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寒山的审美创造与当代汉语诗歌

2018-11-15 11:23邹建军
中国诗歌 2018年4期
关键词:寒山诗人

邹建军

寒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虽然在中国, 他的地位完全不能与李白、 杜甫、 白居易相比, 可是在日本和美国, 却是其他唐代诗人无与伦比的。 根据寒山诗中自述, 其诗歌作品一共有六百多首, 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 现存只有313 首(史原朋编著《寒山拾得诗赏析》, 收录寒山诗313 首, 拾得诗54 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在《五言五百篇》 中, 他说: “五言五百篇, 七字七十九。 三字二十一, 都来六百首。 一例书岩石, 自夸云好手。 若能会我诗, 真是如来母。” 也许这不是他最后的创作数量, 因为我们无法确定此诗的写作时间。 据说他的老年期特别长, 在诗中说自己已经活了一百多岁, 然而也不知道具体的年纪。 在此, 我们并不想讨论其诗究竟有多少, 不想讨论他究竟活了多大的年纪, 也不想讨论他的诗在日本流传时所创造的神话,更不想讨论他的诗在美国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而只就其诗歌的审美创造及其种种体现, 来探讨其诗在思想与艺术上所形成的重要特点, 之所以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以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的启示。 对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的解读, 首先要关注作品的审美特点及其成因, 关注作品的审美过程及其结果, 这样才会对当今的文学创作发生意义。 如果只是满足于讲一些外在的东西, 一些以你争我斗为主要内容的所谓文学史, 几乎没有什么学术意义。 而我们现在许多所谓的学术论文, 几乎都是如此, 我一直有保留意见, 并对此感到忧虑。

寒山诗歌的审美创造及其审美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审美的方式观照自然并表现自然。 自然无所不在, 可是在有的人眼里却没有自然, 他们的眼中只有自我, 只有社会,只有时代。 在寒山的诗歌作品中, 存在着大量的自然诗篇, 有着对自然风景的精细描写。 “四时无止息, 年去又年来。 万物有代谢, 九天无朽摧。 东明又西暗, 花落复花开。 唯有黄泉客, 冥冥去不回。” ( 《四时无止息》, 见史原朋编著《寒山拾得诗赏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以下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四时” 是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 一种物候去了一种物候又来了,春天还是那个春天, 可是每一年的春天却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万物有代谢”, 生命有轮回。 “九天” 就是指天地, 时间过去了多少年, 天地万物仍然生机勃勃, 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 只是在南北东西, 各地的景色有所不同, 让世界充满变化。 一批又一批故去的人, 在昏暗的路上一去不回, 没有任何的消息。 也许这是寒山早年诗作。 那个时候, 他具有积极进取思想, 少有道家与佛家情怀, 还没有佛教所主张的生死轮回观念。 如果是在中年出家以后, 再来看人间的生与死, 就不会出现“冥冥去不回” 这样让人绝望的诗句。 此诗表现的重点不是人, 而是自然的荣枯与天地的永恒, 反衬的是生命的易逝, 表达的是人生的伤感。 “岁去换愁年, 春来物色鲜。 山花笑绿水, 岩树舞青烟。 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 朋游情未已, 彻晓不能眠。” (《岁去换愁年》 ) 诗人在此表达的全是对于自然的喜爱, 以至于从黑夜到白天都不想休息, 要与友朋一同观赏大自然的美景, 并且一直观赏下去。 春天的景色, 在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新鲜与丰富, 通过“山花”、“绿水”、 “岩树”、 “青烟”、 “蜂蝶”、 “禽鱼” 几个意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形成了一幅完整的春天寒山图。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争春。” (《杳杳寒山道》 ) 这更是一首奇诗, 以自然的语言表现诗人所隐居地方寒山的山水环境, 在艺术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对偶相当工整, 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 特别是复词的运用, 似乎让我们看见了寒山的山重水复, 与曲折幽深。 