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校文学写作教学

2018-11-15 02:25
长江丛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写作技巧鲁迅建构

潘 浩

高校的文学写作教学不仅体现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思想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更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的《文学写作》课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一是现有的高校文学写作教学模式过于老套,从文体概念、文体特征讲起,继而是讲许多并不实用的写作技巧教学;二是过于理论抽象,文学写作课上成了理论传授课,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

基于这种教学现状,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写作教学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张冉冉在《高校文学写作训练方法的探索》一文中提出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相互批改文章等方式[1];岳筱宁在论文《文学与文章——韩国高校写作教学一瞥》中将中国高校的写作教学与韩国高校的文学写作教学进行了比较,强调要注重区分文学性写作教学和实用性写作教学[2];郑榕玉在《阅读与化用并重 理论与技能同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写作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高校写作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素养的培育,要培养学生日常阅读和习作的习惯,理论传授和写作实训要双管齐下[3]。彭翠在论文《回到文学本身——高校〈文学写作〉课程改革刍议》强调文学写作教学要回到文学教学的本身,要注重美学教学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4]。王建英在《基于审美体验的大学文学写作教学探索》一文中指出,大学的文学写作教学一般从文学文体概念、具体写法等直接过渡到写作,过于理论抽象,缺乏审美体验活动[5]。这些研究对促进高校文学写作教学的改革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文学写作教学改革的现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生在建构过程中,会产生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简单地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将从教师那里接受到的知识与自身原有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并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他通过整合所建构起的自己的知识经验,这就使得教师教授文学写作时必须结合学生固有的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写作技巧的教学为核心,采用贴合学生实际,采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写作技巧教学。

一、引导学生寻找独特的写作视角

视角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一篇文章对于读者的吸引程度。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他们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在写作上往往被高中教授的写作思维所束缚,拿到一个题目会开始机械式的套路写作。因此,应将写作技巧教授的第一步放在写作视角的选择上。

以一节写作课的写作题目《故乡》为例,学会看到这个题目后大抵有以下几种写作思路:一种是写自己的家乡,一种是写自己生活过的第二故乡。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写作视角,《故乡》这个题目,可以写台湾人的故乡,许多台湾人的故乡是大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以前可能有很多上了年纪的台湾人一直没有机会回到大陆;现在两岸关系好了,台湾人可以自由回大陆了,但是有些台湾人在这之前可能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他们自从离开故乡就一直没能够再回到故乡。可以通过这个角度来写一写两岸分裂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从两岸关系现在比较和谐的角度出发,融入自己渴望两岸早日统一的希望。再比如,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对于故乡的感受,对比写一写自己和周围的亲人对于同一个故乡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个时候要注意,引申题目的前提是不能扭曲题目。学生的写作思维具备可塑性,只要予以恰当的引导,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在写作视角的选取上有所突破。

二、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写作视角的建立决定了整篇作文的写作方向,而一篇优秀的作文仅仅有别致的写作视角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能通过独特的写作视角抒发出独特的感受。感受需要表达,表达需要技巧,而大部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技巧,使得文章偏于平淡,因此,应将写作技巧教授的第二步放在感受的表达上。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到国事、天下事,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学生在审题,确立写作视角之后,心里会涌出许多的感受,作文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对这些感受予以遴选、梳理,流畅地将它们表达出来。简单实用的技巧就是制造情感的落差。

比如鲁迅在小说《故乡》的开篇就营造了荒凉萧瑟的气氛,不管是景物的表现还是人物的描写,都透露出物是人非的感觉。在营造完气氛之后,两个重要的人物出场了,一个是豆腐西施。鲁迅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用笔非常简练,先前村民眼中的“西施”,现在是一个瘦骨伶仃的“圆规”,这就在读者的心里制造出了落差。对于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处理,如果鲁迅只写少年闰土,或者只写中年闰土,那么小说的艺术价值就大大削减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反差才是小说的魅力所在。要学会给读者制造相互对比的感受,有了感受的落差,文章才能对读者产生冲击。

三、引导学生注重文字技巧的运用

写作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构思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训练的过程,简单实用的教学方式是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优秀作品中文字技巧的运用,引导学生产生初步形成的自己语言特色。

比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鲁迅用一句话就把孔乙己的身份地位介绍清楚了,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很贫穷,但是他偏偏又要穿长衫,以显示自己的地位要高于短衫帮,一个迂腐的穷酸文人形象跃然纸面。再如小说的最后写“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用“大约”,表示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的猜测;另一层意思,孔乙己那样一个穷酸迂腐的文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最终的命运只能是被迫害死,所以鲁迅用“的确”这个词语,点出了他这类穷酸文人的宿命。同时,鲁迅的小说结尾大多蕴藏希望,鲁迅是希望随着社会的变革,不会再出现这类穷酸的文人了。再比如鲁迅的《祝福》,精神失常后的祥林嫂鲁迅写她动作僵硬,面部表情木然,“间或一轮”好像在写一个木偶,但只有这个动作才能表明祥林嫂还一个“活物”。

许多优秀作家的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比如余华对卡夫卡的模仿,莫言对福克纳的模仿等等。模仿是写作走向成熟的一个初始环节,在高校的写作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规律,盲目的否定写作模仿的作用。要帮助学生度过这一环节,高校写作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里课堂内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也是学生在写作中进行模仿的基础。

四、鼓励学生向文学网站投稿

成就感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极为重要的,高校的文学写作教学不能忽视这一规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将对应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变化。当前的网络语境有别于传统语境,在网络语境下,学生的表达方式、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语言素材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应回避网络语境,而应利用网络语境的优势,积极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鼓励学生向文学网站投稿,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练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文学网站里的互动交流也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最初选择投稿网站的时候,教师要密切结合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因为大部分学生写作底子比较薄,如果一开始就朝一个很高的目标努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的文章在文学网站上发表以后,教师的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很多学生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这个时候,学生心里就会产生这方面的经验建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文章给出中肯的建议,防止学生在练习阶段就过早局限于某一类型的写作。同时,有了文学网站这样一个开方面更宽的平台,可以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也打破了传统的学会写完教师评,这种单一的互动方式。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学网站的介入,促进了学生在写作上主体地位的形成,使得学生通过网络互动主动反观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方式。文章发表后的成就感,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经验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写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高校的文学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进行写作技巧的教授,利用在文学网站发表文学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写作技巧鲁迅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多角度优化写作技巧教学的方法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的策略分析
鲁迅,好可爱一爹
小学语文写作技巧教学策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孔乙己
建构游戏玩不够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