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苗
情感是人类通过感官体验来获得和产生的情感因素,人们在参观相应的纪念馆时,也会因为空间场景的渲染而产生相对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会因为空间场景的不同而随时发生变化。而纪念性的事件就是通过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来达到相关的纪念意义。因此在事件型的纪念馆设计中应当注重参观者的情感变化。纪念情感是参观者通过对纪念馆叙事空间序列的观赏而产生的,因此,纪念馆的场景安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参观者的情感体验。纪念馆的场景空间是事件型的叙事载体,通过营造合理的空间设计,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增加游客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例如,马德里爆炸案的纪念馆,通过地下的空间设置,以“留白”般的场景激发出参观者的纪念情感,参观者通过仰望观光斑表达对遇难者的沉痛哀悼。另外,场景空间的布置还应该充分考虑参观者的情感变化和波动。科学研究表明,人类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约为30分钟,对于事件型纪念馆的参观,一般大概需要40到50分钟,因此,如何根据空间设计达到有效利用参观者高度集中的时间,是事件型纪念馆空间场景设置重要关注的问题。总之,事件型纪念馆是以激发情感共鸣达到纪念意义的重要手段,因此,空间场景设计要引导和丰富参观者情感为主。
首先,具备连贯的场景安排,事件陈述的完整程度将直接影响纪念馆的纪念性表达。场景设计作为叙事载体,其连贯性表达直接影响纪念管的纪念功能。因此在场景设计时,应该注意起衔接和过渡的核心问题。比如,以材质和光线作为场景转化的引导,尤其是光线形态、节奏以及亮度,都能够参与到空间的引导和强化空间的表达效果。另外,要注重空间设计的合理性节奏。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设计思路。一方面通过强化空间结束来快速激发参观者的纪念情绪,另一方面,缓慢成长的空间设计应该注重加入必要的休息空间来调节参观者的活跃度和积极性。
首先是典型的事件情节化为场景空间。一个完整历史事件的表达必然由多个情节组成,但具体的场景会给参观者带来更真实和充分的体验。因此,应该抓住典型的事件情节进行展现和表达,使其成为特定和独立的空间场景。因此,事件型纪念馆的设计中应该注重让参观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体验来充分了解事件的多个表达。其次是将叙事语言转化为建筑性语言。事件型纪念馆是以一种建筑性语言作为情感传达的特殊性表现,因此,在事件型纪念馆的设计中,事件的典型场景都会落脚于建筑语言的形式,比如,空间尺度、形态、光线、材质等都会成为事件型语言表达的辅助,不同的空间体验会使参观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纪念情感。因此,事件情节必须有效的转化为建筑语言,才能使参观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首先,设计非常规的空间形态。形态和尺度是一个建筑空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事件型纪念馆给人传达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因此,不能遵循常规稳定的空间设计,而要注重对事件发生场景的还原。因此,空间设计中可以尝试转折、倾斜等空间形态。而圆形的空间形态具备较强的向心力,可以考虑用在祈祷空间的设计中。比如,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姓名堂中设计的锥形空间,很好的表达了后者对于遇难者的痛哀悼之情。其次,应用符合场景的材料。材料本身并无情感表达能力,将其置于一定的场景空间中就会产生和激发出具体的情感表达效果。因此,在事件型纪念馆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参观者的心理认知。材料的质感将会直接影响到参观者的触觉、视觉和感官。从而引起参观者对历史事件的联想,进而达到激发情感的目的。比如,墨西哥暴力遇难者纪念园以腐蚀的金属作为纪念碑,仿佛让参观者看到了暴力造成的血腥场面,让人产生心痛不已的感觉。最后,主要对光线的合理有效作用。光线带来的作用主要是给参观者以视觉感知。而在纪念馆的设计中,通常会用到局部打亮、多组阵列,线性勾勒等光线使用方式,局部打亮用来凸显某个具体物体的重要性,从视觉上的焦点,容易引起参观者的重视,从而达到激发情感的效果,多组阵列式的光影关系能够合理消解参观者内心的压抑和单调情绪,光线的设置能够增加空间的整体性,参观者在静谧神圣的空间中能够平静心绪,为观览过程做好情绪准备。线性勾勒是用来强调空间方向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拉长空间尺度来增强对空间的引导性。通过明暗空间的对比来有效激发参观者内心情绪的变动和起伏。
事件型纪念馆有些强烈的叙事和抒情两方面的诉求,因此,在对事件型纪念馆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空间场景设计所传达出来的情感表达,也就是说,空间设计要围绕事件所要表达的纪念情感展开,以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实现纪念意义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