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 茜
宋代词人宋祁著《锦缠道·燕子呢喃》: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
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
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
“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过了许多年,这千年百年传颂的诗词,犹如眼前春光,静静浮现,令人心驰神往。可又有谁知,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玛可林场,平均海拔3100米的山地,竟也有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的海棠花,在为青海最大的原始森林玛可添姿秀色。
班玛县玛可林区的海棠,属花叶海棠、变叶海棠。花叶海棠属灌木小乔木,小枝细长,圆柱形。伞形花序,卵形花瓣,多为粉色和白色,生长在海拔1500-3900米的山坡丛林或黄土丘陵之上,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和四川多有分布。变叶海棠为蔷薇科苹果属,为中国特有植物,生长在甘肃、西藏、四川,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山坡丛林中。
呈东南方向的玛可林区,在大渡河上游,和四川省壤塘县接壤,山脉纵横,河流交错,山大沟深,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其间有许多较为平坦的草原和狭窄的河谷地带,生长着大面积以乔木树种云杉为优势,少量白桦、圆柏、山杨和柳树的原始林木。于是,杜鹃、山生柳、高山绣线菊,林下、河沿和河谷中的灌木小叶忍冬、峨眉蔷薇、花叶海棠、变叶海棠生长旺盛,成为我国高寒林区重要的生物种群库。
每逢初春,玛可林场花开似锦,新柳吐绿。花叶海棠、变叶海棠鲜嫩的幼芽在晨雾中缓缓舒展,灯塔乡、亚尔堂乡的村民们一大早便上山采摘鲜叶;到了秋季,层林尽染,秋雾弥漫,村民们又会上山采摘露水中的秋叶,以备县上的藏雪茶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收购。这藏雪茶,就是由产于这秀山灵水中,蕴天地之精气,秉自然之清洁的灌木花叶海棠、变叶海棠披针形的卵形叶片加工制成。
很久以来,采茶、炒茶,每家每日三餐以喝藏雪茶,解渴解乏,是生活在班玛县玛可林场灯塔乡及周围各乡各村沿袭已久的古老传统,村子里至今还有许多揉捻、炒茶的民间高手。藏雪茶绿茶以花叶海棠、变叶海棠新梢为原料,不经发酵,只经高温杀灭各种氧化酶,以保持鲜叶内的叶绿素、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茶多酚、咖啡碱等天然物质;然后,经揉捻、干燥制成。干茶呈绿色、冲泡后茶汤碧绿、叶底青翠,清香味和。
藏雪茶红茶则是一种经过全发酵制成的茶,同样以玛可林区内花叶海棠、变叶海棠的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与藏雪茶绿茶不同的是,藏雪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使叶片及汤呈红色,香气也比绿茶浓郁,冲泡后茶红汤赤、香甜味醇。
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使藏族人很早以前,就有空腹喝茶的习惯,但班玛的藏雪茶不仅不会伤胃,反而能够养胃。如果饮用加糖、加牛奶的藏雪茶红茶,还能起到助消化、保护胃黏膜,治疗溃疡的效果,促使摄入人体内的牛、羊肉、奶酪等高脂食物的分解和消化。据藏医学主要医典《四部医典》和《实用藏医名库》记载,藏雪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之功效,适用于热病、消化不良等疾病。
由于这里的花叶海棠、变叶海棠生长在无污染,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终年云雾缭绕,空气又极为新鲜的高海拔林区,炒制成的藏雪茶无论是绿茶还是红茶,长期饮用都会有独特的功效。特别是经过2012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后,人们对藏雪茶的功效和作用又有了新的解读,有了“三降四抗”的新说法,即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和抗衰老、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进一步发现,藏雪茶中含有较高的茶多酚。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直接杀伤癌细胞,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阻止脂质过氧化,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还可以防辐射,抗病毒,消炎止泻,减少日光中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而藏雪茶中含有的咖啡碱,则可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能提神益思、清心醒脑。