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幅明
前辈女诗人王尔碑先生说: “散文诗, 不是大山而是小草,不是鹰而是蝴蝶。 小草绿遍天涯。 蝴蝶迷人, 翅膀上有星辰的眼睛。” 这是以女性视角对散文诗的诗意诠释。
这段话引发了一个话题: 苍鹰与蝴蝶, 哪个更美?
若从美学范畴划分, 苍鹰之美属于阳刚之美, 蝴蝶之美属于阴柔之美, 两种美的形态, 本无高下之分, 但把蝴蝶与苍鹰作为两个个体意象进行比较, 差别就出来了。 苍鹰常常被当作英雄的象征, 需要仰望, 色彩较为单调; 而蝴蝶虽小, 常与花草相伴,色彩丰富而迷人, 更为众人喜爱。 就审美的丰富性而言, 蝴蝶显然优于苍鹰, 且蝴蝶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特征。 如此分析, 把蝴蝶比之于散文诗, 或更贴切。
中国散文诗伴随着新诗, 已走过100 年的历程。 100 年横跨两个世纪。 回望百年, 20 世纪的散文诗基本上在寂寞中走过。21 世纪是散文诗从寂寞走向绽放的世纪, 特别是近十年, 散文诗获得蓬勃发展, 其间涌现出许多新秀, 而女性作者, 是其中一道夺目的风景。
百年女性散文诗, 如果以创作年代划分, 可大致分为三个诗群: 1940 年代以前发表散文诗的诗人, 可称为前行代; 中生代指1950 至1990 年代发表散文诗的群体; 21 世纪以来进入散文诗队伍的为新生代。 新生代人数之多, 甚至超过前行代与中生代人数之和。
本文拟以此划分, 简述百年女性散文诗不同时段的特点。
前行代的开山人, 当之无愧地归属于世纪老人冰心(1900-1999)。 冰心集诗人、 作家、 翻译家为一身。 她是泰戈尔《飞鸟集》 《吉檀迦利》 和纪伯伦《先知》 的译者, 影响波及几代人。
冰心是现代散文诗的开拓者之一。 她的前期散文诗大多收入《往事》 中, 主要歌吟爱和美, 以情、 理、 趣打动人, 富有才思, 善于想象, 常常超越时空将不同的情景缀合在一起创造诗的意境, 具有典雅端庄、 清新隽永、 秀丽活脱的风格, 在早期散文诗坛独树一帜。 她的哲理小诗《繁星》 《春水》, 及《寄小读者》 《往事》 等在二三十年代拥有众多的读者。 著名文学史家阿英曾说, 当时“青年的读者, 有不受鲁迅影响的, 可是, 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 那是很少, 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 鲁迅远超过冰心” (《谢冰心小品序》 )。 冰心的散文小品及散文诗为何能在当时的青年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是读者对她的“爱的哲学” 的共鸣。 她的爱主要指母爱、儿童爱和自然爱, 这是人人心中都具有的爱的情愫。
《笑》 是她早期作品中一篇颇有影响的佳作, 诗人写了天使、 儿童和老妇人的微笑, 宛如三幅形神兼备的肖像画。 三个笑容都是相对独立的, 互不联系的, 但由于诗人在构思上的匠心,通过两个“默默的想” 的天衣无缝的自然过渡, 用一根无形的线把三个笑容串在一起, “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深情地歌颂了母爱。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这是冰心的一句名言, 也是她一生坚持的信念。 “永远的爱心” 融入她近八十年的文学创作, 洋溢在她七百万字的作品的字里行间。 冰心被誉为“文坛祖母”, 不仅因为她活了99 岁, 更在于她那些流淌着爱的作品, 宛如祖母般温暖宽慰。 巴金曾对冰心说: “有你在, 灯亮着。” 而今, 在回望中国散文诗诞生百年之际, 冰心的一盏大爱之灯, 依然在照耀我们。
陈敬容(1917-1989), 1940 年代中期开始发表散文和诗歌作品, 步入文坛, 是“九叶诗人” 之一。 她的艺术思想, 受西方象征派和现代派的影响, 但不沉浸在个人的小天地里, 为个人的命运吟诵, 而是诅咒黑暗, 歌唱光明, 能将个人的情怀与大众融合在一起。 她的散文诗, 大多收在《星雨集》 中。 她善于运用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怀, 笔下的意象意蕴较深, 有的还富有象征意义。 她的作品想象丰富奇特, 色调变幻流丽, 行文跳跃自然而饶有诗的意蕴, 从而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探索的心声, 留下了诗人寻找光明的踪迹。 1970 年代后期恢复创作自由后, 她继续散文诗的创作, 结集为《远帆集》 出版。
