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地理环境对今天的启示
——以新疆维吾尔族地区为例

2018-11-15 01:48醴志锋何庭勇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南疆维吾尔族

■醴志锋 何庭勇/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史发展演化的重要活力来源,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这也与该区域多民族的长期居住生存、开发息息相关。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历史上有些民族之间由于各种因素也爆发过冲突,为了族员的生存发展,也进行不断迁徙,但是在这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中,各民族间进行了不断地交融学习。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境内地表形态复杂多样,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特殊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使得从古至今,既有完全意义上的农耕区,也有完全意义上的游牧区,还有农耕区与游牧区的交错并存。所谓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只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存探索下,与相应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下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严格意义来说,这二者之间并无优劣之分,也不是相互对立的,是深深打上了自然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烙印。本文想以新疆维吾尔族为例,探讨其在近代以来对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开发及其影响,以及对于今天西北地区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点启示。

一、近代维吾尔族的形成

关于维吾尔族的形成,首先做一个简要概述。维吾尔族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1130.33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7.89% (2015年统计)。其历史悠久,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如今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和以北地区,主要以南疆地区为主。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的前辈和新秀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讨论交流,目前基本达成了共识,不存在很大的争议。众多学者认为近现代以来的维吾尔族是在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众多往来居住于今天新疆地区的民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交流交融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族源分为两个:一是我国众多史书中所记载的回纥(又称回鹘)。史书记载,唐开成五年(840年),漠北的回鹘汗国亡后,其部众分别向今河套以北、河西走廊及新疆、中亚等地迁徙,这样使得西域各政权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到9世纪中后期,形成了高昌回鹘国、于阗和喀喇汗王朝。二是840年,回鹘西迁以前,当时居于今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离水源较近的土著各族。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来看,在今新疆以南的山谷里、绿洲上,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随着历史的演进,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塞种、吐火罗人、羌人、乌孙、匈奴、汉人、粟特、突厥、吐蕃等族先后迁徙新疆地区,形成了回纥西迁前新疆地区土著民族生产交流的一个盛况。那么当地原居住民族和迁入的民族尔后与西迁的回鹘以及后来新迁入新疆的民族,经过长时期的交融发展,一部分到16世纪中期形成了近代的维吾尔族。[1]开启了这个民族历史的新发展、新篇章。

二、近代以来维吾尔族的社会经济开发

维吾尔族形成后,由于各民族的习惯传统不同,起初关于维吾尔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并不是很丰富。但是根据清朝统一新疆南北后,编撰的《钦定西域图志》等书记载:“天山以南回部,有城郭宫室,故居有恒,有沟塍陇亩,故田作有时。男识耕耘,女织纺织。”[2]而且农作物品种繁多,“百谷皆可种植,而以小麦为细粮,粳米次之……蔬菜、瓜茄之类,无不可以成熟。”[3]生产工具有铁犁、耙、五齿木叉等。通过对以上史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该记载不乏夸大之处,但是结合新疆南部的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来来看,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时的农业技术比较落后,属于粗放式农业耕作,受地理环境限制比较大,而且有时加之不稳定的政局形式、造成人口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尽管如此,依据为数不多的史料记载,这时期的维吾尔族仍然得到了发展,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开发,也积累了农业生产经验。畜牧业也是当时维吾尔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复杂的气候和各种土地类型,决定了其不可能发展单一的经济模式,在当时的条件下,畜牧业也是主要的食物来源和经济收入,而且交通出行、沉重物品的运送、最快和最便捷的方式,主要依靠马和骆驼。据清初文献记载:“在南疆许多的巴扎(集市的意思)上,羊、马等牲畜是作为主要的商品进行交易,有些家庭比较贫苦的维吾尔族,亦有牛羊驼马。”[4]不同行业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由于畜牧业的发展,牲畜数量巨大,毛产量丰富,这样使得手工业中的毛纺织业也发展较快,满足了家庭的需要后,也可以在巴扎上进行出售交换,棉织品利用当地盛产的棉花为依托也得到快速发展,产生了专门从事纺织的一些民众。还有一点,采玉、制玉也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业的重要部门,随着历史的推进,玉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成熟,今天的和田玉可谓是闻名遐迩。清朝统一新疆后,不断建立和健全新疆的军政制度,保证了清朝中央政令在新疆地区的贯彻和落实,对于南疆地区进行了进一步开发,虽然力度不及北疆,但成效依然显著。这时期好多关于南疆地区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清代的档案和文献记载比较多,方便了我们今天进行的有关研究。当时的政策主要有:安辑流亡、劝民垦殖,制定税则、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等。这些政策的实行,加之当时政局相对稳定,据《钦定西域图志》所记载:“乾隆四十七年以前,南疆维吾尔族人口总数约有60465户,241722口。”经过后期的不断发展,道光八年左右,南疆维吾尔族人口大致翻了一番,总数达到60余万口。在道光二十四年之后,林则徐在南疆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勘查屯田目数,设置比较合理的方案,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耕地面积。这时的纺织业、采矿冶炼业、酿酒业、皮革制造业也伴随着农业和城镇的繁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阿古柏侵占新疆地区后,南疆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出现了百姓逃亡,田地荒芜,城镇被毁,道路失修等问题。清军在收复南疆后,基于南疆当时的社会现实,从多方面进行恢复社会经济。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些官员多次上奏清廷,历陈新疆建省的理由和优点,经过多方努力和准备,道光十年(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在,有利于加强新疆和内地的联系,保障了新疆社会的稳定。民国时期,新疆又经过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主政的不同时期。这一过程中,南疆的社会发展总体出现了进步,但是南疆地区还保持着封建制,这与当时的近代化经济因素是不相匹配的,当时政局也不稳定,一些地方军阀争权夺利,也使得一些地方经济出现了倒退。随着人口的增多,开垦的力度加大,土地环境的承载力也不断达到一定的承受力度。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制定和落实尊重民族地区的宗教习俗,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确保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切使得新疆地区迎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时代。南疆也不例外,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甚至比内地一些地区先进,今天的新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发展大省、瓜果之乡,维吾尔族等各民族为新疆的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近代西北地区经济开发与地理环境的启示