从春天到夏天, 从夏天到秋天, 从秋天到冬天, 复从冬天到春天, 虽然景色有所变化, 然而诗人对于寒山的感知与感觉, 却少有变化。 寒山所隐居的天台山附近的那座小山, 的确是别有一番天地。 “寒山多幽奇, 登者皆怕慑。 月照水澄澄, 风吹草猎猎。 凋梅雪作花, 杌木云充叶。 触雨转鲜灵, 非晴不可涉。” ( 《寒山多幽奇》 ) 此诗更是独到表现了寒山的风光之奇特。 “怕慑” 是说山道之险要, 给人一种惊悚之感, 一般的人是不想上去的, 如果不是晴天, 也难于上山。 那里的树木虽然没有叶子, 云彩成为了叶子飘来飘去, 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 通过对以上四首诗的分析, 可以认为寒山诗歌最大的贡献, 就是集中地描写与呈现了他隐居之地寒山, 也就是浙江天台山的自然风景,成为了一位杰出的、 了不起的自然歌手。 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位禅者, 似乎他所有的诗都是其佛教思想的表现, 其实并非如此。 在对于自然的表现上, 他与美国作家梭罗是有一比的, 只不过后者表现的是瓦尔登湖, 他所表现的是寒山而已; 后者采用的是散文文体, 而他所采用的是诗歌而已。 寒山的独到之处, 不是注重表现自然的外在之相, 而是表现自然的内在之质, 并且总是以自我的经验与体验进行表现。 他的感觉、 他的感知、 他的感受、 他的体会、 他的认知等, 全部融入于诸多的自然诗篇之中。 地理感知, 对于寒山而言就是一种实践, 对于寒山的诗来说就是一种存在。 他的绝大部分诗作, 就是对“地理感知” 的一种注解, 一种阐释。

二是以与自然相融的方式观照自我, 在诗中大量表现与保存了诗人的自我。 自我随时都在, 可是在有的人眼里, 却没有自我, 只有他者, 只有社会, 只有时代。 有的诗人眼里虽然有自我, 而在笔下却没有自我, 只有外在于自我的社会与政治。 寒山不仅是一位自然诗人, 同时也是一位自我诗人, 准确地说, 是一位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人。 “重岩我卜居, 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 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 虚名定无益。” ( 《重岩我卜居》 ) “重岩” 是在寒山中诗人所隐居的一个地方。 “鸟道绝人迹”, 说明这个地方地理位置高,只有鸟儿的身影, 而没有人的痕迹, 也就是说, 除了诗人自己以外, 再也没有人到这个地方。 后来的四行, 前两行是隐居地的空间, 后两行是隐居地的时间, 对于空间是实写, 对于时间也是实写。 最后两句是劝告天下的有钱人, 追求虚名的无意义与求道成仙的重要性。 诗中的所有景象, 都是“我” 的感观与感觉, 并且都是通过“我” 而得以表现的, 在诗的最后也是通过“我”而表达思想, 出家求道成仙是正确的人生选择, 而追求虚有的功名与利益是没有意义的。 此诗中如果没有“我” 则没有自然的呈现, 也没有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深远意义。 “一为书剑客, 二遇圣明君。 东守文不赏, 西征武不勋。 学文兼学武, 学武兼学文。今日暨老矣, 余生不足云。” (《一为书剑客》 ) 这首诗表现了寒山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说自己青年时代曾经是一位儒生, 总是将书与剑带在身边到处游历, 并且也遇到了圣明之君, 做了官而实现了自己的事业。 然而人生的命运也是左右不济, 文没有得到奖赏, 武也没有得到功勋, 可是自己的确是文武兼备, 一直没有得到朝廷重用, 现在已经年老了, 当然做不成什么事情了。 这首诗可能是寒山晚年的作品, 所以对于前半生有所回忆, 也有一些遗憾在其中。 此诗最大的价值, 就是将自己少年时代、 青年时代以至于中年时代的生活经历, 前半生的成与败, 以及老年的境况,都一一地保存其中。 “有一餐霞子, 其居讳俗游。 论时实萧爽,在夏亦如秋。 幽涧常沥沥, 高松风飕飕。 其是半日坐, 忘却百年愁。” (《有一餐霞子》 ) 这是诗人对于自我隐居生活的写照。 那个地方是一般俗人不可去的, 因为诗人总是以餐云饮霞为生活方式, 相当简朴与直观。 这里天气的凉快与宜人是远超其他地方的, 夏天也像秋天一样。 雨水常年不断, 风流天地之外, 如果坐上半天, 所有人生的忧愁与生死的忧虑全都消失。 有人曾经说寒山是一个世俗和尚, 说他出家以后也照样吃肉, 看来并非如此。从此诗可以看出来, 寒山是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高人, 他已经远离世俗的生活, 看轻了生与死的界限。 “一向寒山坐, 淹留三十年。 昨来访亲友, 大半入黄泉。 渐减如残烛, 长流似逝川。 今朝对孤影, 不觉泪双悬。” (《一向寒山坐》 ) 这首诗, 记载了他在隐居寒山三十年之后, 回到故乡探亲访友的情形。 