郑敏(1920—), 是“九叶诗人” 中唯一健在者。 1943 年由西南联大赴美留学, 1955 年回国, 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1940 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 有多部诗集出版。 她的散文诗作品不多, 但风格独具, 耐人品味。 《黢黑的手》 引发美与丑的深思: “美不是自天而降, 美有母亲, 美应当有记忆。” 《春耕的时候》 如同一则寓言, 三个人对于春耕的不同态度, 影射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 而作者肯定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 《一个平常的冬天上午所想》 的内在结构, 如一道彩虹, 在现实与幻象之间架起。 空难带来的突然死亡是十分现实的, 它触发了一系列关于死亡的冥想, 冥想中出现了雪峰的幻象, 几幅冥想中浮沉的画面, 表达了思维和情感的流动场景, 抒情与意识得到结合。 这篇作品艺术的微妙在于乘冥想往返于虚实之间, 生活的真实场景有时淡化, 而冥想中的形象(如雪峰) 则突然涌现。 哪个更真实呢? 一切交给读者思考。
论及前行代, 王尔碑(1926—) 是散文诗创作时间最长、成果丰硕、 影响较大的一位前辈, 是无可争议的女性散文诗的引领者。 她的创作发端于1940 年代, 成熟于1980 年代, 并于1990年代、 新世纪两次华丽转身。 她的三本散文诗集 《行云集》(1984) 《寒溪的路》 (1994) 《瞬间》 (2008), 留下了不同时段的足迹。 她于2007 年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 称号。 她是一个善于做减法的诗人, 作品称不上高产, 但都短小精致, 篇篇珠玑, 深蕴诗情。 她的诗风轻柔恬淡, 是惜墨如金和不倦探索的典范。 她的三本诗集, 《行云集》 柔和纯净, 《寒溪的路》 厚重深沉, 《瞬间》 里的新作更显睿智, 技巧炉火纯青。
成幼殊(1924—), 1940 年代就开始了新诗与散文诗的创作, 之后长期从事外交工作, 晚年出版诗集《幸存的一粟》, 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她的散文诗记录了漫长人生经历中的珍贵片段。
台湾写散文诗的女诗人不多, 身为教授、 著作等身的学者诗人胡品清(1921—2006) 留下了传世之作《星上树梢头》。 人在被爱且享受爱之时, 大自然也会有奇迹出现, 星与树都会放出光芒。 一切都缘自“识你之后”: “闪烁的星子是你, 照明我生之旅的迷蒙。 挺拔的绿树是你, 使我在脆弱的时刻里向你仰望, 让萝藤型的我有所依附, 在心灵上。”
2007 年11 月11 日, 由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艺报》、 中外散文诗学会、 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散文诗90 年系列评奖, 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颁奖, 18 部作品被评为“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 其中女性诗人占了7 部。 7 部中, 有几部出版于1990 年代, 可视为中生代的代表作品。
《梅卓散文诗选》 (1998), 是青海藏族作家梅卓20 年散文诗创作的精选集。 梅卓是一个细腻敏感的观察者, 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际遇, 用充满大爱之心的宗教情怀创作。 她的笔下万物有灵, 作品充满感情且富于变化, 具有流动的空灵美和温馨的女性美。 该书还获得青海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奖。 她近年又出版了散文诗集《土伯特香草》。
