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明
年关将至,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以增添春节热闹的气氛,同时祝福新年万事如意,这个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不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浓郁的喜庆色彩,还有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熏陶。
童年时,识字不多的我,大年初一早上拜年之际借着新春的晨光吃力地读着各家门楣上的春联,在大人的指点下识了不少字,也稍稍了解一些写对子的常识。初中时才知道了春联的来历。春联的正式命名,其实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世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起初每年春节将至时,我拿着裁好的红纸到村上会写春联的人家请人家写,仰慕之间说声多谢,然后欢天喜地地拿着墨迹未干的春联一阵风似的跑回家向母亲邀功,得到一句夸奖和期盼:“哪时候能贴上你自己写的春联?”于是就开始练毛笔字,心想着哪年自己一展身手。上世纪70年代爸爸放年假回来时他亲自提笔书写春联,内容多是“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跃,公报春风拂大地大地生辉”,横批多是“欢度春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等。其间我也试着写了一两年春联,还算看得过去,但不及父亲写得好看,也算是圆了个写春联的梦。
时光荏苒,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春联开始流行印刷品,色彩亮丽,图案精美,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多是“万象更新”“吉星高照”“国泰民安“等充满吉祥如意的话语。民众的喜悦之情和国强民富的愿望溢满红红的春联洒满大街小巷,满是墨香的汉字送来铺天盖地的祝福。
喜庆之余,发现很少看到手写的对联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印刷的对联在完美无瑕中缺失了手写对联的真实感,而且千篇一律,不无遗憾。去年新春同乡团拜时闲聊间谈及此事,想着为乡亲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经我提倡,大家商定给乡亲们送手写的春联。说干就干,当即邀请民和县民盟马旭彦等为首的青年书法家在年前给乡亲们送春联,并马上联系了村委会在腊月二十六那天一行人到村里送春联。父老乡亲们争先恐后地来写对联。有一位养羊专业户要了一副对联:“五谷丰登千家欢,六畜兴旺万户乐”,写好后笑逐颜开地抱着春联走在洒满阳光的大路上。望着他欢喜的身影我们无比高兴,心想也算是给乡亲们干了一件实事,也算是对哺育我们的享堂母亲的一点回报。
今年腊月二十一,在去年那些青年书法家的基础上,我们又邀请了本村的几位老书法家和书法家范长令、享堂籍书法家李天才、民和县文联主席李鸿明等人前去给乡亲们送春联。天公作美,在暖暖的阳光里,村民们踊跃来写春联。有的乡亲还带着才上小学的孩子来感受现场的氛围,鼓励他们练习书法。范老给村委会大门写的“政通人和百业兴,民富国强万事顺”的对联寄寓了村民的美好愿望,红艳艳的熠熠生辉。书法家们连续站着写了三个多小时后,在乡亲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离开了,八棱山默默目送着他们远去,大通河、湟水河欢唱着期待书法家们明年再次光临。我欣然吟诗一首:双龙戏水迎朝阳,八棱山下送福忙。又是一年新春来,欢天喜地到享堂。
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年味越来越浓了,衷心祝福我的乡亲们在爆竹声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迎来一个吉祥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