他发现过去的亲友大半都已经死去, 想到自己的生命也已经像烛火一样, 时间如江河一样流逝, 他只有对着自己的影子, 孤独地流泪。 据美国学者研究, 诗人早年曾经生活在祖辈留下来的土地之上, 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并没有考中, 受到很大的打击。 由于与兄弟们之间关系不好, 所以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儿, 离家出走, 来到寒山隐居。所以, 有人说寒山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出家为僧。 诗中用的“淹留” 一词, 也许正是表现了人生的独特道路。 如果说前诗着重于自我与空间的关系, 那么此诗则着重于自我与时间的关系,“逝川” 一词及其典故的运用, 具有深厚的内涵。 “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 年可三十余, 曾经四五选。 囊里无青蚨, 箧中有黄卷。 行到食店前, 不敢暂回面。” (《个是何措大》 ) 此诗讲诗人自己的历史。 这个年轻的穷书生多次参加考试, 时时来科举放榜的南院观看结果, 三十多岁了, 考了四次五次都没有考中, 小箱中装满了书, 可是身上已经没有分文, 即使到了食品店, 也不敢回头看, 因为已经买不起任何东西。 诗人青年时代的穷困与可怜, 在此可见一斑。 也许这正是他出家隐居的重要原因, 也是他的思想由儒家转向道家与佛家的原因之一。 “寻思少年日, 游猎向平陵。 国使职非愿, 神仙未足称。 联翩骑白马, 喝兔放苍鹰。不觉大流落, 皤皤谁见矜。” (《寻思少年日》 ) 这是诗人老年时代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 有的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不过,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对于诗人来说是存在的。 那个时候, 就是国使这样的职位也不想当, 有做神仙的机会也认为不重要, 因为伟大的事业正在等待自己。 然而现在却流落乡间、 头发变白, 谁会可怜我呢? 在前后的对比中, 表现了人世的沧桑与生命的伤感。因为历史上没有关于寒山的记载, 也没有他者日记与回忆录, 所以这些作品里的只言片语, 关乎他自己的人生轨迹, 关乎他的个人生活, 就显得特别的宝贵与重要。 当然, 更多的诗作是以象征的方式进行表达, 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地从中感觉到一些东西。“昨见河边树, 摧残不可论。 二三余干在, 千万刀斧痕。 霜凋萎顿叶, 波冲枯朽根。 生处当如此, 何用怨乾坤。” ( 《昨见河边树》 ) “河边树” 其实就是诗人自己,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中年情怀, 这首诗也许写于人生的中期, 在科考失意之时。 诗人说自己生长的地方与环境就是如此, 抱怨天造地设也没有任何用处, 也许正是认命了, 他才出走并自动地出家, 成为游方道士与和尚。从以上七首作品可以看出, 寒山是一个出身穷苦、 经历坎坷、 情感丰富、 感受深切的诗人, 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是皇室之后。 诗中对于过去生活的写照, 也许存在一些想象与夸张的因素, 并不完全可信, 然而从总体上来说, 他的诗是自我之诗、 自由之诗,是诗人个人生活的写照, 有的时候虽然也写到了他人, 特别是一些女性与同伴, 然而也总是以自我的眼光进行观照。 特别宝贵的是, 他总是将自我与自然结合起来, 以自然表现自我, 以自我表现自然, 自我与自然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一个方面他总是生活在自然之中, 一个方面他在自然中总也看见了自我的影子。 与自然对话与交流, 与自然共生共存, 成为了他表现自我的主要途径与重要方式。

三是以自我的方式并总是通过自我, 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诗人可以达到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 在中国, 许多人没有思想, 更没有哲学, 寒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在许多诗歌作品的最后, 他总是要进行一种直接的表达。 这位唐代的诗人, 会有什么样的重要思想呢? “庄子说送终, 天地为棺椁。 吾归此有时, 唯须一番箔。 死将喂青蝇, 吊不劳白鹤。 饿着首阳山, 生廉死亦乐。”( 《庄子说送终》 ) 此诗首先引用的是关于庄子的典故, 庄子认为人死之后要以天地为棺材, 不仅自然而且大气。 最后引用了伯夷与叔齐饿死首阳山的典故, 表示了对于人间的生与死的看法。诗人认为在进入天地棺材的时候, 要有一个竹帘子来遮蔽, 将身体贡献于虫子, 也不需要任何人来吊唁。 这样的诗句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诗人的生死观, 没有任何道家与佛家观念, 却是一种正统的儒家思想。 