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农业农村部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现场会。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辽宁省等地交流了海洋牧场建设经验。
山东:着力培育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不断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
山东省副省长 于国安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指出,“海洋牧场建设是发展趋势,可以在山东试点”,这为山东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做好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将开展现代海洋牧场试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积极编制山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推进重大制度创新,大力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2017年,山东省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达到2100亿元,占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2%。在建设海洋牧场过程中,山东省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刘家义书记、龚正省长多次调研海洋牧场工作,山东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将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经略海洋的重要抓手,纳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建设重点工程。编制出台了《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确立了“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的空间布局,到2020年,将投放人工鱼礁2000万空方以上,年增殖放流海洋牧场苗种100亿单位,海洋牧场高品质水产品产量达到450万吨。
山东省制定了5项海洋牧场标准,划分了投礁型、底播型、装备型、田园型、游钓型等五类特色海洋牧场,实行差异化发展。积极探索海洋牧场建设新技术、新模式,打造示范样板,启动实施山东省海洋牧场示范创建新一轮三年计划(2018年~2020年)。目前已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72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21处。
山东省积极发挥海洋与渔业科技优势,引导科研教学机构与重点企业对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科研单位”的“大渔带小渔”模式,将政府支持、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企业的资金和管理优势、合作社的规模优势、渔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中集来福士、东方海洋等龙头企业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崛起,带动了山东省海洋牧场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目前,山东省参与海洋牧场建设的规模以上企业达130余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10余家。
山东省在海洋牧场建设中,不盲目追求产量规模的扩张,把着力点放到涵养生态、提升质量、增加效益上。一是压减控制近岸海水养殖业,为使海洋牧场建设规模与海洋生态容量相适应。二是推行多营养层级生态循环模式,使海水养殖成为净化水质的手段,而不是污染的源头。三是大力开展生态严重退化海域的人工鱼礁建设。四是定向投放水生生物苗种,增加海洋生物资源量。选划了235处省级海洋增殖站,累计增殖放流鱼虾贝藻各类苗种780亿单位,直接投入产出比达1:17。
山东省着眼于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综合效益,大力培育海洋牧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六产”。
一是坚持海洋牧场海陆统筹建设。提出了海洋牧场“一厅、一室、一院、一馆”的“四个一”建设标准,即海洋牧场陆域配套建设展示厅、监控室、研究院和体验馆,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见性和可控性。
二是培育基于海洋牧场的休闲海钓产业。山东省从2014年起,按照“投放生态礁、放流恋礁鱼、建造专业船、整治海岸线、完善配套服务”五配套的建设思路,创建了基于海洋牧场的15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带动了海洋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海洋牧场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海参、海藻、海洋贝类三大品种为骨干,拉长产业链,提升产品增加值。着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建成了我国综合性海藻产业基地,将一株海带,延伸至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海洋化妆品、海洋新材料、海藻肥等6大产业1000多个品种。
山东省积极探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的离岸海洋农牧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推进海洋牧场观测网建设,打造“透明海洋牧场”。布设21处海底观测站,对海洋牧场水质和水动力等生态环境参数实施在线监测,实现了对海洋牧场的“可视、可测、可控”。
二是建设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打造海上“立体空间站”。目前已建成海上多功能平台35座,集资源管护、气象水文观测、安全保护、物资补给、特色旅游、环保治理、海洋科普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离岸海洋牧场建设的现代化支点。
三是开展黄海冷水团深远海牧场建设,推进海洋牧场走向深蓝。2017年以来,我国首艘4800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和首座自主研发的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深蓝1号”相继建成下水。海洋牧场装备化发展,使深远海和海底开发利用保护成为可能,打开了山东现代海洋渔业的宽广布局。
浙江:坚持生态优先,建设海洋牧场
浙江省副省长 彭佳学
2003年8月,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会议并讨论通过《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时就明确提出:“加快人工鱼礁和海洋农牧化建设”“设置生态型人工鱼礁”。同年,浙江省开启了规模化人工鱼礁建设,并逐步发展为综合型的海洋牧场建设。“十三五”以来,浙江省以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引领,共建设海洋牧场12个,投放各类礁体75万空方,建成各类海藻场和海草床100公顷,初步构建起以生态养护型为特色的海洋牧场体系。
