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娥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避免的融入了微信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社会已经进入自媒体传播时代,即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作出指示,要求充分用好各种时机各种场合,不断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氛围,真正做到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因此从自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带来的挑战入手,探寻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自媒体的影响力极速扩大,这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挑战。
弱化了大学生的选择力和判断力。詹姆斯米勒,即美国密执安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对信息接受有个理论,他说一旦人接受到的信息超过极限,就会紊乱。[2]近年来,西方各种意识形态以及各类繁杂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越来越多地涌入国门,使得大学生陷入一种偏执与虚无,甚至丧失已有的信念。自媒体在传播上更加便捷、更加碎片化、更加扁平化,无形中加速了在校大学生接受各类思潮的速度和程度。自媒体传播的繁杂思想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价值理念以及话语方式带来了冲击。思想意识混乱,各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频发,这些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力和选择力,引发在校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其外在表现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度不够,践行力较差。
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构建者的话语权。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媒介就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主动权起到决定性影响,传播力对影响力起到关键性作用,自媒体在舆论场上的传播力进一步加深了舆论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相关性。自媒体带来的多样化思想意识不断冲击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自媒体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过去的传播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会产生诸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等各种负面效应,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建设带来一定的挑战。自媒体时代的舆论争夺,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面临的形势比以往各个时期都更加严峻、更加紧迫。
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管控度。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传媒、社会,它们都是一种有形的客观物质存在,其范围也是有限的。国家可以利用行政组织、社区组织、户籍制度等多种工具掌握居民的个人信息,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然而自媒体的开放性和管理方式的去中心化决定了其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不受政府的管理与控制的。虽然意识形态构建者可以将大量包含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放在自媒体上,但是由于大学生有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他们未必点击意识形态构建者提供的内容。自媒体如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实现了“点对点流动”的全新传播方式。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突破了运营商、社交网络等各种障碍,完成了了现实直接对接虚拟的完美呈现,同时实现了移动终端作为社交节点的深耕式发展,极大了保护了传播的私密性,从而赢得了使用者的拥护。自媒体的传播虽然丰富了传播方式、提高了传播速度,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监管上的问题。自媒体发展的基础是“朋友”,用户间凭借高度的心理契合度很容易实现信息的高度传播和认同,种种非理性言论以及不实信息极易诱发网络谣言,容易引发“蝴蝶效应”,破坏校园原有的秩序。
挑战了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常态遇到了发展瓶颈。在传统的思政理论授课时,教师的自身优势在于年龄、专业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等,这就保证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占据信息主导地位,“师者”凭借自己的渊博知识得到学生的的信服和尊敬。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信息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互动沟通,旧有的舆论引导和教育方式难以被大学生们喜爱并接受,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教育的弊端也开始显现。首先原有的教师的主导地位被撼动,其次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权利,自我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直接导致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意识掌握也变得更加困难,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主流地位遭到了冲击,高校思想证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压力。
从自媒体开发者、运营商、和媒体使用者自身等多主体着眼,从加强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媒介素养提升等角度着手,结合自媒体发展实际,利用自媒体的功能与优势可以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自媒体平台的建设。高校是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意识形态领域较为敏感的地方。不管是讲台、论坛还是各类社交媒体、网络,如果主流价值观没办法占领,各种错误的思潮就会趁虚而入。所以,不断强化高校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将主流价值观理论逐步融入到到自媒体空间,自觉地占领这一重要的文化阵地。第一,对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给予重视,通过新媒体新平台,对师生关注度高、使用次数多的网络社区加以关注,对网络阵地实现善管能管,逐步建立其权威可信的传播阵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和领导权。第二,以优质的服务巩固网络阵地,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客户端,主动及时掌握舆论发展趋势。第三,引导在校学生社团实名注册,开设人人网主页、认证微博、微信平台,借助新的信息传播阵地的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建立校园舆论信息的传播中心,积极配置主流“意见领袖”,特别要鼓励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名教师、教授通过自己微博、微信等各类自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旋律。通过上述手段,借助大V的影响力赢得大学生关注,实现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作用。
完善自媒体内容的审查。自媒体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网络使用者的身份存在更大的隐蔽性与去中心化等特点,这样就会导致网络信息内容繁杂,不免鱼目混杂。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全面发育成长时期,心理发育还不够健全,自控能力、辨别能力较弱,在一定社会环境影响下,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对大学生感知世界、认知世界产生错误的导向。因此,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核查制度,加强对自媒体信息内容真实性和健康性的核查,通过大学生新闻乐见的自媒体传播积极正能量的信息;第二,逐步建立完备的惩处机制,借助有效的评价手段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者给予惩罚,从而来阻断错误、负面信息的传播链,保证网络环境风清气正,形成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高客体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Network Literacy)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克苦劳(C.R.McClure,1994)提出,认为网络媒介素养由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能力组成[3]。网络媒介素养是公民通过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传播和接收的,区分、使用、控制、转换、再加工不同质的网络信息构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水平、技巧和人文精神。强化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需要在遵循自媒体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重视理论研究。基于传统媒介素养研究来进行多个方面的研究转向,例如涉及内涵、目标、内容、路径等。二是加强师资培养。“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并有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意识。三是开设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的公共课程体中增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为公选课和必修课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辨析、处理、使用能力。四是搭建实践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网络媒介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针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实践活动。譬如电子校报、校园新闻网、校园BBS、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在内的一整套校园网络媒体都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定期参与校园网络媒体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五是实现家校合作。家长家长应在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的基础上引领孩子善用网络媒介的学习功能、娱乐功能、交往功能、生活功能、表达功能。让网络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帮手、生活的好助手、娱乐的好工具、沟通的新渠道、表达的好方式,学校一起引导孩子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媒介。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思想和理念,主动融入到自媒体环境,自觉承担,主动出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让自媒体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和新兴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