《行走的风景》 (1993), 为福建作家楚楚的作品集。 该书以散文诗配摄影图片的形式, 令人耳目一新, 有宋词的余韵, 已获福建省第八届优秀文学奖等五项奖。 谢冕评价说: “ 《行走的风景》 通过一幅又一幅摄影画面, 展示出心灵的独白与私语。 所有这些画面组合成了一位为爱情而期待甚至受苦的女性形象。 温柔的幸福感蒙上了一缕缕淡淡的哀愁, 使楚楚爱的沉湎格外委婉动人。 自我的心灵解放与典雅风格的拘束, 现代都市女性因古典情调甚而禅宗意蕴的渗融造出了十分独特的风格。 她的纯情弃绝了世俗的轻飘和浅陋, 是别有追求的综合。” ( 《动人的楚楚情怀》 ) 楚楚唯美风格的散文诗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各地报刊对她的评论有近三十篇。
《无题的恋歌》 (1994), 作者为浙江诗人天涯, 是一部爱情题材的散文诗集。 作品具有一种悲剧美, 体现了女性自主意识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出版后广受好评。 之后她又出版了《再见钟情》 (1998) 《只为你开花的树》 (2009) 《蓝的情人》 (2011)等多部散文诗集。
由于评奖只评参评的作品, 一些优秀的中生代诗人被遗漏是在所难免的。 至少以下几位应该被列入优秀者名单: 萧敏、 华姿、 蓝蓝。
重庆作家萧敏1980 年代开始散文诗创作, 共出版过三本散文诗集: 《三月, 女人的三月》 (1990) 《萧敏散文诗》 (1995)《远水》 (2009)。 她的散文诗作品多次获得重庆市和文学报刊的奖励。 诗评家蒋登科评价她的作品“所表现的生命现状与精神渴求是复杂的, 爱与恨、 苦与乐、 无奈与渴望、 希望与失望等等交织在一起, 构成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女性真实的生命情景。 但是, 与那种充满哀怨、 彷徨的作品不同, 萧敏的散文诗在面对生命的惶惑时所表现的不是传统女性柔弱易碎的形象, 而是大胆地爱、 真诚地奉献、 无畏地创造, 充满自我省思、 自我变革意识,体现出一种不屈的人生意志, 这使她的散文诗具有一种令人沉思的人格魅力, 形成一种具有穿透力与感召力的强张力效应”( 《自然、 和谐是她永远的梦想》 )。
湖北诗人华姿, 1980 年代写出爱情散文诗《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在大学生中风靡一时。 后来陆续出版散文诗集《感激青春》 和《一只手的低语》 等, 受到读者喜爱。 她的散文诗写出了一个普通女性对人类情感体验的深切哀叹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华姿后来转写散文和传记, 成果丰硕, 被誉为湖北文学界最沉静最低调最深刻的女性作家之一。
河南诗人蓝蓝的《飘零的书页》 (1999) 是一部关于自然、人生、 爱情的散文诗集。 它触及永恒之梦的笔墨因虔敬而沉重,对市场经济威胁下的人性、 良知充满着悲伤和担忧。 作者以自然之目、 平常之心、 感激之情、 纯洁之灵抒写了大地万物之美和人间悲欢之爱。 之后她出版的《燕麦草》, 每一页都沾满了田野的清香, 飘散着草木河流深情的芬芳。 蓝蓝是多面手, 诗、 散文、童话, 均有建树。 2006 年她当选为“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获票最高。 大解说她“宁静、 纯朴的诗风有一种古典美, 与现代的浮躁和张扬形成强烈反差”, 这句评语同样适用于她的散文诗。
舒婷、 张烨、 叶梦等著名诗人、 作家, 都写有优秀的散文诗作品。 舒婷的散文诗和她的诗歌一样, 象征性极强, 意象的内涵丰厚。 它们骨子里是现代的, 但其形式则极富古典韵味。 《无题》 中的小鸟是个象征物, 诗人借人与鸟由隔阂到相知、 相悦,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不单是靠语言这个信息载体来沟通的, 有时无言的心之交流会胜过万语千言。 张烨倒有几分超现实的味道,《脸上的风景》 从两个不同视角摄下了人生精神的内涵, 一张哲人型的脸, 一张英雄型的脸。 诗人从静态和动态的不同方位和视角, 来全方位地把握人生理性和感性世界的内涵和冲突, 用弹性的语言显示了极强的哲学意味和情感起伏。 《猫与门》 用象征主义的手法, 表现了一种追求, 那扇紧闭的大门无疑就是艺术的大门, 黑猫, 极象冲撞艺术大门的勇士, 冲撞的过程痛苦而又悲凉。 叶梦的《女人的梦》, 展示出了被艳丽的衣妆和容貌遮挡住的女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世界是一片不时有细细的涟漪暗涌的不平静的海。