道家要求成仙, 而佛家讲究生死轮回、 善恶有报。这首诗可能是诗人早期的作品, 在身强体壮的时候, 诗人居然如此地考虑生与死, 似乎有一点不可思议。 “驱马度荒城, 荒城动客情。 高低旧雉堞, 大小古坟茔。 自振孤蓬影, 长凝拱木声。 所嗟皆俗骨, 仙史更无名。” (《驱马度荒城》 )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的诗篇, 与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 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民的死去与现实的破败, 惨烈到了令人寒冷的地步, 最为可怜的是那些死去的人, 既非道士也非和尚, 在以后的仙史上没有任何名份, 也不会有任何的记载。 由此可见, 寒山还是从一个道家或佛家的观点来看众人之死的。 也许这是人到中年以后的作品, 开始在寒山隐居以后, 人生观念与历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历史是如何构成的? 历史是如何发展的?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历史的看法, 以及对于社会生活与民众命运的认识。 “城中蛾眉女, 珠佩何珊珊。 鹦鹉花前弄, 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日响, 短舞万人看。 未必长如此, 芙蓉不耐寒。” (《城中蛾眉女》 ) 这是一首特别的诗作, 表现对城中女性的看法。 他认为那些锦衣玉食的女子, 也抵不过时间的侵蚀, 现在的荣华富贵是不会长久的, 自然界的芙蓉花也经过不了寒天。 也许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 如果是晚期的作品的话, 则表明诗人虽然当了和尚, 但还没有修为到家, 因为他还关心世俗生活中女性命运。 “生前大愚痴, 不为今日悟。 今日如许贫, 总是前生作。 今日又不修, 来生还如故。 两岸各无船, 渺渺难济渡。” (《生前大愚痴》 ) 此诗当是出家之后的作品, 因为他相信佛教的生老病死之前世因果, 人生的此生与来生就像是河的两岸, 如果不做好事的话, 则“渺渺难济渡”。生死轮回、 前世今生, 在他看来是一个整体, 他要求人们出家修行, “今日又不修, 来生还如故。” 虽然语言通俗, 出语浅白,却体现了他对于禅宗思想的认识。 “不须攻人恶, 何用伐己善。行之则可行, 卷之则可卷。 禄厚忧责大, 言深虑交浅。 闻兹若念兹, 小子当自见。” (《不须攻人恶》 ) 诗人表现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 不攻击他人, 也不夸奖自己, 当行动的时候行动, 当收敛的时候收敛, 待遇好了责任也大, 言语深了担心也多。 他还劝告年轻人, 听见这样的话要记住, 你就会行动自如。 如果说《论语》 所表述的是中国古代为人处世的种种原则, 那么寒山也有一些这样的作品, 当然不是其诗的主体部分。 如果说诗人的思想博大精深, 有的人也许认为言过其实; 如果我们说其诗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思想与哲学的最高水平, 表现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复杂思想, 则是没有问题的。 他的诗中既有儒家的思想, 也有道家的思想, 也有佛家的思想, 并且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最为重要的是, 他几乎没有说教的诗作, 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自我而表现的, 都是一种很自我的形态。 同时, 他还有关于自然的思想、 生死的思想、 女性的思想、 社会的思想等, 并且与儒道佛融合在一起的, 但首先是一个自我的存在, 这样的诗作就相当难得。 如果说寒山是唐代杰出的哲学家, 或者说唐代的诗人哲学家, 我们是有根据的,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认不认可, 那是他们的事情。 就其大部分诗歌作品的思想与哲学而言, 他诗人哲学家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 哲学家并不一定要有哲学著作, 他的诗作就是他的哲学, 他的哲学就是他的诗歌, 诗人就是要以诗的方式来说话。

