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中
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涛涛奔流的隆务河水,浇灌、滋养了这个被称为“金色谷地”中的山川万物,也润泽了这方水土上的藏族、土族、汉族等各族人民。他们在这里共同生活、劳作,并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灿烂、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唐卡、堆绣,那一座座佛塔、寺院,那些依次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上演的民间祭礼活动“於菟”、六月会……让热贡这个地方充满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
热贡,通常指黄河支流隆务河流域的农业地带,位于黄河上游第一曲部的黄河南部地区。这条名不见经传的隆务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由南向北流去,当它经过了泽库草原、麦秀林场,劈开隆务河谷,来到热贡地区后,形成了河谷。河谷两岸是开阔的土地,在村庄、农田里,种植着小麦、青稞、油菜、豌豆等农作物。隆务河给这里带来了农牧业的丰收和一年四季的活力。
生活在热贡地区的藏族和土族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辛勤耕耘,同时,创造、传承着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伴随着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各种民俗活动和艺术创造也在这里生生不息,并给这方土地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每年农历六月,隆务河流域附近的村庄中,有几十个村庄都要举行当地藏族称为“周贝勒柔”的民间祭祀活动,意为“六月歌舞”。当地汉族称之为“六月会”。活动举行时间各村并不统一,天数也不尽相同,但都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各村活动时间最长的5天,短的一两天。每村都有一座村庙,供奉着本村的保护神,都有一两名意为神人或神汉的“拉哇”。
现在是农历六月,热贡地区每年一次的“望果节”开始了。所有村庄的人们在进行祭礼仪式之前,穿上节日盛装敲锣、举旗,要去“拉则”垛前插箭。“拉则”就是插箭的地方。在这之前,拉则要用桑烟净化,祭礼的村民们排成长队前往拉则垛前,每支队伍前都有一人手举一个挂有本村山神唐卡的长杆作为引导,到达插箭现场时,每个人还需绕拉则垛三圈以表虔诚尊敬。大家煨桑、插神扦,向空中抛撒印有奔马、飞鹰、雄狮、猛虎和吉祥图案的风马。
在藏族人看来,拉则是精神的标杆指向,权威的象征姿态,灵魂的无尽守望,先祖的纪念旗帜,归途的故乡路标。
许多年来,独特的拉则文化现象,在热贡地区的山神祭礼仪式中得到了传承、发扬。
热贡地区的民间法师“拉哇”,是由群众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被筛选出来的,法师作为六月会特殊民俗宗教仪式的领祭者,在整个活动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拉哇”不仅有着自身的领祭功能,还是整个祭礼法会的组织核心,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
法师的选任,是按宗教程式,层层把关进行的。法师的人选,要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即自己的父系或旁系某人曾有担任法师的经历而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人选。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七,热贡地区的六月会民间祭祀活动在一个叫四合季的藏族村庄拉开序幕,然后在隆务河流域的22个藏族、土族村庄依次展开。
