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群
江苏省沭阳县胡集实验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一种主体(读者)和他的对象(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文本解读的主体和解读对象并不是互不相连相互分离的“两极”,而是彼此沟通不可或缺的两维。实际上,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主体与对象的交互作用,是从对象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对象这样一种双向运动的审美掌握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解读主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用自己那颗在解读体验中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文字,激活文本,因而使文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并诞生出新的审美意象和艺术意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解读的弊端,即把解读建立在对作品中心和主题的准一追求上,将解读作为一种单方面的对象性阐释,只注重文本而无视读者与文本“知音”化的做法。静态的考察,机械的图解,割舍艺术生命的鲜活感,只能使文本失去生命的丰盈,成为逻辑推理的刻板尺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文本解读的主体呢?
文本解读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双向运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文本解读的这种本质属性,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语文阅读,学生是主人,阅读教学必须从关注阅读的客体转移到关注阅读的主体上来,尊重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地位。
首先,允许学生自南地选择阅读内容,让学生“自己读书,读自己的书”,还语文阅读快乐体验的原生态。老师应以一个温和的交谈者、热心的领引者的面貌出现,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字亲密接触,“充满兴致地从语言符号中搜求作者隐匿在语言符号之间甚至是语言符号之外的旨趣”,让学生体验文本,“满怀深情地走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并收获智慧体验和意趣情感。”
其次,给学生以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支配阅读时间,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单位里阅读、感知、理解、深悟文本。因为没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就不会有对文本的深刻的理解,没有深刻理解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肤浅的、浮光掠影的阅读,算不上真正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对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节省阅读教学中可以节省的一切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回味”,去“思考”,去“审视”,让学生透过文本的文字符号仔细涵咏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丰富情感,探求作品的精神内核,获得人生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
再次,尊重个性差异,鼓励个性解读。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差异的生命体,每一个“我”都独一无二。因此,我们不能把全班五十个学生当作一个,而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个性解读。一要引导学生通过提取自己的生命积累,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悟作者笔下的情景,去体验作者的生活感受。二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允许每一个学生“我有我的理解”,从而使阅读教学从扼杀个性转变为弘扬个性。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和取向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对文本有怎样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对文本有怎样的理解,使教学“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建立师生平等的阅读氛围。
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作为一个普通阅读者参与文本解读,又要成为阅读的引领者、组织者,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因为只有学会倾听,才能知道主体对“对话”“话题”是否有兴趣,主体有没有进入文本,主体是否在场,主体的头脑里在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如此才能明确:哪些是主体已知,而不需要教师加以阐释的;哪些是主体未知,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哪些是主体未知而不能解决或现场教学不必解决的。如果漠视主体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不会倾听,主客体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沟通和心灵交流,那么教学的指向性、针对性就无从谈起。
其次,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伙伴的那种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地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在传统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根据文本的规范化理解(如“教学大纲”)或自我的主观阅读感受强制性地向学生传达文本的意义,忽略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心理感受,这无疑会阻碍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因此,教师不可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替代学生的感受,要将自己的感受隐藏起来,建立师生平等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平等的阅读氛围中自主解读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体验,是阅读过程中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眼、耳、鼻、口、手等多种器官,自主参与学习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它是学习者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最终达到认识知识(包括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阅读体验,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漠视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机械运作。新课程改革确立了阅读体验独特的位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亲历文本,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
阅读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入体验,理解教材的情感,在阅读中分享文本情愫,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脉膊,体会作者盛情的波涛,走进作品这一情感的领域。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对文章的动情点反复诵读,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溢满感情的语言,使他们在饶有趣味的动情诵读中分享文本情愫,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建构,使阅读教学自觉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