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之源头。虽以药用起始,最终却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除了养生、止渴解乏,茶很早就超越了实用功能向精神性的过渡。使得茶与宗教、文学结缘、友情结缘,成为士大夫品格的象征、交友的形式、家庭生活中的清雅之事。中国茶传至日本,发展成了“茶禅一味”的茶道,而生长在玛可两岸,以花叶海棠、变叶海棠为原料制成的“藏雪茶”,其实就是被青海、西藏、四川藏民族视为上等贡品的“黑茶”,在藏民族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蕴藏的茶文化精髓,绵延已久。
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特别是对生活在高原的青海人来说,茶有如此功用,又来自远方,得之不易,身价不菲,便自然赋予了茶以高贵之礼的底蕴。在藏地生活的人,去见活佛、长辈时,备两包茯茶,上面再搭一条哈达是一份体面的礼物。待客时,在挤奶、打酥油、熬茶、打茶、敬茶中所行的规程礼仪,又不免令人肃然起敬。
藏民族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传说中,吐蕃第36代赞普身染重病,遍求藏地名医诊治无效。有一天,赞普在王宫的大殿前晒太阳,心情忧郁,忽然,一只翠绿色的小鸟衔一片绿叶,从宫楼顶上飞下来,吐下绿叶,冲着赞普鸣叫了三声后,飞入云端。赞普拾起叶片,异香扑鼻,不由得将这片绿叶含在口中。顿时,口舌生津,身体清爽了许多。于是,传旨命大臣寻找这种绿叶,结果,走遍吐蕃各部未得。有一位忠心的大臣走出藏地,渡过黄河,在四季不见雪的大湖之岸终于找到了长着这种绿叶的树。他射杀了两只麝,用皮做了两只盛物不腐的口袋,装满绿叶驮在一只梅花鹿上返回了藏地,来去用了999天。这位忠心的大臣将绿叶献给赞普,想不到饮用了绿叶熬制的水后,赞普的身体真的得到了康复。之后,王宫贵族、平民百姓纷纷仿效,开始喝这种绿叶。因为,茶多来自汉地,汉人叫“茶”,藏族称汉族为“嘉”,所以茶,便在藏语中被成为“嘉”。
到了两千多年前,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四川西南雅安蒙山收集野茶,种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发现了藏茶这流芳百世适合藏区人生活方式的饮品。自此,藏茶的中心产地就集中在了川西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雅安境内的高山之上。此后,雅安成了藏茶的诞生地。雅安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从西南边陲运往西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南路边茶”,中央政府也通过此路,用茶换取藏区战马,让这条著名的通道增加了战火的气味,被称为“茶马互市”。这一传统的贸易往来,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也蕴藏着人们数不清、道不尽的心酸与苦涩、爱恨与情仇。
当我走进果洛班玛,进入青海境内最大的原始森林玛可林区,发现这里竟然也是藏茶的产地,不但自古有之,而且逐渐被更多的人认知和饮用时,怎么能不叫我唏嘘惊叹。
那一天,已是秋日。山峦层叠,尚无秋天的斑斓之景,依然郁郁葱葱。我对当地“藏雪茶”的悠久历史虽仍浑然不知,但似乎已经感觉到了来自藏乡深处,存有古代藏民族风俗遗迹,神秘而古老,历经沧桑的“南路边茶”之路上,原始丛生的花叶海棠与变叶海棠独领风骚的魅力。
据说,藏雪茶在班玛有很久的制作历史,以班玛藏雪茶闻名。过去,当地群众只是自己采集一些野生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鲜叶,采用古老的传统手工方法加工制作,产量很少,只能满足家人需要,不能形成商品和产业。唐宋以后,班玛成为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当时的藏茶,也就是黑茶,在经过四川阿坝、壤塘、马尔康至青海、西藏的艰难路途中,经久延年地传递着茶文化的郁郁芳香与淡淡苦涩。
玛可的水清澈蜿蜒,注视着河流两岸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变化;多柯河的水快乐舒畅,似藏乡人的心胸豁达宽厚。玛可林区是久治县哇尔依乡察七沟顶的雪水融化,沿白玉乡流入班玛县,穿越多柯河和玛可两个原始林区,进入四川的阿坝、壤塘、色达后,长江水系的一级支流大渡河的正源。与四川为邻,与川西高原相接,属青藏高原气候区高原温带气候带,受西南季风和南支西风环流的控制,境内常年湿润多雨,是青海降水量最大的区域,青海的“小江南”,许多天然植物都有着川西高原的特点。