四是以自然与自我的方式, 表现了独立的、 高深的禅境。 所谓禅境, 一个是对于自然的发现, 一个是对于自我的表达, 而在这两个方面, 寒山的诗歌都做得相当到位。 在中国, 有信佛的人, 有信道的人, 然而许多人都看重外在的利益, 并不看重内心的修为, 而所谓的禅境是与他们无关的。 寒山在早年是一个儒者, 在中后期是一个禅者, 同时兼有道家的情怀, 所以在其作品中拥有禅境与禅意, 并不奇怪, 并且还成为我们解读其作品的重要角度。 “吾家好隐沦, 居处绝嚣尘。 践草成三径, 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 问法语无人。 今日婆婆树, 几年为一春?”( 《吾家好隐沦》 ) 前面是对自己隐居处的描写, 第三联开始有一些禅意了, 诗人与鸟儿对话有了和声, 而在问佛法的时候没有人参与, 是因为那里只有他一个人。 最后一联则表现了深厚的禅境, 今天的婆婆树, 并不按人间的春夏秋冬季节开花, 所以诗人问“几年为一春” 呢? 其实不是问婆婆树, 而是在问佛法。 婆婆树就是菩提树, 传说中的释迦牟尼在这种树下悟道成佛。 庄子在《逍遥游》 里说有一种大椿树, 八千年才开花一次, 也就是才有了一个春天。 “手笔大纵横, 身材极魁伟。 生为有限身, 死作无名鬼。 自古如此多, 君今争奈何? 可来白云里, 教尔紫芝歌。” (《手笔大纵横》 ) 这首诗在整体上并不押韵, 前后分成了两节, 然而是一首相当大气开阔的诗作。 任何身材魁伟、 文辞华美之士, 也不免一死, 所以一生中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 诗人说不如来到寒山, 我可以教你唱“紫芝歌”, 在歌唱中以便悟道。人生有限, 只有隐居求仙, 才有可能得道成佛。 禅境主要体现在最后一联。 “智者君抛我, 愚者我抛君。 非愚亦非智, 从此断相闻。 入夜歌明月, 侵晨舞白云。 焉能住口手, 端坐鬓纷纷?”( 《智者君抛我》 ) 此诗前面两联有一种回环之美, 同时也体现了佛教的相对观念与循环思想。 第三联体现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在此自然可以悟道成佛, 不过也是一种表象。 最后一联则是禅境的集中表达, 在一种坐姿之中, 头发变白, 当然就会有所悟而有所表达了。 也许他的诗多半就是这样产生的。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 (《吾心似秋月》 ) 内心的明静就如眼前的碧潭, 天地之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相比, 所以我什么也说不出, 正是一种禅境之体现。 寒山诗中有不少这样的五绝, 其境之高远、 之纯净, 在唐代诗人中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 “云山叠叠连天碧, 路僻林深无客游。 遥望孤蟾明皎皎, 近闻群鸟语啾啾。 老夫独坐栖青嶂, 少室闲居任白头。 可叹往年与今日, 无心还似水东流。” (《云山叠叠连天碧》 ) 这样的七律虽然不多, 然而其境界也相当高。 第一联是客观的描写, 那么后面三联都是内涵深厚的悟境, 自古以来多少人追求这样的至美境地。 没有与外在俗世世界的断绝, 没有自我内心世界的稳定与净化, 要达此境是相当难的。 诗人就是表现自己的历史意识的一些诗作, 往往也具有禅味与禅机。 “常闻汉武帝, 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 延年竟不长。 金台暨摧折, 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 今日草茫茫。” (《常闻汉武帝》 ) 诗人在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一生中, 看出了生不常在而死定来到的道理。 诗人所表达的正是对于人生有限的理解, 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于生死之外, 皇帝如此, 圣贤高士也是如此。 所以他说: “自古诸哲人, 不见有长存。 生而还复死, 尽变作灰尘。 积骨如毗富, 别泪成海津。 唯有空名在, 岂免生死轮。” ( 《自古诸哲人》 ) 前面所列的所有作品, 也许都比不上这首五律: “我今稽首礼, 无上法中王。 慈悲大喜舍, 名称满十方。 众生作依怙, 智慧身金刚。 顶礼无所着,我师大法王。” (《我今稽首礼》 ) 这也许是寒山所有作品中最庄严热烈的礼佛之诗, 每一行、 每一联用了至高的词语, 慈、 悲、喜、 舍四种精神都已经齐备, 东、 西、 南、 北, 东南、 西南、 东北、 西北, 上、 下等十方都充满光辉。 “无上法中王”、 “我师大法王” 则是最具有禅境的诗句, 虽然明白而直接。 诗人所表达的佛法与至道是他所理解的, 并不只是从佛经里面来的一些通例, 也不是一些古诗句的拼凑, 更不是佛经句子的拼接。 寒山的许多诗都表现了佛理与禅法, 然而所表达的不是无意味的思想,而是有意味的思想, 即是通过他自我或自然而表现的。 自然是他所理解的自然, 自我也是通过自然而表达的, 直接表现自我思想的诗作不是太多, 只是有一些故事与事件, 保存于他的作品。 诗人并没有标准的自传性作品, 不会自述自己人生与历史, 更不会涉及社会与历史, 时代的变化与政治性主题与他的诗没有什么关系。 通过寒山来表现自己, 通过自己来表现寒山, 通过寒山来表现佛教大法, 而佛教大法在他的诗中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是意象形态而不是思想形态。