除此, 还有陈慧瑛、 园静、 潇琴、 郭建华和香港的蔡丽双、文榕等, 都出过散文诗集, 艺术个性迥然有别, 属于中生代的坚守者和佼佼者。
被誉为“诗坛女旋风” 的台湾画家诗人席慕蓉, 散文诗写得不多, 散落在她的诗集和散文集内。 《无怨的青春》 (六章)选自她的诗集《无怨的青春》 中的引言和后记, 它们全用散文诗写就, 是言情的, 又是离情的。 她要人们把自己的情感从道德的层次上升到理智的层次, 进而到达审美的层次。
华人作家芊华在新加坡是一颗灿烂的星, 其散文、 散文诗的成就引人关注。 她出版过散文诗集, 不少作品在海峡两岸发表。芊华曾参与两届国际文艺营青年工作坊, 并为华文地区的文化交流, 尤其是为沟通海峡两岸的文化, 做了许多工作。 她的散文诗朴素无华, 充满深情。
《蝴蝶翅膀上有星辰闪烁——百年女性散文诗选》 一书共收女诗人173 位, 其中1970 年代出生的占据了半壁江山。 她们大都是21 世纪从事散文诗创作的, 按前文的标准划分, 她们属于散文诗的新生代。
新生代是当代散文诗创作的中坚力量, 代表着散文诗的未来, 名副其实的新世纪之光。
2007 年评选的“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 有几部属于70 后作者。 其中宓月的《人在他乡》 (2007), 所收作品自然优美、 感情细腻、 富于灵性, 既具有女性作者特有的越轨的笔致,又有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开拓。 宓月还是优秀的散文诗编辑家, 任《散文诗世界》 编辑和主编近二十年。
雪漪的《我的心对你说》 (2004), 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作品中优美的草原牧歌式的吟唱犹如一朵朵清纯的雪莲, 幽雅,卓而不群。
客居美国西雅图的姚园的《穿越岁月的激流》 (2007), 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散文诗集,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出她对大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受。 她同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 编辑家和文化使者, 为中西诗歌交流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自2010 年开始, 湖南出版的《散文诗》 设立“中国·散文诗大奖”, 每年一届, 每届奖励2 人, 至今已举办八届, 共有16人获奖。 这已成为《散文诗》 的一个品牌。 此奖注重专业性,彰显文本的创新, 对散文诗的发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获奖的16 人中有4 位是女性, 她们是郑小琼(2013)、 宋晓杰(2015)、语伞(2016)、 爱斐儿(2017)。 宋晓杰与爱斐儿属于60 后, 语伞属于70 后, 郑小琼属于80 后。 语伞专攻散文诗, 其他3 人则分行诗与散文诗兼写。
评委对郑小琼的评语是: “持续对生活底层的发现, 对社会有真切的体验, 对生命有独特的感悟, 为散文诗反映打工族生活, 留下了一份特别的备忘录。” 这只是对她一个阶段主要作品的评价, 并非针对全部。 其实, 她的作品无论题材还是技巧, 都具有超出她同代诗人的丰富性, 且才气逼人。 郑小琼倡导散文诗的叛逆精神: “散文诗不应该弥漫着一种孤芳自赏般的后花园气息, 它应该是野草, 是忧郁的巴黎, 是地狱一季。 不应该是后花园那般的低吟浅唱, 它应是来自生命内部的嚎叫。 我一直主张在散文诗创作中, 每一个散文诗创作者都应该成为另外一个, 另一个, 而并非是我, 是传统, 是太过于经典化与模式化的一个。 只有我们从内心深处不断地想成为另外一个, 另一个, 你才会有清晰的面孔呈现出来。 需要我们不断地让自己从传统中, 从同时代的人群中区别开来, 构成一个独立独行的自己, 这样, 才会构成散文诗的未来面孔的多样性。” (《散文诗的叛逆与重建》 ) 她本身即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她把自己的散文诗集命名为《疼与痛》, 包含了她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和强烈的担当意识。
