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小清
(湖南株洲景弘中学,湖南 株洲 412000)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对于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我们总是能够陷入在学生写作兴趣低、写作缺少真情实感、写作材料缺乏等泥淖中。那么如何才能突破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瓶颈呢?本文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可以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写作来说,初中生如果可以得到这位“老师”的指导,那么必然会带着主动的求知欲望参与到写作学习中,进而在得到语文教师关于写作技巧方面的引导的同时,更丰富他们的写作体验。以往初中生由于一贯受到教师机械式写作教学牵制,使得兴趣逐渐丧失,思维也无法发散,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引导方式,尝试从点燃学生写作欲望入手,让写作兴趣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这样学生才可能会主动动笔撰写作文。
具体来讲,首先我们可以从作文的题目入手,以往写作教学中我们都是直接给定学生写作的题目,但其实这样的做法从一开始就已经给学生的思维画上了一个圆圈,而无法构建开放式的写作环境。对此,笔者建议,其一可以采用半命题的作文方式。如《假如我的世界××》或者是《奇妙的××》,更或者是直接让学生自由发挥,不限定题目,这样才能在写作上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的教学内容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来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效果。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写作方式,有的时候,学生仿写出的句子可能比原句更加精美或者是富有童趣,这便是仿写的独特和优势之处。比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就是如此启发的:“同学们,通过阅读这篇《背影》我们看到了‘父亲’伟大的一面,父爱的伟大体现在无言的身边小事上,那么谁来依据本课所表达的主题稍作仿写呢?”(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然后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记得有一次,冬日的早晨,父亲推出摩托车要载我上学。天蒙蒙亮,连空气都是那么冰冷,两旁的冷风刮得我脸生疼。我蜷缩着身子,倚在父亲背后。父亲下意识地将背脊挺了起来,宽阔的后背像一堵厚厚的墙为我挡住了凛冽的寒风。”这位同学刚刚读完他自己写的句子,其他学生立刻又举起了手,跃跃欲试,可以看出确实达到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并且也恰当渗透了一些德育的内容,让学生都能读懂父母的恩情。
想要写好一篇文章,除了要有兴趣,还要有精准观察生活的眼睛,这样才能将生活中的点滴体现在写作的文章中。我们都知道好的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对于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理解的:“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因此,从宏观上来说,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缺少了生活的情感注入,那么写作就没有了生命力和灵魂。
对此,笔者建议,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留心身边“微尘”事件的能力,将其缩小到自己的文章之中,折射出更大的社会现实或者为人之道等等。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发表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以此来培养他们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更起到德育的效果,让学生懂得弘扬社会正气,抵制不良之风的道理。此外,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养一只小动物或者种植一棵小花等,使其在撰写每日的观察日志中获得很好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心、细心以及责任心。
为了丰富初中生的写作素材,增强其语言感知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跨越写作的阶梯,更使其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心胸变得更加宽广。古语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对阅读与写作关系的最好阐述。
概言之,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从激发写作兴趣入手,进而辅之以点滴的生活体会,为写作注入情感和思想的源泉,再者,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所见所闻,开阔阅读视野,这样他们在下笔时才会达到犹如神助一般,切实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