以新疆维吾尔族地区为例,该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可武断地表述为决定了该地区经济开发的类型和特征,但是受到了较大影响。“三山夹两盆”的地形,远离海洋,气候干燥。这样民众发展农业生产基本是依靠绿洲、河谷、一些河流、加之利用古老的坎儿井技术进行长距离的输水灌溉,农业生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后期当地人口数量不断地的增长,加之一些外来移民的进入,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有了足够的劳动力该地方就会兴旺发达起来,这也可以表述为“能使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但是长期以来,也对本之生态环境脆弱的边疆地区造成了很大压力,有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恢复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带来了巨大损失。今天在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定要吸取历史上经济开发教训,因地制宜,不能不加以考察与结合实际情况,千篇一律搞经济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且在一些地区进行移民时,首要就是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承载力,不能造成新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外来移民与当地民众的资源分配矛盾,扶贫不是简单的地点转换,要考虑不同民族的习俗和生活习惯,做到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历史就是为了现实服务,研究历史上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开发,就是为了给今天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开出一些药方,寻找出路。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民族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中,独具特色,有着特色的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制品等。以新疆维吾尔族的发展过程为例,就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例如精美图案的纺织品,制造细腻的玉器品,特色的饮食等,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定位传统文化,保护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民族地区的文化创作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带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地理环境不仅与农业以及畜牧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精神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今天的发展中,我们必须注意这些保护。使得民族地区的文化创造结合本地区实际,挖掘潜在的有利因素,为后代造福,不可再去触碰生态底线。

民族、边疆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比较恶劣,但地下却蕴藏着我们在地上所没有的丰富资源。例如石油、煤、天然气等。这些资源的开采对于我国整体战略的制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我们在资源开采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减少开采地区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破坏。西北地区的一些自然林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态屏障,我们尽可能的减少砍伐,加强立法保护,确立生态红线。没有理由、没有权利去做这些不负责任的事。近期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祁连山生态环境所遭受的巨大破坏,不得不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对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私自乱建水电站、原始自然林的日益减少、这一切让我们触目惊心,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事关几百万人的生存问题。同样的,对于西北地区一些重要山脉的环境保护也得引起我们的重视,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西北地区的环境保护关系西北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事关几千万西北各族人民的生存问题。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今天以鞭策和警示作用,为当下服务,切不可割裂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以及未来出路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周伟洲.也谈新疆维吾尔族源问题[J].西北历史资料,1981(2).

[2]钦定西域图志·卷39:风俗.田畜[Z].

[3]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第十讲农民起义与人口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李建国,尚季芳.近现代西北社会研究、发展与变革[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南疆维吾尔族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南疆木棉红似火
绝色南疆之大漠与少女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寒露
南疆水城(外一章)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南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