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军娜 张开松
“稻鱼鳖”生态混养技术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河南省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稻鱼鳖”生态混养模式。本文就该生态混养技术的苗种选择、养殖场地选择、饲料投喂、防逃设施建造等方面的技术要点及该模式养殖效益等进行总结梳理,以供读者参考。
随着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加大,河南省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也逐年扩大,并且利用稻田养殖的品种也逐渐多样化。“稻鱼鳖”立体生态混养,就是探索利用稻田立体空间进行生态种养的模式。
中华鳖营养价值极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铁、钙、动物胶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据《本草纲目》介绍,中华鳖可入药,具有滋阴凉血、补益调中、补肝肾、健骨骼、散结消痞等功效,是水生动物中“第一补品”。草鱼,肉质鲜嫩,高蛋白低脂肪,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钙铁磷,还有硫安素、核黄素,对人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选择草鱼和中华鳖在稻田进行生态混养探索,就是模仿草鱼和中华鳖自然生长环境下的一种生态混养模式。该模式产出的草鱼和中华鳖品质优良,具有野生特性,在市场上十分俏销。目前,河南省正阳和沿黄一带稻田生态混养草鱼和中华鳖已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养殖实践和探索,已摸索出一套较为规范的生产技术。为便于“稻鱼鳖”立体混养技术的推广,现将主要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选择环境安静、靠近水源、水质良好的养殖区域,稻田需弱酸性,降雨不溢水,面积一般为3335m2~5336m2。稻田池四周筑有高出水面70cm~80cm坚固田埂,以防渗透或坍塌,在离田埂1m左右的地方挖环鱼沟,横截面为梯形,上口宽1.2m,下口宽1m,沟深50cm~70cm,其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15%。田中间为稻田种植区,水深25cm~30cm。沿田埂四周的内侧可用石锦瓦、铁皮瓦或钢化玻璃瓦建防护墙,下部埋入土中20cm,上部高出田埂60cm~70cm,呈90°向内倾斜,瓦片用木桩和铁丝固定。每年3月~4月对稻田进行清田消毒(先将稻田水排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田,当鱼沟水深7cm~10cm时,生石灰加水溶化,趁热全田泼洒,用量为75kg/667m2~150kg/667m2)。清田消毒后10天~15天,将发酵腐熟的芝麻饼渣(基肥)按300kg/亩~400kg/亩施用;插秧前还要根据稻田肥沃程度适量追加一次有机肥。并在田内投放适量螺蛳,密度一般为100g/亩~150g/亩,使其自然繁殖,螺蛳既可以作为中华鳖的天然饵料,还能摄食稻田中藻类和杂物,对水质也有一定的净化和调节作用。
在鱼沟内侧设置4个~6个摄食台,长1.5m、宽0.5m,摄食台用木桩固定在沟埂上,一端向水下倾斜8cm~10cm,以便于中华鳖摄食和晒盖。
选择适宜本地区生长的矮杆、抗倒伏和抗病能力强、生长期较长的晚熟品种作为稻田的种植品种。
1.鱼苗放养
放养时间为4月份~5月份,水稻插秧后15天左右,待返青扎根后投放鱼苗。投放的草鱼苗应选择大小整齐、行动活泼、体质强壮、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养殖品种,可减少鱼苗病害发生率。投放草鱼苗时,按100尾/亩密度进行投放,规格为20尾/kg左右。投放前要用2%浓度食盐水浸泡3分钟~4分钟对鱼苗消毒后再进行投放。
2.鳖苗放养
投放草鱼苗后15天左右,开始投放鳖苗。因为此时草鱼已适宜稻田的环境,不易被鳖苗攻击伤害。投放的鳖苗要求规格均匀、体表光洁、体型正常、体质健壮。最好选择同批次孵化的鳖苗,体重在200g以上,投放密度为150只/亩~200只/亩。稻田混养殖中华鳖时要控制好放养的密度和雌雄比例,密度不易过大(因鳖有好斗的习性,习惯相互攻击,易造成损失)。对于外地选购的鳖苗要进行暂养,强化培育1个月后再进行投放。入田前都要用4%的食用盐水或10ppm~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分钟~20分钟,以杀死体表寄生虫和病菌。的自然生态环境,实行科学放养、科学投喂、分田管理。
