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莹莹/中山大学南校区幼儿园
教育戏剧采用戏剧的形式,将戏剧中的剧情元素和相应的戏剧导演方法与课程教学寓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运用于幼儿教育中,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剧情中领略教学主旨。这种教学形式使幼儿成为课程的主角,全部学员可以积极参与,在富有乐趣的戏剧扮演中深刻获得启迪,并且可以在戏剧交流中发现新的创新意义。
教育戏剧能否发挥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选择的题材,若选择的戏剧题材过于深奥,则幼儿即便用心投入角色扮演也很难领略其中的教育意义,相反,如果戏剧题材过于浅显,则幼儿的角色扮演也失去了教育戏剧的真正内涵,便成了无异于其他小游戏的娱乐活动。因此,教育戏剧的选材应根据幼儿年龄段心理成长特点,选择合适健康、生动活泼的教育题材。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故事或绘本内容不是特别恰当,因此需要选取情节单纯并且有趣的部分进行适宜的编写,编写故事应尽量贴近儿童生活,在幼儿的可接受范围内添加具有引领作用的思想性、知识性故事内容,加之以故事情节或人物矛盾冲突,激发幼儿思考及合作,提高幼儿沟通和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育与戏剧的平衡与统一。
在对教育戏剧进行合理地选材以及故事编写之后,则需要进行戏剧情境构建。情境的构建需要根据所选题材的故事人物、戏剧情节以及场景布置等进行处理,适宜的情境可以对整体教育戏剧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使得幼儿对剧情的理解更加深入。构建情境的同时,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情节之处留置相应问题,通过教育戏剧范式例如“坐针毡”、“好好人公司”等,帮助幼儿进入情境角色,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使幼儿充分理解戏剧寓意。在编排教育戏剧小剧场演出时,教师可以把主动权交回给幼儿,让幼儿梳理和决定剧场的各个环节,包括场景内容和道具等,教师根据幼儿的反馈进行适度调整便可。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捕捉幼儿的兴奋点,使其深入感知戏剧的寓意,实现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
在上述准备均安排好后教育戏剧即可应用于实际教学,教育戏剧的演出是编写故事剧情的再现,同时也是处在幼儿的角度对戏剧理解的展现。教育戏剧应用于实际教学,是幼儿对戏剧正确理解的一个探索过程,从对剧情的不解产生问题,到对问题进行思考,再到最后的解决问题,幼儿亲身体验这一寓意主旨的探索经历,可以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且还可以提升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这一过程,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帮互助之中增强社会性交往能力教育戏剧还可以借助录像机等外界工具进行记录,在留下一份美好童年回忆的同时,还可以为家长留下一份认识幼儿的详细备份,并获得相应的支持以及有效的反馈信息。
戏剧资料内容不仅要从幼儿的心理开始,而且还要与时俱进,时故事内容得到及时更新,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戏剧的资料内容应建立在幼儿的视角上,特别是要让幼儿参与讨论和选择,尊重孩子的愿望。丰富教育戏剧的资料内容,应追随幼儿的思维,幼儿思维是建立在叙事的结构基础上,戏剧资料内容在增进理解的层面上,更多地在于对幼儿想象能力的启蒙。幼儿在角色出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并认识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思想表达能力,感知心中的世界,进而获得身心的发展。
确立教育戏剧的故事题材之后,角色扮演则是教育戏剧的核心,在情境场景及道具设备等铺垫下,可以选择全班角色扮演或者分组角色扮演。对于二者的选取则应根据戏剧资料的内容处理,若选择的戏剧故事需要的成员角色较多,可以采用全班扮演的形式进行戏剧演出,这样既可以充实故事情节内容,又可以实现全员参与。分组角色扮演适宜角色数较少的戏剧故事或者主要人物较少且次要人物又不显重要的内容,这样也可以达到全班角色扮演的效果。
教师作为教育戏剧的主要策划者,选择适宜的时机入戏和出戏可以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容的寓意,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显得自然贴切,过于生硬地于剧中剧外转换,反而会对幼儿理解剧情增加难度。教师角色客串主要是为了帮助幼儿领略故事情节,应采用恰当的形式开始和结束。教师进入教育戏剧角色扮演可以选用如下两种方法。最常见的方法为教师进行自我陈述,在即将进入剧情时直接向幼儿说明。例如在出演“小红帽”题材的教育戏剧时,教师扮演“小红帽的外婆”,则可以向幼儿说明我躺在床上则是“小红帽的外婆”,如果我离开了床,那么我就回到教师的角色,这样教师则可以很方便地在两个角色之间转换,同时幼儿也可以很清晰地理解辨认。
教育戏剧突出戏剧的教育作用,将教育与戏剧有效结合,通过合理的角色扮演以及想象力的发挥传递戏剧文化的同时使得幼儿领略课程的教学内涵。丰富戏剧资料内容,高效运用教育戏剧。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恰当配合,使幼儿身心愉悦,获得多方面的认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伟,甄珍.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研究[J].教育,2016(10):1.
[2]游万玲.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幼儿教育研究,2016(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