全面实施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行动。2014年以来,浙江省启动实施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落实最严格的伏休制度和幼鱼保护制度、加大渔业增殖放流力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2015年以来,浙江省已投入2亿多元海洋牧场建设资金,超过“十二五”的总投入。
强化地方立法保障。2016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海洋幼鱼资源保护促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的决定》,要求“加快建设一批集生态保护与资源增殖等功能于一体的人工鱼礁”。《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在嵊泗马鞍列岛、普陀中街山列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内实施海钓许可、控制渔船总量、禁止休闲渔船拖网作业等,为推进生态养护型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统筹生境修复措施。合理规划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的时空安排,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实施方案。2014年以来,在海洋牧场区及周边海域累计放流大黄鱼等20多个海洋品种5亿单位以上;投放各类礁体75万空方,其中80%以上为生态保护修复功能为主的公益性礁体。2017年,浙江省设立马鞍列岛、渔山列岛等10个产卵场保护区,基本覆盖海洋牧场建设范围。
发展生态养殖。浙江省以海洋牧场为依托,发展优势特色养殖产业,形成了椒江大陈和象山的大黄鱼、嵊泗贻贝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水产名品。
推进三产融合。海洋牧场建设,带动了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依托岛礁旅游资源的海钓、休闲等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已发展专业礁钓、船钓项目2269个。
帮扶渔民转产。每年安排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为渔民提供海洋牧场建设后岛礁养护、垃圾打捞等公益岗位,拓宽渔民就业渠道。结合取缔“三无”、减船转产等工作,鼓励退捕渔民从事海上生态养殖,并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现有海域使用机制和政策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养殖用海,在政策上予以优先扶持。
创新渔区渔业体制机制。浙江省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等多方面优化供给,2014年来先后出台了100多项制度、标准和规范,创新和完善渔业管理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渔港综合管理和渔港经济区建设、限额捕捞等试点,着力增强渔业渔村发展活力。
创新渔业产权制度。围绕提升渔民财产性收入、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两大目标,依法探索推进涉渔自然资源产权化改革。2016年在苍南县实现养殖海域所有权国有、经营权(发包权)归属集体、承包权归属养殖户的“三权分置”,成功打造了养殖用海改革的“苍南样本”。舟山市正在开展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探索将滩涂和浅海等特定海域使用权优先确权给生计渔民。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动海洋牧场养殖主体逐步纳入水产养殖互助保险试点范围,针对海洋牧场生产方式效益显著但养殖风险相对较高的特点,为养殖户“量身定制”投保方案,风险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今年浙江省海洋产业基金正式成立,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投入模式,加快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进程。
广东:率先建设人工鱼礁,大力打造海洋牧场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 郑伟仪
1981年,广东省率先在惠州、深圳等市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试点工作,开启以人工鱼礁为主体的海洋牧场建设试点。2001年,广东省以人大议案的形式开展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开创了我国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的先河。2014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广东省政府《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高度肯定了人工鱼礁建设工作。
200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共支持广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资金2.5亿元,依托河口、海湾、近岸和海岛,建设以人工鱼礁、海藻场和经济鱼虾类增殖放流为主的养护型海洋牧场3万多公顷,创建汕头南澳、茂名放鸡岛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个。
广东省以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为基础、以增殖放流为补充的海洋牧场建设,有效修复了海洋生物栖息地,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监测表明,海洋牧场鱼卵和仔鱼密度分别是建礁前的11倍~52倍和2倍~40倍,一些濒临绝迹或已稀有的物种纷纷在礁区再现,广东省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7倍。
投礁后礁区海域的生产力明显增加,浮游生物密度增大1.3倍~8.5倍、多样性指数提高7%~54%。监测评估表明,广东省已建成的海洋牧场每年可产生生态效益212亿元,年固碳7万吨、消减氮6000吨和磷600吨。广东省海洋牧场每年增加渔获量38万吨,钓业渔船年经济效益增加5万~8万元/年船,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达7093元/亩。建设国家级休渔业示范基地8个、省级休渔业示范基地31个。主要做法:
多方合作,完善机制。广东省、市、县三级成立海洋牧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形成了层层有领导、事事有人管的局面。成立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和广东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专业委员会,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借助广东放生协会、广东省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等群团组织的引领,加强对社会放流放生活动的技术指导和监督,促进渔业资源养护共建、共享。先后以省长令等方式颁发《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不断完善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有力保障海洋牧场的合理布局和科学建设。探索村委会等集体性质单位承担海洋牧场管理和维护工作的模式,按照“一礁区配置一艘执法快艇”的要求,依托渔政部门对海洋牧场实施常态化执法管理。
