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11-15 05:43哈尔滨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现场教学哈尔滨政治课

■顾 博/哈尔滨学院

现场教学是利用课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高校思想政治课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现场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有感受性佳、传染性好和影响力强的特点。思想政治课现场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在现场体验中也获得相关知识,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效果更高效。[1]哈尔滨作为一座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历史悠久,地域资源特色鲜明的城市市,具有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的基本条件。通过对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探索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模式的条件和实践方法,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建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度。

一、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哈尔滨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哈尔滨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址和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历尽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坚持抗日十年之久,牵制四十万日本关东军,消灭大量敌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历史性贡献。涌现出赵尚志,李兆林,赵一曼,杨静宇等众多抗日民族英雄。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中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出现了大量的英雄事迹。

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仅市区就存在如满洲省委会所,东北烈士纪念馆遗址,日本侵略者的“七一一”细菌单位遗址,宜兰遗址四块石头,哈尔滨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近80个类别,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场教学提供了载体。

(二)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特色突出

独特的革命历史创造了哈尔滨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就抗联历史而言,哈尔滨就有抗联遗址41处。到目前为止,哈尔滨仍有许多街道或县级城市的名称,如一曼街和尚志大街等是以抗联英雄的名字命名。此外,还有中国土地改革的第一个村庄元宝村,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周立波撰写的中国土地改革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形地。在哈尔滨还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研制、生产和使用细菌武器的侵华日军遗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遗址及被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坛名家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的故居。

2016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哈尔滨有四个景点: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反联盟博物馆,哈尔滨烈士陵园入侵中国第731军犯罪展览馆。2017年,哈尔滨军事纪念馆入选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哈尔滨市红色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特色突出。为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现场教学形式相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现场教学相结合

(一)结合现场教学基本特点,确立二者融合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现场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现场教学直观地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真正体验、感受、进而理解。其次,现场教学形式多样,互动性强,使学生获得多向互动的知识。第三,现场教学为自我感知和体验内化提供了空间可能性,使他们学习的内容可以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内化,并在内化中融入。

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结合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是对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两者的结合,既能发挥哈尔滨市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源优势,又能突出体现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实现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故而,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场教学资源的选择必须遵循四个原则:一是距离近,即在高校附近,便于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管理等。二是具有代表性,即能够说明理论内容的地点和资源,防止将学生置于假大空之处,最后无获而归。三是具有吸引力,即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能够为多数学生感兴趣且能够引发一系列教学涉及内容问题,以便于以问题为导向完成教学目的。四是结合性,即较好地体现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除了存在最基本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外,还能够体现当前与历史的对比之处,以便于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和思维的对比,受到感染和影响,最终完成教学目的。[2]

(二)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积极意义

首先,将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现场教学过程,可以统一理论与实践,内容和形式。

在现场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源特质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从熟悉的课堂进入现场教学课堂。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过程,还可以利用历史遗址和整个事件作为教材,将理论知识顺利地融入思维模式。

选取了与各门思政课课程理论结合最为紧密的现场教学地点展开教学活动。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选择了以赵一曼、王学尧、汤原十二烈士等人物为代表的、能够体现道德与信念教育的作为现场教学东北烈士纪念馆地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选择了能够体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历程及现代成就的哈尔滨市军工纪念馆作为现场教学地点。

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场,学生可以体验人物的思想,欣赏历史事件,更好地理解和理解基本知识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使空洞和无聊的理论成为学生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现实场景,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课的现场教学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场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例如,在红色资源场所,教师和学生进行实时交互式交流,教师直观而生动地解释历史事件。案例教学,观看红色主题表演,阅读红色文化资源主题文件等。相对于传统教室内进行的单项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可操作性强、气氛愈加活跃、知识内化效果更加明显,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学生在交互和实践中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参观第713军的犯罪证书展厅和教师的解释的基础上。增加了组织学生阅读相关图书资料《日本军细菌战》、观看影视资料《日本细菌战—8集纪录片》,对场景的再现,构建了更加立体的现场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最后,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相融合,为大学生提高思政课“获得感”提供了条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授课方法单一,以理论说教、灌输为主,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难以吸引学生。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主动性不强,甚至产生与相关知识相抵触的心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只有把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置于广阔的时代大潮中,才能使抽象的理论不空洞,富有时代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红色资源现场教学正是通过构建一个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教学环境,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优质资源优势,利用红色现场中真实的事件、场景,让学生的感受心灵的震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红色文化资源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不足。它丰富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进一步融合,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从思想认识、制度保障到实际操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1)存在的不足。首先,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的选择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由于缺乏对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现场教学选择符合要求的优质红色文化资源,通常情况下,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很好地反映课程的理论和内容。课程内容甚至出现相互脱节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虽然走出了传统课堂,但感觉只是进行了参观,没有实际收获的原因之一。哈尔滨红色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红色文化资源可供选择。虽然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应用于现场教学,但由于缺乏对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挖掘的总体规划和总体指导,现场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也存在“不匹配”现象。其次,在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和现场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存在课程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受资金,教师,资源条件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许多高校正在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向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采取的方式过于简单,在红色文化现场仍采取教师主导的单项授课方式,对学生参与积极性调动不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设计不良,环节不一致等问题。比如在红色资源现场进行教学过程中,互动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是否合理、到位、恰到好处。现场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效果的考核机制是否合理,对教师、学生的双向考核是否有效,教学回馈环节是否展开等。保证投入时间和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场教学效果。

(2)对策建议。首先,有必要计划开发利用哈尔滨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目的的整合和挖掘哈尔滨的红色文化资源,遵循代表性,吸引力和整合性强等原则。实现相关性和有效性,资源多样性和课程需求的统一。配合思想政治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合理选择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现场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要加强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挖掘,针对不同课程选择合适的补重复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次,要提高现场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在思想政治课程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要建立一支教学质量优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深挖时代感强的鲜活内容,结合现实问题和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拓展教育内容,展示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生动深刻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共鸣中思考、接受。另一方面,完善教学环节,构建全面、完整、立体化教学过程,将教学效果的发挥延伸至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鲜活讲解,互动环节的精心设计,以及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学生双向考核机制的建立,确保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场景对人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影响。将课程和理论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在生活实践研究中使用的精神资源。使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入眼、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现场教学哈尔滨政治课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静听花开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刘派
《电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试析中职《焊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