班玛县是历史上藏族传统部落“三果洛”的发祥地,900年前,有外来人来此垦荒务农;600年后转而从牧,发展为果洛三部,上果洛欠本、中果洛阿什姜本、下果洛班玛本。20世纪初三果洛解体,代之而起的是几十个互不统属的大小部落,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川、甘、青三省皆不曾在此建政,致使班玛县相对其他地方闭塞,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仅在生活习惯上保持着固有的传统,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心态,也使玛可林区一百多万亩的森林生态环境,保留了原始、天然的风貌。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果洛藏族自治州通向外地的交通便利通畅,受传统思想束缚的当地牧民敞开了心扉,开始接受外来文化,期待通过当地藏雪茶产业的发展,让生长在藏乡深处的藏茶藏雪茶沉淀已久的古老茶文化走出班玛,走出全国,走向全世界。
根据历史时期不同习俗的演变,藏茶又被称为大茶、马茶、乌茶、黑茶、粗茶、砖茶、条茶、茯茶、团茶、边茶等。过去,班玛藏雪茶就叫“黑茶”,近年来,由于人们注重把目光转向了无污染的林区,玛可两岸灯塔乡、亚尔堂乡的村民开始重操旧业,制作黑茶。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尽力扶持,终于在四川省炉霍县“雪域俄色茶”风生水起之时,果洛班玛的“藏雪茶”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2014年,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支持班玛县藏茶业发展,向国家申报了占地300亩、投资400万元的藏茶种苗基地项目,为班玛藏雪茶种苗基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青海历史上首次规模化人工种植藏茶的创举获得成功,种植花叶海棠2500亩。
2015年,亚尔堂乡、赛来塘镇、灯塔乡再次成功种植花叶海棠8000亩。
2015年7月,青海省东南部、三江源核心区的班玛县,成立了藏雪茶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除尽力保护和开发玛可林区现有的天然有机茶基地,开始在林区大量种植花叶海棠、变叶海棠,从浙江引进门类齐全的茶叶初制、精制生产设备,采用全自动藏雪茶生产线,将现代生产技术运用到传统的茶叶生产当中,进入了以发展生产高档名优藏雪茶系列产品为主的藏雪茶产业。
玛可流域灌木丛中的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是深根性、主根发达的植物,我国横断山脉特有种,是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喜阳、抗旱、耐旱,抗逆性极强,非常适合玛可湿润多雨、雾林频繁的气候。实践证明,人工栽植新栽植的海棠苗木,在人们的精心灌溉、护理下,成活率很高,完全可以促进生长,在增加鲜叶产量的前提下,提高藏茶产量。
如今,玛可河两岸100公里的15000亩优质茶园基地,50亩天然有机茶基地绿叶婆娑、姹紫嫣红。藏雪茶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办公区秩序井然,员工20人,总资产1800多万元,名优藏雪茶年产量达到了5000公斤,已经发展为川、青、藏地区著名的藏茶产业、班玛县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而且在内销市场上,以其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同时,班玛的藏雪茶产业也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实惠。公司与政府积极协调,提前深入基层开展藏雪茶采摘宣传,指导村民如何在保护林区生态环境前提下科学采摘,组成质量监督组,严把鲜叶质量关,不但提高了藏雪茶鲜叶质量和数量,还让参与采茶的牧民,增加了收入。
2016年以来,藏雪茶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加工藏雪茶累计达5000公斤、林下菌类200多公斤,实现产值300万元。三年来,累计为灯塔乡牧户增收达200万元,受益群众1000人,平均每人增收1500元,还先后参加了杭州举办的茶博会、上海农产品展交会、四川阿坝地区农牧产品推销会和青洽会。最近,由藏雪茶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近研发的藏雪茶红茶、绿茶、三色雪峰及林下各类产品系列,均受到了业内人士及客户的认可与青睐。
自古文人多笔墨,海棠花的嫣红与柔姿,在诗人笔下暗含的幽思与理想无尽。海棠花一般有艳无香,只有少数地方的海棠带香,比如蜀嘉定州海棠,不但有香,且香味浓郁,独异他处,而其他地方的海棠,其香大多只在隐约之间。海棠花,娇艳柔美,性喜阴湿,有断肠花、思乡草之意蕴,象征苦恋,玛可林区的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却是最具高原人性格的海棠花。顽强、坚韧、有力。无论是春光还是秋色,美丽富饶的玛可畔,总会有让人赏不尽的窈窕春风,绽不尽的胭脂秋韵,更何况,还有古朴沧桑,千里万里飘香的藏雪茶,带给人间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