五是以通俗的语言和佛教的词汇, 充分地表现了自然与自我。 在他的诗中, 自然的一切与自我的一切, 机趣、 性趣、 情趣、 意趣无所不在, 让读者一读即悟禅机。 然而, 寒山的诗也并不完全是白话诗, 有的时候用典也是比较多的: “弟兄同五郡,父子本三州。 欲验飞凫集, 须征白兔游。 灵瓜梦里受, 神橘座中收。 乡国何迢递, 同鱼寄水流。” (《弟兄同五郡》 ) 这首五律里几乎每一联都运用了典故。 首联用了梁五帝五个儿子在五个郡中做王, 而这五个郡却属于三个州的典故; 次联用了《太平御览》中的孝顺儿顿琦与白鹅共住的典故; 第三联、 第四联运用了方储为孝敬母亲而在坟边种树、 焦华为父亲生病而感动神仙梦里送瓜、 《艺文类聚》 中王虚之生病后神仙在其院里让橘子结果的典故。 从总体上说, 寒山的诗还是以白话为主的, 通俗易懂, 总是以常人不入诗的题材与形象而入诗。 “东家一老婆, 富来三五年。 昔日贫于我, 今笑我无钱。 渠笑我在后, 我笑渠在前。 相笑倘不止, 东边复西边。” ( 《东家一老婆》 ) 这里“渠”, 就是“她” 的意思, 说我们的相互嘲笑还没有停止, 就又有人嘲笑她的贫穷了。 似乎只是讲了一个与邻家老太婆之间的有钱与无钱故事, 背后道理却是深刻的。 “我见百十狗, 个个毛狰狞。 卧者渠自卧, 行者渠自行。 投之一块骨, 相与啀嘴争。 良由为骨少, 狗多分不平。” (《我见百十狗》 ) 这里表现狗的本性, 为了一小块骨头就要发生争执, 并且要大打出手。 诗人以狗喻人, 嘲笑的是某一种人, 其中的尖锐与机趣让人动容。 “老翁娶少妇, 发白妇不耐。 老婆嫁少夫, 面黄夫不爱。 老翁娶老婆, 一一无弃背。 少妇嫁少夫, 两两相怜态。” (《老翁娶少妇》 ) 这里表现了一种现象, 是对于人间丑态的一种揭示, 当然是一种善意的表达。 人性之复杂, 与自然无异, 所以在两性关系上, 各种各样的样态齐备。 寒山总是喜欢表现这样的题材, 并且是以嘲笑的口气而行之, 他也总是在诗中关注人间的生活, 关注人性的变迁与美丑。唐代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有李白、 杜甫这样的诗人, 也有白乐天、 寒山这样的诗人, 没有哪个学者规定诗歌必须运用什么样的语言, 诗人要创造什么样的风格。 寒山为什么有意地运用白话, 并且故意以通俗的题材入诗, 我们不得而知。 这也许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 也许与他的世界观有关, 也许与他的受众有关。无论如何, 以通俗的白话表现自我的一切与自然的一切, 正是那个时代所缺失的。 白居易也只是表现了一些通俗的题材, 在语言上多半还是采用比较讲究的文言。 以白话为美、 以俗世为美, 并且与对自然的观察结合起来, 与对自我的表现结合起来, 是一种相当具有开创性的审美选择。

六是具有一种物我一体、 天地一体的开阔气度, 为那个时代的诗人作品所少有, 也为后来的诗人所景仰和向往。 “登陟寒山道, 寒山路不穷。 溪长石磊磊, 涧阔草蒙蒙。 苔滑非关雨, 松鸣不假风。 谁能超世累, 共坐白云中?” (《登陟寒山道》 ) 除了第一联之外, 其余三联都是名句。 为什么? 就是因为其中有深厚的哲理、 有至大的道理。 寒山这个地方属于天台山, 只是一个小山而已, 为何具有如此的魅力? 关键就在于诗人自己的人格与境界。 与自然相通、 与天地相通, 寒山通过自己把所有的佛理化为了美好的诗句。 “白云高嵯峨, 绿水荡潭波。 此处闻渔父, 时时鼓棹歌。 声声不可听, 令我愁思多。 谁谓雀无角, 其如穿屋何?” (《白云高嵯峨》 ) 打鱼人的歌声, 也许只是诗人的一种想象, 也许是对于自己阅读屈原诗作《渔父》 的一种回忆。 诗人与那高山流水之间的关系, 就是一种物我一体、 内外一体的关系, 在这里似乎分不清你与我、 自我与自然了。 诗人并没有忘记中国的历史, 他一想起屈原的作品, 就“令我愁思多”。 古今一体、 内外一体, 仍然是这首诗的境界。 “浩浩黄河水, 东流长不息。 悠悠不见清, 人人寿有极。 苟欲乘白云, 曷由生羽翼? 唯当鬒发时, 行住须努力。” (《浩浩黄河水》 ) 想乘白云而不可, 因为不知何时可以生出翅膀; 只有当头发还是黑色的时候, 在家还是不在家都要努力。 虽然表达的是与黄河之无限相比生出的人生感慨, 但如果没有对于黄河的观察与体验, 也就没有这样的诗句。 “余家有一窟, 窟中无一物。 净洁空堂堂, 光华明日日。 蔬食养微躯, 布裘遮幻质。 任尔千圣现, 我有天真佛。” ( 《余家有一窟》 ) 诗人认为与黄河这样的天地奇观相比是如此, 与一个小小的洞窟相比仍然是如此。 “任尔千圣现, 我有天真佛”, 世界上虽然有多种多样的除心佛以外的佛, 然而我的佛是不变的,也是内外一体、 天地一体的象征。 “闲自访高僧, 烟山万万层。师亲指归路, 月挂一轮灯。” ( 《闲自访高僧》 ) “闲游华顶上,日朗昼光辉。 四顾晴空里, 白云同鹤飞。” ( 《闲游华顶上》 )“一自遁寒山, 养命餐山果。 平生何所忧, 此世随缘过。 日月如逝川, 光阴石中火。 任你天地移, 我畅岩中坐。” ( 《一自遁寒山》 ) 以上三首绝句, 说明的是同样的道理。 寒山的诗虽然简要, 却一再地与天地等齐、 与万物同光, 在唐代诗人中, 李杜的诗也并不都有这样的境界。 李白的诗有自然之境, 杜甫的诗有众生之境, 然而达到了与天地等齐之境的诗, 仍然是不多的。 也许只有后来的苏东坡作品, 在天地一体、 内外一体方面达到并超越了寒山的水平, 这也是后来的王安石、 陆游等人去拟寒山体的重要原因。 寒山的许多诗作达到了如此高远大气的审美境地, 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创造。

