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
2016年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做要针对问题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论述的又一次生动的体现。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底线思维,并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由此可见,底线思维已经逐渐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针政策的一条思想脉络,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种底线思维不仅仅为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树立了标尺,也为步入经济新常态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划出了“红线”,更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推进“四个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理解和贯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治国思想和理政方针,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底线思维中的哲学内涵,用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底线思维,是着眼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预作准备,或者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可以说,底线思维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做到居安思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因此,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在治国理政的具体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时刻做好最好结果的准备,并争取获得最好的结果。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是习总书记在中国国家主权问题上作出的深刻表述,国家的主权不容侵犯,国家的安全、发展利益不容侵害,这是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底线。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依法治国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守法律的底线,一方面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另一方面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要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能违法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不能对司法机关工作进行不当干预。由此可见,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公民的一份子,还是居于领导岗位的党政干部,都要时刻坚守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通过学法守法,使尊法、信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十八届五中全会作说明时提到:“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以具体的数字标注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底线,这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的经济发展预判,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仍将持续有力,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划出了底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理念指导,即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发展理念和思想的转变也为经济发展做出科学的指导,因此,扼守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增速的底线就是扼守中国未来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自然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然而,过度的向自然索取就会破坏自然环境,最终也会危害人类自身。从上世纪的英国伦敦毒雾事件到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事件,再到中国北京今天的雾霾,每一个环境污染的背后都影射出一个道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未来。因此,我们需要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的唯一家园。
从维护国家主权的底线到坚决维护法律的底线,再到明确经济发展的底线、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底线思维在治国理政方略中的具体体现。底线思维是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相辅相成的一种科学理论思维,是支撑党和国家不断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前进的一种理性思维能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需要全党和全体公民学习和领悟这种底线思维,不断提高自己应对各种困难与危险的能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四个全面”建设。
底线是一种唯物辩证法,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底线思维要求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对可预见事物发展做出调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底线思维,就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与创新发展。
底线思维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世界万物都处在发展之中,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物质是运动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之中,基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可以得出世界也处于运动之中。因此,我们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整个世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这种发展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变化,其中不同事物之间或者同一事物之中存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而矛盾的对立同一性就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既然事物是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中不断发展前进的,那么要科学的认识一个事物,必须把握事物的两个方面即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由此可见,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或者说把握世界发展方向的科学态度就是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两个方面出发,辩证的看待事物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而底线思维的哲学含义就是把握事物的最好和最坏两种情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中预见发展的最坏结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最好和最坏作为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是对立统一的,能够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清醒的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最坏结果,并做好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的打算,因此,底线思维是一种从事物本质出发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底线思维是用辩证的方法处理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是两者的统一体。底线思维强调从事物的矛盾出发,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事物,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需要从问题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考虑到事物发展的最坏结果并做好应对的策略。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好的趋势,也要认识到事物可能出现的坏的后果,这是一种辩证的全面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此外,通过问题的具体分析做好解决问题的应急策略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底线思维也蕴含着矛盾分析法和实践方法的精髓,可以说底线思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理论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更好的指导实践。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引领党和国家继续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作出的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产物,更是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行动指南。底线思维作为新时期的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和领悟,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将这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运用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从而加快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四个全面”建设不断前进。
注释:
①习近平.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N].人民日报,2016-0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