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帆/陕西省行政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四个自信”的庄严宣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深刻解读,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日趋成熟,在前进道路上的方向日益明确,更是我党向中国人民及世界庄严的政治承诺,彰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政治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在贯彻“四个自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题通过对四个自信内涵和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研究,整合并提升了思政课教学团队前期理论和教学成果,提供了教学科研活动所需的一手材料,在更高角度,更深层次坚深化了对于“四个自信”的理论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扩大教学团队成员理论视野和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四个自信”这一重点和热点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
关于道路自信的依据,韩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基于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不菲成绩,秦宣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形成的四个自信源自中国发展的成绩及对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关于理论自信研究,佘双好、冯茜提出:“把关注国民心态作为理论自信实现的之一,通过培育良好的国民心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理论自信”。朱荣英则认为:“理论自信的发展路径首先要基于党的思想路线,科学把握理论动势,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最后要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理论”。有关制度自信,顾钰民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一是制度自信基于对发展实践的自信;二是制度自信起于对历史选择的自信;三是制度自信源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肖贵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探索中不断完善,逐步走向成熟”。对于文化自信,学者多从文化自信的来源与功效进行阐述,靳凤林认为“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有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间关系研究,国内的研究成果有:关于“四个自信”的提出,胡庆亮认为这是党中央对当前社会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强有力的回应;田克勤、张泽强认为“四个自信”是对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高度革命自信优良传统的继承,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理论升华,是理性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迫切需要。关于“四个自信”的依据,荣开明等认为“四个自信”是来自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对中国当前国情的深刻把握、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关于“四个自信”的主体,刘冠军同志认为其主体为全体党员及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四个自信”的意义,黄洁等同志认为坚持“四个自信”是“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保证;关于“四个自信”的提升路径,刘芳、王国喜认为需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勇于实践;关于“四个自信”的前景,顾钰民同志认为“四个自信”必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再创新与再升华。
同时,“四个自信”引发了西方的关注与研究。2014年11月,美国《侨报》写文章称:“中共提出和强调‘四个自信’问题,来源于清醒的国际国内形势判断,这是中共坚持既定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一个自信的解答”。总体来说,国外对“四个自信”的研究不如国内深刻全面,主要集中在政治层面与国际形势层面。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者对于四个自信的内涵和价值,从历史(党史、国史)、现实、理论指导等角度进行学理剖析,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回答了中国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举什么样的旗的根本问题,对未来中国政治选择和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对既有成果的筛选和提炼过程中,教学目前研究缺憾和潜在契机:对于中国制度的比较制度价值和普世意义,并未提出足以令人信服逻辑推演和前景展望。对于中国文化自信与文明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彰显和影响力也欠缺系统的解释和探讨。对于四个自信的相互关系,国内学者多针对四个自信中各个自信的意义和价值的单独研究,对于四个自信相互逻辑关系和理论的整体框架,四个自信如何统一呈现和表达,缺乏系统探讨和整体研究。
综上,“四个自信”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和担当,它的宣示与呈现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重要的政治使命,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四个自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是不可分割结构完整的统一整体。思政教学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述四个自信的内涵和深远意义,以四个自信作为切入点和支撑,在与历史的纵向比较和现实的横向比较中,为中国建立明确的坐标定位,加深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为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