“宋晓杰的散文诗超越了泥实和具象, 执意于思考和发现,她将之冶炼为一系列的诗意寓言, 凸显出难以克隆的个性, 具有独特的女性情绪的思想性重量。” (颁奖语) 宋晓杰才华横溢,且高产, 她在多个领域都结下硕果。 较之更具轰动效应的宏大叙事, 她更倾心于领受“日常生活的诗意”。 她的一篇较长的书写生命意识的散文诗《稻草人》 获得了“天马奖”。 宋晓杰有一篇名为《不断地挖一口井》 的散文诗作品, 其中几句写道: “不是挖许多井——浅尝辄止, 贪婪地攫取, 打上私有的徽章——而是挖一口井, 刨根问底, 追根溯源。 从木头里逼出火星, 从风里抽出嫩芽, 终归要有个可交待的结果。” 从中可以窥探出作者的创作追求。
2011 年, 语伞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 问世, 立刻引起读者与专家关注。 很难想象, 一个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年轻女性, 竟然对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如此钟情。 显然, 这是一部有“野心” 的作品。 语伞的散文诗文本立体、 多元、 复调, 与庄子哲学互融互渗, 成为人本对现世生活理想困顿解惑的精神来源。她关注现实社会的文化整体, 针对现实存在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剖, 揭示了现代人性的悖谬和精神价值取向的偏离。 她在自序中说: “我认为, 诗歌是人类精神的粮食和心灵的药方, 它作为安抚自己或者他人心灵的工具是伟大而合理的, 我并没有觉得这会影响到诗歌的神圣, 反而在脑中无数次套用里尔克的诗句, 比如: ‘如果我突然感到悲伤。’ 默哀之后, 我就去翻阅《庄子》,求证最合理的方程式, 不断亲自体验着人类光怪陆离的精神磁场。 从某种意义上讲, 《庄子》 就是我的精神仙丹。” ( 《人间只有一个庄子》 ) 远古时代的伟大智慧在当代人的心灵里得到共鸣, 这是散文诗的骄傲。
爱斐儿毕业于医学院, 之后一直从医。 2004 年出版诗集《燃烧的冰》。 沉寂多年, 她在默默中寻求突破, 2011 年出版散文诗集《非处方用药》, 广受好评并频频获奖, 成为她的成名作兼代表作。 她在自序中说: “我这个久病成医的人, 认真写下了这本《非处方用药》, 贴着我的‘爱氏’ 标签。 它们曾经为我疗伤, 为我强筋健骨, 给我热爱的理由和动机, 让我生长出强健的心肌去对抗孤独感的夜袭……现在, 我只想把这副具有温和疗效的方药呈现给你, 它已经经过了我灵魂的炮制, 以生命为‘君’, 以灵魂为‘臣’, 以思考为‘佐’, 以热爱为‘使’。” 诗评家孙晓娅认为: “毋庸置疑, 在当前活跃于散文诗坛的众多女性诗人中, 爱斐儿的写作是独特而成功的。 她并没有囿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小情绪, 或是在狭小的个人经验里寻找突破口, 而是采取一种超越性的书写姿态, 对人类所共有的经验进行着思考, 为陷入时代精神困境中的人们寻找出路, 以达到一种灵魂悸动的交响。” ( 《文本间性与意象的生态诗学内涵》 ) 她2013 年出版《废墟上的抒情》, 同样受到好评。 2014 年又出版 《倒影》, 为前两本的精选再加入一些新作。 用散文诗开出一副副心灵的处方, 让众多的读者受益, 同样是散文诗的骄傲。 爱斐儿还有一个贡献: 她是年度选本《散文诗选粹》 的主编, 兼任多家刊物散文诗栏目的编辑。
除了《散文诗》 的“中国·散文诗大奖”, 由新疆《伊犁晚报》 社设立的“中国散文诗天马奖”, 也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散文诗常设奖项, 至今已举办十届。 获奖的女性诗人有姚园、 郑小琼、 文榕、 沈珈如(天涯)、 金铃子、 爱斐儿、 语伞、 弥唱、 南小燕、 清荷铃子、 三色堇、 卢静、 转角、 青玄、 宋晓杰等, 她们中的大多数都属于新生代。 另外, 还应该提及英年早逝的优秀诗人水晶花, 以及卜寸丹、 贝里珍珠、 陈茂慧、 子薇、 风荷等。