创新理念,确保效果。创新提出“五个优先、五个结合”等海洋牧场建设理念与方法。
“五个优先”: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综合开发示范点优先,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破坏严重急需拯救的海区优先,保护特殊海洋物种和海洋水产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先,带动相关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休闲渔业产业见效快的优先,试点先行与市、县配套积极的优先。
“五个结合”:人工鱼礁建设要坚持与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带动相关海洋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国土整治和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海洋综合利用和依法管海用海相结合。
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六个防止”:防止简单化,海洋牧场建设应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防止分散、不成规模;防止礁体损毁和移位,确保建设成效;防止重开发轻保护,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管理;防止布局盲目性,做到科学合理布局,分步分期实施;防止只靠自然增殖,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同时,建立“生物增殖效应最佳、流场造成效果最好、建礁成本比率最低”的设计模式和“高密度、生态型、多样性”的建设方法,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
广泛宣传,深入人心。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国家海洋日、全国放鱼日、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主题活动,加强对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的宣传报道,做到报纸上有名、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展现海洋牧场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效果,增强了公众关爱海洋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认识。
山东烟台:坚持装备化、信息化、产业化导向,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山东省烟台市委书记 张术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烟台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精准发力,增创优势、补齐短板,着力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大市。2017年,烟台市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31亿元;海洋生产总值2009亿元,占烟台市GDP的27%,占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的15%,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
秉持陆海统筹理念,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烟台市着力构建“4带20群”海洋牧场空间布局,计划到2025年,全市海洋牧场面积达到200万亩。目前,烟台市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23处,总面积99万亩,占全市海水养殖面积的近1/3,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处,规模为全国最大。
秉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打造“海上绿水青山”。对传统养殖区做“减法”,压减近海养殖,累计拆除筏式养殖区20多万亩。对生态修复做“加法”,每年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累计投礁1000万空方,海洋牧场投礁区基础生产力提升64%,生物量增长5.3倍。
秉持转调发展理念,培育打造渔业“新六产”。依托海洋牧场,促进渔业与互联网、旅游、休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打造“新六产”。截至目前,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处,省级休闲海钓钓场总数达到10处,烟台市休闲渔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用工业化思维改造提升传统海洋牧场,通过创新“海工+牧场”联动模式,实现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陆海接力”兼容模式,推动渔业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大渔带小渔”共享模式,推动渔民共富、渔区振兴。“政府+渔业+海工”的多元联动模式,走出了“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运作”的现代海洋牧场发展之路,实现渔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省心、环境友好的多方共赢。2015年,汪洋同志专程视察烟台市海洋牧场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广泛搭建海洋产学研平台,推进合众创新,积极推动科企对接。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单位同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教育单位合众创新,烟台市各类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到81个,全市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5%以上。
打造海洋牧场行业标准,推进海洋牧场精准化建设。与日本、韩国、挪威等现代渔业发达国家,联合开展海洋生态整治、优良品种引进和深水网箱等先进养殖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中集来福士编制完成了《钢制海洋牧场平台建造与检验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与挪威签署《中国海上养殖网箱高端装备独家供货合作备忘录》,专攻深水网箱系统的稳定精确运行技术,打造深海养鱼“黑科技”,对于形成我国渔业装备智能化标准具有积极意义。
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构筑蓝色种业策源地。积极实施水产良种工程,研究推广半滑舌鳎、三文鱼、杂交鲍等名优养殖新品种(系)40余个,烟台市建成7处国家级、9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把政策扶持作为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保障,打造高效一体的“政策包”。充分用好“海上粮仓”建设发展资金等各类海洋渔业项目资金,结合资源修复、海洋生态建设等项目,引导更多要素资源投向海洋牧场。
把信息化作为建设海洋牧场的技术支撑,打造“智慧牧场”。构建海洋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支撑海洋牧场走向深远海。