采用稻田露天混养中华鳖和草鱼,要求尽量创造中华鳖和草鱼生长饲料以鲜活饵料为主,搭配适量人工配合饲料,主要种类有小杂鱼、蚯蚓、饼类、无公害甲鱼饲料和无公害草鱼饲料等。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开始投喂,每天投喂1次,一般在上午9∶00点左右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6%,投饵后人要及时离开稻田。
投饵时先要将饵料均匀地撒在水稻种植区和鱼沟内,以后逐渐将饵料投放在固定的鱼沟内和摄食台上,使其养成在鱼沟内和摄食台摄食的习惯。饲料投喂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定质,遵循“点多量少”的原则,以利于中华鳖和草鱼集中摄食,也便于观察和了解它们的吃食情况和生长状态。饵料量以中华鳖和草鱼在1个小时内吃完为宜,并随时根据天气、水温、水色、摄食量的变化酌情增减。
投喂的鳖饲料一般不选用颗粒饲料,禁用添加剂、含激素类、过期或有残留药物的饲料。据经验表明,以投喂正规厂商生产混合性饵料效果较佳。当水温达到25℃以上时,根据中华鳖和草鱼摄食情况进行递减。草鱼繁殖的卵和鱼苗均可被鳖摄食,而且鳖喜动爱爬、脖子申缩能力强,很容易把水稻的稻花、害虫、枯枝烂叶碰落到水面,鳖也能申缩脖子捕捉稻叶上的害虫,该过程能为鳖和草鱼提供天然饵料。中华鳖和草鱼的的生长过程既对稻田进行除草保肥,壤土灭菌、生态杀虫,又能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率,同时也为中华鳖和草鱼栖息提供良好的场所。
中华鳖摄食的饵料只能吸收40%,剩余60%要通过粪便排泄到田中,可形成优质肥料,水稻通过生长吸收其肥料的营养和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在整个稻田混养过程中不用再对水稻进行施肥,并能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所以,通过稻田混养草鱼和中华鳖,能较好的提高水稻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害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其营养价值。
稻田半野生化养殖中华鳖和草鱼的过程中,控制中华鳖和草鱼疾病,提高中华鳖和草鱼品质的关键在于水质调控,尽量营造甲鱼和草鱼的自然生长环境,建立水体的生态平衡,需要做到三点。
1.定期注入新水
在混养过程一定要保持适量水位,如气温高时,田水蒸发量大。每5天~8天应适量注入新水,注水量一般不宜超过田水的三分之一,以保持水质清、爽稳定,每次注水可提高稻田水位10cm~15cm。
2.定期泼洒生石灰
在鱼和鳖生长的旺季,要定期泼洒定量的生石灰,用量为30kg/亩左右,既可满足鳖、螺的需要,又能起到调节水质、保持pH值、溶氧稳定的作用。
3.巡塘检查
坚持每日巡田2次~3次,并防止非生产性人员在鱼鳖混养田边走动,以免影响鱼鳖的摄食和休息。及时消灭敌害生物,如鸟类、青蛙、水蛇、水老鼠、野猫等,同时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方法处理。
每年根据中华鳖和草鱼的生长情况,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要对成鳖进行分田养殖,及时做好挑选,将规格大小基本一致的个体放在同一稻田进行饲养。因中华鳖的脾气爆燥,易相互攻击,所以要减少成鳖养殖密度,减小雌雄搭配量,一般中华鳖保持80只/亩~100只/亩左右,雌雄比例保持在6:1,可减少鳖之间的相互攻击,引发病害,造成损失。草鱼一般保持在50尾/亩~60尾/亩。
在混养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做得越好,病害就越少。预防工作主要包括放养前,要彻底清田消毒;鱼苗和鳖苗入田前要检疫、消毒;饲养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清洁、卫生;水质要保持在“肥、活、嫩、爽”。发现病害应及时检查确诊,采用调控水质和生态防治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并且尽量减少渔药的使用。
10月下旬,到了稻黄、鱼肥、鳖壮的时刻,在收割完水稻后,要对中华鳖和草鱼进行捕捞,根据规格进行越冬或上市,捕捞方法可采用笼捕或干塘捕捉。因在稻田混养过程中,中华鳖会对草鱼进行优胜劣汰筛选。发育不好,活动能力差和弱、病、残的草鱼从而成为中华鳖的营养饵料。留下的就是活动能力强,游动速度快的草鱼,可达到野生草鱼标准。
一般稻田养殖2龄的草鱼在1200g/尾~1800g/尾左右,基本达到上市规格的草鱼要及时捕捞上市。对于规格稍小的草鱼要集中到越冬池进行越冬。一般稻田养殖1年龄中华鳖400g/只~500g/只左右,根据市场需要,也可上市或集中到越冬池越冬。
有机稻田立体生态养殖的“稻鱼鳖”种养技术,就是利用生物相生相克的食物链,形成有机稻田立体生态“稻鱼鳖”良性循环,达到减少尾水排放和节能减排的目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种养模式。该模式产出的水稻是优质大米,养殖的中华鳖和草鱼也能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