前面提到的一些女性散文诗人的散文诗观及创作实践, 都可作为新世纪散文诗人文体自觉的佐证。 文体自觉还表现在女诗人性别意识的淡化及诗人意识的強化。 一些女诗人并不以女性身份出场, 而是站在一个超脱性别的立场去俯瞰世界, 以终极关怀的襟怀和思想高度进行创作, 以“巾帼不让须眉” 的气概纵横于各种题材间。 当然, 写爱情及情感类题材, 是女性诗人的优势,她们不会掩饰性别, 特有的细腻与柔情往往成为她们征服读者的撒手锏。
文体自觉与艺术多元紧密相连。 艺术多元也是多元阅读人群的需要。 诗评大家谢冕说: “散文诗是一个文体形成、 完成并获得独立的过程。 文体的自觉从鲁迅开始。 坚持自身特点, 继续为完善文体而努力。 保持原样, 不设边界, 可以拓展, 可以深刻,也可以凝重、 厚重、 沉重, 但永远的清浅不是它的耻辱。 重申一句, 这是青春的文体, 青春的感受是所有人的永远的需要。” 清浅是一种审美形态, 清浅不等于平庸, 平庸永远是散文诗的大敌。
艺术多元首先来自审美的多元, 表现在审美趣味的多样性,追求大众、 唯美与先锋写作的相互包容。 在不同媒体上常常会看到陌生的面孔, 创作洒脱、 自由。 中国散文诗的未来也许由他们书写。
作者群体来自不同的民族也是艺术多元的一个特征。 收入本书的少数民族诗人有回族禹红霞, 藏族梅卓、 才登、 梅里·雪,蒙古族额鲁特·珊丹、 娜仁琪琪格、 王力强, 满族关玉梅、 苏兰朵、 李明月、 薛梅、 海默, 彝族禄琴、 蓝狐, 畲族朝颜等。 她们的作品, 既表现各自民族富于地域色彩的个性, 也表现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主旋律。 不同音色的融汇, 构成一部雄浑的回荡着民族精神的交响曲。
近年来, 多地出现了一些充满活力的女性作者群体。 譬如,青海有梅卓、 肖黛、 才登、 清香等, 她们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气息。 上海有语伞、 子薇、 刘慧娟、 巴伶仁、 清水、朵而等, 她们多为松江区华亭诗社的成员。 而河南一个周口市,竟有孙新华、 韩冰、 申艳、 霍楠楠、 鲁芸妍等多位女诗人入选,这些作者大多出自商水县。 华亭诗社因其纯粹的艺术追求和持续不断的集体成果, 被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评选为“最佳诗社”。商水县因其诗歌传统和当今的群体成果, 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歌之乡”。 由此可见, 地域的文化氛围对诗群的产生具有何等重要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 周口的韩冰与鲁芸妍、 信阳的叶晓燕与马原、 香港的蔡丽双和蔡佩珊等都是母女, 母女同入《百年女性散文诗选》, 可谓百年女性散文诗的佳话。 这也昭示着中国散文诗的光明前景: 后继有人!
除了不同风格的大量女性散文诗作品的发表和出版, 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值得一提: 已有两位女性学者的散文诗理论专著出版。 女诗人兼评论家章闻哲的《散文诗社会》 (2015), 以哲学和诗论兼容的方式, 探讨了散文诗的历史身份和本质, 以及现代散文诗与现代社会的内在关系, 是一部关于散文诗美学的综合论著。 另一部为女学者张翼的《散文诗文体学研究》 (2017)。 这两部专著填补了长期以来女性学者散文诗研究专著的空白。
蝴蝶自古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古诗文中常常提及蝴蝶, 其鼻祖当推庄周。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 还是蝶梦庄周?似乎成了难以说清的千古公案。 《庄子》 因有蝴蝶飞出, 平添了它的绮丽, 也使它与散文诗有了不解之缘。
阅读女性散文诗, 似有梦蝶之感, 蝴蝶翅膀上有星辰闪烁,美轮美奂, 目不暇接, 燥热的心境顿时吹进一丝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