把安全作为海洋牧场发展的生命线,打造“平安牧场”。将海洋牧场企业纳入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无缝化、全信息的生产、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确保牧场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区域投礁、增养殖品种、生产方式等科学论证,确保牧场生态安全。规范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确保牧场生产安全。
江苏连云港海州湾: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桂迎宝
连云港海州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位于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海洋生态优良,资源禀赋优越。在农业农村部的关心和支持下,江苏省、连云港市两级渔业主管部门大力推进海州湾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耕海牧渔”,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发展成效。
连云港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于2015年11月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自2002年建设以来,坚持以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定位为导向,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特点:
率先立法,健全机构。2017年2月1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连云港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颁布施行,是全国第一部海洋牧场地方性法规,同时成立了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促进中心,具体负责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管理和运行。
多元投入,持续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资源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充分利用海洋工程生态补偿资金,形成了良好的海洋牧场建设投入机制。十六年来持续建设发展,建成海洋牧场调控面积170多平方公里,贝藻场40万亩,牧场区增殖放流各类苗种26亿单位,有效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恢复。
辐射驱动。以点带面,辐射发展,初步形成了海州湾海域“一核、两场、三区、四带、五岛”的全域化海洋渔业发展新格局。
海陆统筹,科学编制海洋牧场规划。坚持规划引领、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列入各项规划。通过系列文件的出台,对海洋牧场进行专题规划、详细设计,最终长远指导海洋牧场可持续建设和开发。
规范建设,创新推动海洋牧场制度设计。在海州湾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出台《连云港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编制技术规范,印发《关于加强海洋生物资源损失补偿管理工作的意见》,始终把制度规范作为重要建设内容,同步抓好落实。
精心组织,高效实施海洋牧场建设项目。一是优化人工鱼礁建设。形成以方形礁、三角礁、十字礁和塔形石块礁为主的“保护+增殖”型鱼礁组合构建模式。二是实施人工增殖放流。科学选定增殖放流品种,不断扩大增殖放流规模,不断提高增殖放流效果。三是开展海藻场建设。不断壮大海藻场建设规模,带动周边海藻养殖。四是构建海洋牧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以及生产运营环节的科学管理。
提升效益,多点助力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一是探索推进海洋牧场碳汇试点,提升生态效益。计划通过3年~5年的努力,实现海洋牧场和贝藻养殖年固碳量达到2万吨以上。二是加大增殖力度,提升经济效益。鱼礁区投礁后年平均生物量是投礁前的2倍多,是对照区的1.5倍,投放人工鱼礁对增加渔业资源生物量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三是推动捞渔民转产转业,提高社会效益。2002年至今,海州湾海洋牧场已吸纳转产渔民约2000人从事增养殖业和相关服务产业,有效缓解了渔民转产转业压力。
辽宁大连海洋岛:经济性与生态性并行,打造品种特色海洋牧场示范区
大连海洋岛水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工 李春茂
大连海洋岛海域区位优势突出,环境优势良好,资源优势显著。海洋岛海域海洋牧场是国家、省、市及长海县确定的现代渔业和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重点区域,2015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
海洋岛海域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240余万亩。2011年以来,海洋牧场生产性和基础设施投资达到40亿元,建立了海洋牧场、市场流通、休闲渔业等三大产业基地,配备了各种生产要素。向海底增殖放流虾夷扇贝、刺参、皱纹盘鲍、香螺等苗种400余亿枚,实现了240万亩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轮播轮养轮捕全域开发循环利用新模式。
通过科学建、科学养、科学管、科学捕,资源量和渔获量得到很大的提高,每年捕获产品产量3万余吨,实现产值10亿余元,海洋牧场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海洋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位于海洋岛北部,属于全开放式海域,水深在40米左右,建设面积9000亩,总投入资金5025万元,其中项目建设国家补贴资金2500万元,主要用于人工鱼礁建造;企业配套资金2525万元,主要用于苗种增殖放流。
海洋牧场示范区合理设计和布局鱼礁的投放和增殖放流的品种,并确立了鱼礁建设以堆积型增殖鱼礁建造为主体,增殖放流以经济价值较高的刺参、虾夷扇贝等为主要品种。完成人工鱼礁投放数量32176个,46333空方,增殖放流虾夷扇贝、刺参等苗种18000万枚(头),形成增收同步,循环利用,高效发展的良好生产格局。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人工鱼礁区海域环境和鱼礁投放及资源等情况进行了监测,建立了海陆监控管理系统和专业的护海队伍和详细技术资料和影像资料等档案,配备了各种看护船舶,采取自建自管、加强海洋牧场的规范管理。
下一步,海洋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发展为引领,持续加大海洋牧场建设投入,全力推进海洋牧场资源生态修复、市场流通、休闲渔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大对海洋牧场优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加强海洋牧场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管理系统建设,争取把海洋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生物资源丰富,运行效果显著,经济效益突出,管理规范,带动性强的现代化、科技化、规模化的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