象。云南光唇鱼易于饲养,适宜生长水温在25℃以下;原生状态下的云南光唇鱼以石头上的青苔和丝藻为主要食物。山区溪流中的云南光唇鱼受水体限制,个体普遍不大,通常在20cm以下,但在乌江及芙蓉江、郁江等河流中,可以见到体长近40cm,体重1.5Kg左右的成体鱼。云南光唇鱼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多,在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溪流,赤水河,芙蓉江,綦江,桐梓河等水系中均有大量分布,且为优势鱼种。
Acrossocheilus monticola (Gunther)
宽口光唇鱼,俗称“桃花鱼”“石斑鱼”“斑鱼子”等,是大娄山脉另外一种光唇鱼属的溪流鱼种,生活习性与云南光唇鱼类似,在很多溪流中与云南光唇鱼呈共生与竞争关系。宽口光唇鱼个体小,生长缓慢,幼鱼体侧有7条~8条明显的黑色条带横纹,成体鱼体长在20cm以下。
宽口光唇鱼适应性比较强,相对于其它溪流鱼种,对水温的要求不高,30℃以下的水温均能存活,但由于个体较小,生长缓慢,经济价值不高。宽口光唇鱼的鱼种优势不如云南光唇明显,在乌江水系,习水河,塘河溪流中个别河段分布集中。
Zacco platyp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宽鳍鱲是鲤科、鱲属鱼类,俗称“桃花鱼”“桃花板”,因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雄鱼体侧呈现鲜艳的生殖色而得名。宽鳍鱲是小型溪流鱼种,成鱼体长在10cm~15cm,大水体的环境下能够长到20cm以上,宽鳍鱲喜欢在激流中生存,喜欢跳跃,属杂食性中上层鱼类。在大娄山山区溪流中,数量多,分布广,于海拔900m以下的溪流河段中较常见。但在大娄山西支的大部分丹霞地貌流域数量少,未形成优势种群,有的溪流地段甚至没有宽鳍鱲的踪迹。
大娄山脉的宽鳍鱲属中国南方宽鳍鱲,现也称尖鳍马口鱲,与北方宽鳍鱲及东部地区的宽鳍鱲在形态和体色上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体侧的横纹呈条带状,明显区别于北方宽鳍鱲雄鱼发色季节的斑块状条纹。
Leuciscus uncirostris (Temminck et Schlegel)
马口鱼属鲤科,马口鱼属,为小型溪流鱼种。马口鱼成鱼体长可达20cm。马口鱼除嘴形似马口外,形态和习性及分布与宽鳍鱲相似,但比宽鳍鱲更凶猛,在与宽鳍鱲共生的溪流中,常以宽鳍鱲为捕食对象。从种群数量来讲,在大娄山脉溪流中,马口鱼数量不如宽鳍鱲多,这可能与马口鱼处在溪流鱼类食物链上层的一种自然平衡有关。与宽鳍鱲类似,马口鱼也主要集中在大娄山中支、东支等以石灰岩、砂页岩、玄武岩为主的河段,其溪流中碳酸盐含量丰富。
Phoxinus lagowskii (Dybowski)
洛氏鱥属鲤科,雅罗鱼亚科,鱥属鱼类。洛氏鱥体型小,成鱼体长通常在10cm左右。大娄山脉的洛氏鱥主要集中在东支乌江水系的山区溪流中,与中国秦岭南坡及巴山山区溪流中的洛氏鱥同种,生活习性和形态都类似,在所分布的溪流中往往能形成绝对优势种。但大娄山区的洛氏鱥与中国北方的洛氏鱥有明显区别,个体明显不如北方大,应为不同种,现在也称为尖头大吻鱥。
洛氏鱥是第四季冰期后残留下来的冷水性鱼类,生活在特定的隔离水生态环境中。因其鳞片细小,对水温环境要求高,生存水温常在20℃以下,应急反应强烈,因此不容易饲养,经济价值也不高。但从生物地理角度来讲,这一南方少有且数量较多的冷水性鱼种是研究中国中、西部地质历史变迁,秦巴山脉与南方大娄山脉、武陵山脉之间水生物关联的重要参考。
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
麦穗鱼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广温性鱼种之一,小型鱼类,隶属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麦穗鱼在大娄山脉所有分支山区溪流中均有分布,900m以下海拔的溪流中,种群相对集中一点。麦穗鱼是底层杂食鱼类,适应性强,但并非激流鱼种,更适合静水和缓水环境。因此在大娄山脉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急的溪流中,较难形成优势种群,往往只是与光唇鱼、宽鳍鱲等山区溪流鱼种共生,种群数量占比往往不及优势鱼种的1/20,特别是在海拔较高的河道,占比更小。
Gnathopogon imberbis (Sauvage et Dabry)
短须颌须鮈属鲤科,鮈亚科,颌须鮈属鱼类,小型鱼种,生活习性与同亚科分类的麦穗鱼相似,具有一对口角须,因成鱼体侧有一黑色的纵条纹,也俗称“黑线鱼”。短须颌须鮈生长缓慢,经济价值低,分布范围不及麦穗鱼广泛,主要分布在大娄山中东部乌江水系较低海拔的山区溪流中,常与洛氏鱥共生,但种群优势不及洛氏鱥。
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
中华倒刺鲃俗称“清波”,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中华倒刺鲃是中型杂食性鱼类,成鱼体长可达30cm~40cm,体重1.5Kg~2Kg左右,历来为大娄山区主要经济鱼类。中华倒刺鲃在赤水河、习水河、芙蓉江、郁江、洪渡河等河流中均有分布。由于山脉中山区溪流流速快,水体小,深潭不多,成体中华倒刺鲃主要生活在人工截流形成的湖库及大水体河道环境中,在一些水域宽阔的山区溪流河段也有一定分布,但主要是洄游产卵后孵化出的幼鱼及亚成体。