七是有许多诗以象征、 隐喻的方式进行表达, 让全诗呈现出的是一个意象, 而这个整体性的意象, 经得起读者的回味与反复阅读。 有的人认为寒山的诗主要是一些格言警句, 或者是佛教禅宗的一些说理, 其实不是这样的。 他的诗有一部分是佛教之语,有一部分是道家之语, 直接讲为人处世的道理的诗是少的, 占主体部分的还是自然之诗与自我之诗, 这是他的诗之所以在日本与美国立足的根本。 而在艺术技法上, 他的诗着重于追求语言、 意象与境界三个要素, 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些让人惊奇的意象, 有不少的诗还创造了一种整体性的意象, 并构成为一种象征。 “天生百尺树, 剪作长条木。 可惜栋梁材, 抛之在幽谷。 年多心尚劲,日久皮渐秃。 识者取将来, 犹堪柱马屋。” (《天生百尺树》 ) 这里天生的“百尺树”, 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诗人以这个意象概括了他自己的一生, 或者前半生, 因为这首诗写于何时, 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 “白鹤衔苦桃, 千里作一息。 欲往蓬莱山, 将此充粮食。 未达毛摧落, 离群心惨恻。 却归旧来巢, 妻子不相识。” (《白鹤衔苦桃》 ) 苦难的白鹤, 同样是诗人自我人生的象征, 要去蓬莱山成仙得道, 口中的“苦桃” 代表着的是一种精神。 然而他没有成功, 于是回到自己的家里, 可是妻子也认不出他来了。 据考证, 寒山本来有妻子儿女, 因为与兄弟之间的感情不和, 而离家出走, 一走就是三十年。 可以相信这里的 “白鹤”, 极有可能就是寒山本人苦难生活的象征。 “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 访觅汉时人, 能无一个人。 朝朝花迁落, 岁岁人移改。 今日扬尘处, 昔时为大海。” (《桃花欲经夏》 ) 此诗虽然在后面有所扩展, 然而前面的“桃花” 意象, 也是一种象征, 只不过不是寒山本人的象征, 而是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东西, 一种自然的生命。 在唐代诗人中, 也许只有寒山的诗中存在大量的整体象征, 李白的诗主要抒发自我的感受, 杜甫的诗主要表现现实的苦难, 这样的写物而即物的象征诗, 也许只有在李贺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 就此而言, 寒山诗歌的现代性及其审美创造, 实在是非同一般。 他的诗和20 世纪的现代主义诗歌与象征主义诗歌没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他与后来的诗人作品在精神与形式上是相通的, 不然其诗不会在美国垮掉一派作家与诗人那里产生重大的影响, 也不会在日本民族产生如此长远而巨大的影响力。

寒山对自己的诗有着诸多评价, 现在看来有一些可笑: “凡读我诗者, 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 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 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 急急如律令。” ( 《凡读我诗者》 ) 这是他对于自己诗作之主题的说明, 认为一般的人读不了他的诗, 只有思想修为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的人才可以读懂,可以受到感染而走向正途。 “下愚读我诗, 不解却嗤诮。 中庸读我诗, 思量云甚要。 上贤读我诗, 把着满面笑。 杨修见幼妇, 一览便知妙。” (《下愚读我诗》 ) 这可以看出当年的读者对于其诗的四种反应, 名贤杨修对于美女的看法最符合他的诗作。 他对自己诗作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但同时也认识到许多人读不懂他的诗。 “多少天台人, 不识寒山子。 莫知真意度, 唤作闲言语。”( 《多少天台人》 ) 当时由于交通与通信不便, 其诗只是手抄本的时候, 只有天台山附近的人才可以读到。 天台山许多人认为他的诗闲言碎语, 没有文学上的价值, 而他认为并不是这样。 “一住寒山万事休, 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书石壁题诗句, 任运还同不系舟。” ( 《一住寒山万事休》 ) 他把自己的诗作刻在石壁之上,后来的命运如何, 他说就不知道了, 就像河里没有系牢的小船一样。 “时人见寒山, 各谓是风颠。 貌不起人目, 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 他语我不言。 为报往来者, 可来向寒山。” ( 《时人见寒山》 ) 当时人对于他的评价不是太高, 其中也涉及对于其诗作的评价, 因此不合而相互之间不能理会。 然而寒山告诉那些年轻人, 只要他们来到寒山隐居, 就可以明白一切的来历。 “有个王秀才, 笑我诗多失。 