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学习学《饮酒》核心素养巧落实

2018-11-15 06:19谢科科
散文百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人境隐士琴弦

谢科科

绍兴市文澜中学

展评学习法在很多学科中都得到了应用,它是指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个人的自学或者团体小组之间的合作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其他的学生根据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辨析,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某种共识,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表现做指导性的总结。

展评学习法注重学生的“前端学习”,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融入展评学习法,学生在正常的授课之前已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模式对诗歌进行了反复的朗读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这与教师在课堂上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引入诗歌的方式相比,不仅使学生降低对诗歌的陌生程度,也能大大缩短引入诗歌所用的课堂时间。通过学生对诗歌理解的展示,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表现过程中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在《饮酒》(其五)的展评课课堂上,我把学生的展评分为五个环节:一是以诗译诗,二是见(jiàn)见(xiàn)之别,三是结庐人境,四是选图理由,五是欲辨忘言。从这五个方面分别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诗译诗注重语言建构和运用

让学生来译读诗歌,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面四句结座草庐在众人聚居之地,可从没有烦神官府车马喧闹。要问你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远僻自然幽静远邈。后面学生对诗歌的译文展评,既让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歌,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译成现代诗歌,要有诗歌的韵味,以此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与语言建构和运用。

二、见(jiàn)见(xiàn)之别体现思维发展和提升

这首诗在读的时候,学生一定会在“见”这个字的读音上出现分歧,诗中的这个字到底读 “jiàn”,理解为看见,还是读“xiàn”,理解为出现。让学生通过展评的方式来读出他们的见解和体会。有些学生从动作角度去展评,见(jiàn)是有意而见,找寻;见(xiàn)无意而见,不期而遇;有些同学从诗人的心境去展评,见(xiàn)是一种悠然,见(jiàn)是一种喜悦;也有同学从诗歌的意境角度去展评,由王国维的 《人间词话》入手,见(xiàn)是无我,是一种天人合一,我和山是平等的关系,见(jiàn)字体现我与山是一种欣赏和被欣赏的从属关系。在此展评过程中的种种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其实读“jiàn”还是“xiàn”,古人争议了一千多年也无定论,更何况在我们这小小的语文课堂里,对于我们而言,读什么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在这个展评过程中我们贴近了文字、贴近了诗歌、贴近了陶渊明,体会了他的悠然之境,也读出了我们自己。细微的词字变化都可能使整体的表达不同,所以在展评学习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针对展示进行探讨时引导其斟词酌句的进行分析,所以对诗歌逐词逐句的探究质疑至关重要。

三、结庐人境引申文化传承和理解

诗人既然要归隐,为何不结庐在“深山”,结庐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人境,人群聚集之地。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古人对隐的理解,对我们有何启发?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隐士之“无喧”并非靠外在的环境所得,而在于内心。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这是一种对隐士文化的理解。

四、选照片由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

选一张陶渊明的像放在诗歌边上,通过读他的诗,你觉得选哪张最合适呢?第一张是水墨,有人有菊有山的,第二张是偏暗黄,有人有小孩有树的,第三张是只有一个人的,超脱状。

开始不少学生选第一张,跟诗歌中的情状很吻合,经过挑第三幅画的学生的展评后,大家都觉得第三幅比较合适。画和诗都一样,重要的不是追求内容的切合,更在于追求意境的相似。这是提高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五、欲辨忘言四个方面都渗透

陶渊明不会弹琴,可是他家里总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琴,高兴起来的时候他就抚琴自娱,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然而陶渊明却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琴弦的声音,这是何等的情趣啊。有学生在展评时说,不想说,不能说,得意而忘言,真意,心领神会即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有学生说,辩,重在说,表达出来,有点点自得;辨,心里连想都不想,超然悠然;还有学生在展评时提到,陶渊明部不仅仅是不想说,如果是不说,当用这个“辩”,从言,而不是这个“辨”,治也,从刀,仅在内心有所判断,这两个字所展现的诗人的内心是不一样的。的确,正如《庄子》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于是古人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音乐来唱,用舞蹈来跳,当唱也不够,跳也不够之时,便是忘言,语言的尽头便是伟大的沉默。佛教中有:“辩”是有执,那“辨”便是无执。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说?如风拂水上,微起涟漪便已悄然逝去。这个部分,不管是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还是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

展评学习法中学生成为了进行诗歌学习的主体,这不仅会调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反复的展示讲评过程中使诗歌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与语文更加贴近,与学生生活更加的贴近。

猜你喜欢
人境隐士琴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浅析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结庐在人境
隐士的文艺范儿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
额头上的琴弦
班主任工作的三境界
谁动了我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