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
继80后之后,我们90后也站在了风口浪尖处,面临各种各样的正面的负面的评价。但90后有自己独树一帜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不照搬前人,也不循规蹈矩,开启了社会最大的创新能量。
我们是“90后”,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有自己的天地,我们渴望被理解。当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脚下的路,在面对过来人苛刻地批评时,我们没有丧失对诗与远方的追求,反而有着一种只做自己喜欢的自己、敢于坚持就战胜了自己、我们不会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的个性。密尔在讲到个性问题时,强调个性就是个人具有独立意志,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性格与利益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而不是根据他人、社会、传统、习俗作出判断。密尔分别用了“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判断而行动”、“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欲望和冲动都是他自己的”等说法予以表达。在密尔看来,个性自由就是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安排与自己相关的生活方式和做事方法。“创青春”是属于我们年轻人的平台,即使在比赛中没有得到师长的肯定,我们仍然没有放弃我们的想法,在路上,在青春的路上,我们没有屈服于眼前的苟且,我们以自我的方式追求着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 如果“想法”不是“自己本性的表达”,如果不能“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便谈不上个性自由,密尔如是说。
我们是“90后”,纯粹、力量主义和无所顾忌,是我们最大的力量。在密尔看来“惟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好处的自由。”[1]密尔很反对人类听凭社会或者其他人代替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人,密尔视之为与动物无异的人类,对个性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利于发挥人类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官能,致使人类沦为平庸。身边不乏这样的90后,家人给安排了工作,可我们偏偏对这种“被安排好的人生”不满足,辞掉工作跑到大城市,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着符合自己专业且待遇不错的工作,可我们并不喜欢,我们选择重头学习自己喜欢的,即使父母觉得我们像个无业游民,其实我们能在满足自己生活需求的同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他们还是不理解。“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做替它规定好的工作;它毋宁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从个性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势生长和发展起来。”[2]在密尔那里,个性就是具有独立的意志,如果一个人不能依照自己的想法来处理自己的事情,而是凭着他人、传统与社会的习俗来生活的话,那就无异于人形的机器,与动物与没有什么分别。而90后厉害的地方就恰恰在于,能够把自己的热情、勇气和毅力变成现实,而不仅仅是做一个现实和理想割裂的空想主义者。
我们是“90后”,我们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种舞动的劲,带动着我们青春向上的心灵。我们一样有着不屈的脊梁,汶川地震的时候,90后的官兵赶赴前线抗震救灾,上海世博会,大批的90后志愿者参与其中,奥运火炬传递的时候,拥护火炬的那群90后难道不值得大家骄傲吗?密尔说“欲望和冲动确是一个完善人类的构成部分,与信赖和约束居于同等地位”。[3]个性要求每个人要有激情、有欲望、有冲动。只有有欲望冲动的人才会积极拼搏,积极去闯,这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90后不仅是一代人,更是一种价值观。“自我”成为他们个性自由的代名词,90后身上崇尚自由、多元、个性化的精神来自自身的文化脐带,并将影响其一生。90后代表的其实不是一代人,而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思维习惯,而我们在对90后作出一番品评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感悟一个新时代。90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不是几个被炒热的人物,而是一种开放性的思考心智。
正如密尔在《论自由》中所传达的的,在民主大众的时代,我们要避免传统习俗、社会大众对个人自由权利的摧残,使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个性,使个人能够成为自己。“习俗的专制”,导致人类的“集体平庸”,不仅阻碍了个人的独立、个性自由的发展,而且也会使社会停滞不前。
年轻往往意味着叛逆、张狂、率直、勇猛,这种力量能够让我们冲破上一代人已经凝固的经验和价值观障碍,创造出一些有趣的东西。中国有句老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怕的不是乱撞、碰壁、迂回,怕的是心如死水,偶有微澜。每一代年轻人,都试图破坏既有的、凝固的利益格局,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所以他们才会跌跌撞撞、左冲右突、摇摇摆摆。90后甚至00后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更强调“以人为本”,这个时代,人首先要有才华和长处,其次才是弥补短板,人最要命的不是有很多缺点,而是毫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