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霞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研究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运用史料对于历史高效课堂非常重要。在常态教学的“旧瓶”里装上运用史料教学的“新酒”来提高课堂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从史料的作用、选取史料的建议以及如何有效对史料进行设问做一浅显的探究。
史料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不同角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不同角度的史料,学生学会对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都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联系时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在补充史料时要尽可能的选用更加真实的第一手史料。其次,教材上的补充史料都是经过编写组精挑细选而又很有代表性的,所以运用史料首先要立足教材,把教材补充的史料研究透彻。另外,就是选择与书中补充材料有关的史料,比如出自同一本论著的等。教师平时学习中要多积累相关历史事件具有真实性的史料。如果是别人课堂用过的史料,切记不要照搬照抄,要仔细推敲和全面了解后才可以使用。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个人对史料理解偏差。
打造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效率要更优化。初中历史堂课时间短而又知识容量大,所以课前必须充分备课,把教材处理好,按照主次和重难点大胆取舍教材内容,详略得当。同时,对于教材上只有结论而没有过程的重难点问题要补充史料来论证。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经典史料,不能过多。不然,课堂内容过满,学生理解起来不透彻,增加学生的负担。另外,会使得课堂容量过大,在一个问题上阐述过多,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史料种类很多,包括文字史料,视频史料,图表和数据史料、文物史料等等。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史料的不同特点,多种史料配合使用,防止出现单一的孤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另外,在选用史料时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是有很大区别的,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尽量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史料,尽量要配有原文翻译。高年级学生可以多接触一些中等难度的史料。对出初中学生来说,那些特别深奥的,难以理解的材料尽量不用。
史论结合,是新课标要求培养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再进而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所有的结论必须依据真实可靠的史料作为依据,得出的结论才能让人信服。另外,教师特别要注意不要只搜集为了证明书上结论的史料。史料实证原则,其实是老师和学生多角度的去选择与结论相关的丰富多角度的材料,这样才是严谨正确治学态度,而且能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角度,让学生知道历史有多面性,而且是很有趣的,不是只有书上的唯一的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让学生根据史料回答问题巩固和延伸知识点。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史料。因此,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的问题是发挥史料作用的重要保证。关于史料设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目标是问题设计的中心,问题设计必须要针对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难点提问,并且提出的问题要能教会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如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一课中,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针对重点,出示秦始皇统一措施的几个图片和文字资料,提出设问。难点是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教师就要根据这些重难点而设计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
(2)针对一个班级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层次,有难有易,有一定的梯度。要有如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先补充一段英国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情况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料,对A类学生就可以问“你是否同意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请说明理由”对B类学生可以问“禁烟运动引发了鸦片战争吗?”对C类学生可以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设问,能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高其参与度,激发其思考和探究欲望。
(3)问题的设计要围绕史料,以史料的观点和词句为提问点,同时要有拔高,不局限于史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理解和提取史料的观点,另外,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一方面巩固重难点知识点,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上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避免革命的改革》一课时,学生掌握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后,为了促使学生有更深的理解,出示几段不同的史料进行如下提问:①你如何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②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什么被称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③为什么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提问后一边和学生研究史料一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的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水平的同时很好的突破了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