云不识蜂腰, 仍不会鹤起。 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 我笑你作诗, 如盲徒咏日。” (《有个王秀才》 ) 王秀才并不一定是实有其人, 可是他对于寒山诗的评价, 代表的正是当时的正统诗界, 可是寒山说, 我看你写诗就像盲人吟太阳一样, 表达的是一种讥笑。 “有人笑我诗, 我诗合典雅。 不烦郑氏笺, 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 只为知音寡。 若遗趋宫商, 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 即自流天下。” ( 《有人笑我诗》 ) “家有寒山诗, 胜汝看经卷。 书放屏风上, 时时看一遍。” ( 《家有寒山诗》 ) 这是两首重要的作品, 表明他对于自己的诗歌作品是如何的自信, 而后来的历史也一再地证明, 他的确是一个高人, 一个智者, 一个有眼光的诗人。 而他为什么对自己的诗作有如此高度的自信? 为什么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会成为后代人必读的经卷?主要是他在作品中凝聚了自己一生的经历、 一生的经验、 一生的思想、 一生的哲学, 并且是通过诗的方式即艺术的方式, 而不是通过艺术之外的方式。 现在我们将其称为伟大的诗人, 也许没有人会有不同的意见。

当然, 寒山的诗也是多种多样的, 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其中大量的都是五律与七律, 有一部分是五绝与七绝, 有一部分是排律, 即比较长的五言与七言诗, 如长达三十六行的五排《我见世间人》, 也有一些杂言。 他的诗的确也有不讲格律, 甚至不押韵的情况。 如《琴书须自随》: “琴书须自随, 禄位用何为。 投辇从贤妇, 巾车有孝儿。 风吹曝麦地, 水溢沃鱼池。 常念鹪鹩鸟, 安身在一枝。” 这首诗就不怎么押韵, 也不讲格律。 “有人兮山陉, 云卷兮霞缨。 秉芳兮欲寄, 路漫兮难征。 心惆怅兮狐疑, 蹇独立兮忠贞。” ( 《有人兮山陉》 ) 这是一首楚辞体的短歌,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是少见的。 就其诗的艺术质量而言, 上乘的作品占到了百分之九十, 少部分作品有些随意。 有的作品存在结尾点题的倾向, 也就是说出自己的主张, 其实是对于艺术结构的一种破坏。 他写得最好的诗还是五言诗与七言诗, 特别是五言与七言律诗, 有一些排律容量很大, 有一些五绝简洁精致。 他的律诗也没有达到杜诗的水平, 他的自由体也没有达到李白的水平, 然而他有自己的特点, 那就是高度自我化的、 与自然相通的、 与佛法相通的、 与口语相通的形式与思想, 也许这是李杜作品中也少有的东西。 最重要的还是审美的方式与审美的创造, 以我观物、 以我观他、 以我观世、 以我写诗, 不拘世俗、 不拘格律、 不拘佛理, 个性充足、 个性通达、 个性独立、 自我创造, 这就是寒山诗歌给当代汉语诗歌的重要启示。 我们有不少的诗人总是表现一些外在于我的东西, 有不少的诗人没有胸怀甚至没有情怀, 有不少的诗人总是歌颂这个歌颂那个, 有不少的诗人总是去叙述一些事件, 有不少的诗人老是去争名逐利, 与唐代诗人寒山的追求、 寒山的审美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 读一些寒山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的东西。

寒山有一首著名的作品, 表达他对于猪与人关系的看法, 其实表达的是至伟的佛理。 “猪吃死人肉, 人吃死猪肠。 猪不嫌人臭, 人反道猪香。 猪死抛水内, 人死掘土藏。 彼此莫相啖, 莲花生沸汤。” ( 《猪吃死人肉》 ) 语言通俗, 题材世俗, 而立意高远, 佛理通达。 像这样的作品, 在其诗集中是大量的存在, 显著的存在。 不仅是在唐代, 就是在中国, 在世界, 寒山都是一位了不起的、 伟大的诗人。 每一首诗中都有自我的存在, 然而他的自我连通了世界; 每一首诗中都有自然, 然而他的自然也连接着自我; 每一首诗中都有思想, 然而都是通过物质化的方式进行呈现; 每一首诗中都有哲学, 然而都是具体的存在而不是抽象的存在。 这就是一个诗人的审美创造, 不仅在中国是独有的, 在世界能够与他相比的, 也是极其少有。 有人总是说文学的首要功能是教诲, 华兹华斯的诗中有教诲吗? 梭罗的散文中有教诲吗? 寒山的诗中有教诲吗? 没有。 所有的文学创作, 审美创造是第一位的, 也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首要前提。 寒山的作品也一再地证明了个人化的东西是诗歌和文学存在的根基与根本。 因此, 我认为寒山的诗, 可以与英国的华兹华斯相比, 也可以与美国的散文作家梭罗相比, 他们三位就像是三座高山、 三条大江, 都是伟大的自然诗人与哲学诗人。

猜你喜欢
寒山诗人
最帅的诗人
寒山即景
寒山
Poet’s Peak
“诗人”老爸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过几年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