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松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自古就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意识;更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强调一种为对民族、社会高度负责并以民族、社会利益为重,无私奉献、天下为公的爱国情怀。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重要的特点和优点,它以一种特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崇高的使命感和深切的责任感以及强大的凝聚力和深厚的内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宽厚仁爱、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国优秀道德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华夏儿女铸就了宽厚仁爱、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优良品格。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倡导尊重人的尊严及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推崇“仁爱”的思想,强调推己及人,关心他人。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兼相爱,交相利”,这些“仁和”的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另外,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诚信讲礼、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等。
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是华夏文明的经过历史长河的涤荡沉淀的精华,滋润了中国这片文明古国上时代生活的华夏儿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依然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当前,迫切需要充分发掘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时代价值,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使之发展为现代社会的新道德,以引领社会的发展,焕发蓬勃生机。
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根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不竭源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协调发展稳不推进的动力所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体系的发展是持续稳定、日臻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根基。另外还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资源平台、彰显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独特魅力、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蓬勃生机
家风是一个家族历经岁月的沉淀,家风、家训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而且事关公民的整体道德素养和社会风气的好坏。
谦敬礼让是一种处世态度,注重感恩既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规范,道德践履则是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中华民族是一个谦敬礼让的民族注重感恩教育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养性、道德践履,通过实践提升道德修养培养以情动情、以德报德的高尚情怀,唤醒人的感恩意识、启发人的道德良知。
勤俭节约自强不息既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它不盲目追求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立足当下勤俭自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注重点滴的积累。只有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继续艰苦奋斗,保持勤俭节约的,秉承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实干精神,奉行积土成山、积善成德的行为原则,坚持自强不息,才能不辱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能够培养诚信友善的家风,唤醒人性的良善,扭转日益沦丧的社会风气,将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传统伦理演化为四海之内皆兄弟道德主张,把兄弟之情施于众人,尊敬、关心、爱护同类,诚信为本、与人为善进而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整个社会也将由于睦邻友好而更加美好、进步。
志存高远倡导孝亲忠国是中国优秀道德的主要内容。孝亲忠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国是扩大了的家,于家孝则能于国忠中国自古有很多关于“忠孝”的美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亲不仅要求我们感念父母辛辛苦苦的养育之恩,而且上升为对精忠报国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更在于将孝亲忠国这种情感内化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总而言之,大到国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个体要生存、要发展,生生不息,就必须依靠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来支撑。行进的中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传承勤俭自强、谦敬礼让、诚信友善、孝亲忠国的家风,兼容并蓄勇于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中,构筑符合时代精神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单玉华,陶然欣.传统道德在家风建设中的双重作用[J].理论与当代,2015(1).
[2]王斯敏.“家风”吹送正能量[N].光明日报,2014-02-17.
[3]胡强,杨娜.弘扬良好家风传承中华文明[J].北京教育 :德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