中华倒刺鲃是大娄山区代表性原生鱼种,也是上江上游特有鱼种,曾在赤水河、綦江、乌江流域数量较多。但随着环境破坏,过度捕捞,非法捕捞等人为因素的干扰,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是长江上游增殖放流,种群补充的主要对象鱼种之一。
Pseudobagrus truncatus(Regan)
切尾拟鲿是底栖肉食性鱼类,隶属鲇形目,鲿科,拟鲿属,当地人也称“牛尾巴”。切尾拟鲿个体小,成鱼体长可超20cm,0.5Kg左右,分布广泛。在大娄山海拔1000m以下的山区溪流中均有分布,有一定经济价值。切尾拟鲿在山区溪流鱼类中位于食物链顶层,平常隐藏在水流中石头下,有鱼类或昆虫经过时,则伺机出击。长期在不同背景色的水环境中生存,大娄山溪流中的切尾拟鲿进化出适应不同环境的保护色。西支山系以丹霞色红砂岩为主,溪流中的切尾拟鲿体色偏黄;而中支和东支以石灰岩为主,切尾拟鲿体色明显呈现灰黑色。鉴于其它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应属同种。由于切尾拟鲿不好游动,主要靠流动清洁的水体提供氧气和食物,因此对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但对水温不是特别敏感,28℃以下的水温都可以满足生存需求。
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 Chang
西昌华吸鳅属平鳍鳅科,平鳍鳅亚科,华吸鳅属鱼类,是大娄山山区溪流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平鳍鳅,当地人称“石爬子”,在习水河地区,也有民间称之为“鳛”鱼之说。西昌华吸鳅的胸鳍和腹鳍进化成特有的吸盘状,能够吸附在岩石上,擅长跳跃,喜欢在激流,溶解氧充足的环境中生存。这种鱼类在原生环境下以石头上的青苔,植物碎屑为食,也捕食小型昆虫,是典型的底栖鱼类。西昌华吸鳅属小型鱼类,成体不超过10cm,没有特别的经济价值,主要集中在海拔600m至1000m,落差较大,产生激流的溪流河段中。与切尾拟鲿类似,在大娄山不同地区进化出不同的保护色。西昌华吸鳅在原生环境中通常与光唇鱼,切尾拟鲿共生。西昌华吸鳅对抑制山区溪流中的藻类有积极的作用,也是山区溪流水质生态的标志鱼种。
Paracobits potanini (Gunther)
短体副鳅属鳅科,条鳅亚科,副鳅属鱼类。地方名俗称“钢鳅”,是小型底栖偏肉食性鱼类,成体体长能达15cm左右。短体副鳅在大娄山分布广泛,但相较于光唇鱼等优势鱼种,数量不多。此鱼主要生活在海拔500m以上的溪流中,对水质和水温要求比较高。短体副鳅属偏冷水性鱼类,理想的水温环境最高不超过20℃。与多数底栖鱼种一样,短体副鳅喜欢在激流下生活,捕食水生昆虫,蚯蚓等食物。在大娄山脉中支乌江水系的个别支流中,有另外一种与短体副鳅类似的鳅科鱼类:乌江副鳅。二者形态上比较接近,但成体在尾柄、侧线等部位特征上有所差异,应是这一鱼种在特定小环境下的分化种。
Discogobio yunnanensis (Regan)
云南盘鮈属鲤科,野鲮亚科,盘鮈属鱼类,也是一种小型底层鱼类。云南盘鮈在所列举的上述鱼类中,种群数量是最少的,主要分布在大娄山中东部的乌江水系,海拔900m以下,石灰岩地貌溪流环境中。由于云南盘鮈富含油脂,当地人称“油桐子”。云南盘鮈生性胆小,成体鱼不超过15cm,原生环境下主要以水中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云南盘鮈为下位口,下唇特化成一小吸盘,喜欢趴在溪流水底,对水质要求也比较高。由于个体小,产量少,虽然当地人喜欢食用,但经济价值不高。
上述原生鱼类生存环境均以长江三级(含三级)以上支流为对象。这些溪流海拔多在500m至1500m之间,径流量小,河道宽度平均在5m以下,个别河段可达10m~20m,水深通常在3m以下,属小型水体。单纯从渔业经济价值来讲,由于鱼类资源以小型鱼类为主,总量小,经济价值不高。但从生态价值来衡量,这些山区溪流均是乌江、赤水河、綦江等长江一级支流的水源地,也是这一流域众多本地原生鱼类的洄游产卵地和育苗地,其水生生态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反映了大娄山脉段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其渔业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不容小视。
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推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之共识。相应的生态保护红线、底线逐一划定,河、湖长制已在长江流域沿线全面推广执行,大娄山脉这一原生鱼类的栖息地将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保护,大娄山的绿水青山也将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