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凯
学校作为社会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构建和谐校园不仅仅是学校的一种价值追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驱动。“和谐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党在“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教育环境、教师间人际关系、学生间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和谐。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①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一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体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亦称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潜在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②校园文化作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和谐与否直接决定着和谐校园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催化剂,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共同决定着如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物质文化各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的体现。物质文化实际上就是指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其实也可以产生一种文化,即校园文化内涵中所提及的隐性文化;对受教育者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等不同程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总之校园的物质文化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整合体。制度作为学校这一组织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至关重要的核心就是公平正义。“和谐校园的灵魂是民主的气氛、公平的理念、关爱的精神、进取的态度、依法治校的观念”③而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有一个共同的活的灵魂即校园精神。校园精神的内容主要包含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等无形的校园文化主体和形式,这种无形的文化氛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各个高校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数见不鲜,但是标新立异的建设却屈指可数。在各大高校的激烈竞争中,谁能够更好更快的把握住校园文化的建设,那么在各个高校中一定会脱颖而出;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仅是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需要,更重要的是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具战略意义。“社会越是需要更多的新知识和高科技,高等教育就越会成为社会的中心。”④无论从任何一个层面亦或是任何一个高度,校园文化都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风貌更加昂扬向上。”⑤文化建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而校园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创造和研究更新的文化等重任。大学文化是大学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已日益提升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学发展本身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大学文化建设决定着大学自身改革的高度、发展定位和未来走向,是大学创新的动力源泉。
校园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这个主体发挥的引导和培育作用。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11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提出“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无论从“研究学术”或“造就人才”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脱离学生这一主体。因此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就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⑥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在学校的这个时期,更重的是学生在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时的时期,即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和谐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但是在学生停留在校园和进入社会这个过渡期,校园文化的和谐与否,直接关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时会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进入,积极健康还是消极腐化。
心态就是人的一种认识、情绪和感受,以及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学生心态就是学生对校园环境、校园内的重大事件以及与校园相关的其他事项所产生的一种认识、情绪和感受,以及价值取向。而学生心态的积极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具有和谐的校园文化,因此学生心态与和谐校园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大学生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正处于青年中期。但是大学生还处在高等学习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因此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青年;他们的心态会因为校园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当今时代,发展迅速,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使得很多腐朽没落、消极有害的文化也通过不同的途径传入大学,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使学生心态也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因此培养积极健康的学生心态刻不容缓。
大学生心态之所以具有特殊性主要是由五个共同原因造成的:(1)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在外,内心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和自我性,对待事情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和宽容态度;(2)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大学生有了相对较多的“自由”,在不能正确的把握限度的前提下,往往会造成恶果;(3)很多大学生误解大学真正的含义,放松对学业的重视,可是对自己成绩的要求却恰恰相反;(4)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集体,他们都来自天南海北,性格迥异,只有彼此的包容才是融合的唯一方法;(5)缺乏一种自我反省意识,对事情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总而言之,大学生心态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多方面多种要素综合起来的必然结果。在这些共同的原因下可能造成大学生性格孤僻、高傲、自卑、嫉妒、报复、异性交往困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而引发一些的问题:学业成绩问题、情绪失控问题、人际关系交往不和善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健康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大学生适应生活问题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以及和谐校园的构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进入高校时,没有能够的及时调整和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及认知自己的职能;这也恰恰正是校园文化所发挥作用的领域。从高校的大学精神到校园环境再到学校制度,每一个环节都对大学生心态有着潜在或显现的影响。
“和谐”这一概念贯穿古今中外,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东方和谐的概念以“和”的范畴出现,在《中庸》一书中得到恰如其分的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必须,也是校园建设的精神指导。因此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和谐校园的构建,积极地响应了时代的主题和社会的需求,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和谐”这一主旨长时间内却不会改变。而高校作为学生与社会的过渡阶段,校园的和谐与否,直接关乎学生步入社会时所持有的心态和价值观是否具有和谐理念。同样,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谐校园的构建对于高校内部而言,可以促进学校精神的新陈代谢、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加强、学校制度更加公平正义,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使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得到合理的调适。总之,“和谐校园是学校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基础。”⑦和谐校园的构建对于学校的主体而言,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营造安定有序的校园秩序,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地培育。和谐校园的构建不仅在现在需要,而且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也需要。
注释:
①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
②周运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书社,2009:5.
③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4.
④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⑤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⑥周运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书社,2009:5.
⑦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