四合季村的组织者们护送拉哇到村庙里,长者们按照藏族的穿着习惯,服侍他穿上节日的衣服:内穿白色衬衣,外穿华贵的藏袍,两袖拴于腰间。长者摇起正殿外横杆上的响铃,为他焚香熏烟,祈求夏琼神“降临”。夏琼就是大鹏,被认为是四合季村的“守护神”。四合季村的村庙正殿内供奉的正是夏琼神。
在热贡地区,每个村庄都有一座村庙,庙内供奉着山神、二郎神及本村人们崇拜的地方守护神的塑像。隆务村供奉的是年钦神、夏琼神。四合季村的是年钦神、二郎神。浪加村的是阿米拉日神、阿米玛合巴神。郭麻日村的是白花热郎神。年都乎村的是阿尼玛卿神、夏琼神等。这些村庙和塑像大多比较新,有些是近些年恢复的。
在四合季村,增太才让老人在恢复和挖掘停办多年的六月会活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使用道具的选择,跳龙鼓舞时的步伐、姿态要领,他都一一作着指导。
6月的一个清早,四合季村的“拉羌卡”——抬神轿仪式开始了,拉哇带领部分村民从村庙出发,到村里每个家庭祈福并捐募,以筹集六月会的资金。
这里的民房院落多是土木或砖木结构。事前,各家都准备了钱和糌粑、酒、酸奶、水果、鲜花等供品。拉哇一行在每家停留10分钟左右,夏琼神被抬到供桌正位,主人向拉哇和夏琼神敬献哈达,拉哇祝福主人全家吉祥。
活动要进行一天才能走遍全村的每个家庭。听抬神轿的年轻人讲,仪式越是临近结束,神轿就越不听使唤,每次都会弄得他们筋疲力尽。而到第二天,才是六月会真正的开始。
苏合日村的拉羌卡仪式中的祈福、捐募是从村民宽太加家里开始的。拉哇在抽签问卜,看这家今后会不会有什么灾难,为他的家庭消灾祈福。同时,收取用于六月会的份子钱。
在有着三百多户人家的年都乎村,这里的“拉曲卡”仪式也刚刚拉开帷幕。“拉曲卡”的意思指“迎请神灵至河边沐浴、开光”。“拉曲卡”这一仪式不仅是请神沐浴,通过沐浴来洁净神灵,也是对参加仪式的人员以及拉哇本身的沐浴净身。这也是正式祭神仪式之前的一项重要活动。举行拉曲卡仪式大多在固定的河水边,或在村庄饮水源地的下游。
苏合日村的拉曲卡仪式也在如期举行……拉哇随后在一户人家起舞跳神。
与别的村庄去“拉则”垛前插箭不同,浪加村是在山神殿“莫宏康”中举行。浪加村有7个自然村,浪加村的山神殿中供奉的是阿米拉日神。村里参与六月会的人们在向周围喊话通知:今年,在活动期间,凡是18岁至35岁的人必须参加。
每个村的“莫宏康”中,不论供奉的是叫什么名字的神,或有哪些能力的神,他们大多属于将军那个级别。“莫宏”,在藏语里是将领的意思,将山神殿称为将军殿,这与当时屯兵戍卫的吐蕃军士,常年驻扎此地的历史有所关联吧?
四合季村的六月会在农历六月十七日,在山神殿莫宏康前正式开始了。阵阵锣鼓声向大家、向周围的村庄宣告了这个信息。军舞“畏哈舞”也朝着四个方向开始起舞。在这走出山神殿莫宏康奔向山头的队伍中,手持黑矛的是作为统帅的与神和人之间达成沟通、交流的拉哇。
这支队伍在山头插箭的拉则处煨桑、吹起了海螺。当他们回到山神殿莫宏康时,又跳起了军舞,做着出征前的准备。
在热贡地区的军舞祭礼中,我们看出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军事文化色调,从着装服饰,到祭礼器具,再到祭礼舞蹈,都可以折射出军事文化的影子。
此时,少女们的舞蹈“尕儿”在庄重的气氛中展开。少女们的舞蹈节奏缓慢,表情肃穆、凝重。跳“尕儿”的少女们的服饰、装束庄重考究,众多的发辫固定在发套上,上面佩戴着银质的装饰品“嘎乌”。而在热贡地区的所有村庄里,只有苏合日村的少女们在跳尕儿时,头戴帽子。
相传,尕儿舞由西王母亲自编创表演,是献给玉皇大帝的13位战神的。舞蹈从头至尾只有一种舞步,她们步伐缓慢,神情虔诚,分别向东、西、南、北四方诸神致敬敬献哈达。
“托机欠保”意为观世音菩萨。舞蹈“托机欠保”是在祈愿观世音菩萨护佑众生,这种舞蹈只有在苏合日村才跳。全体舞蹈的人组成海螺形状,以右旋海螺的方向跳起了圆圈舞,可以由一个海螺的图案变换出三到四个。
人们在念唱着护佑他们的夏琼神,祈愿夏琼神保佑他们:
种下的庄稼和未种下的草木能够茁壮、丰收;
人们平安;所办的事能够成功;牲畜不要受到伤害。
年都乎村的晚上,这个村的主神郭毛热浪神,正在拉哇的主持下,从一个人家迎请到山上的庙里。
在热贡,民族间的融合交流使其地域呈现出多元并融的文化图景,生机蓬勃的草根文化更为这一地域注入了流光溢彩的民俗景象,一个复合多样的文化形态它就必然需要自身依存的现实土壤,热贡就是孕育这文化形态理想的精神沃土,这里的人民以文化守望的姿态,在传承中将传统加以固化,将礼俗赋以诗化,他们筛选、保存和流传下来的便是最珍贵、最具人性的人文精神。
在酸奶飘香、庄稼丰收在望的农历六月,在金色的隆务河流域,每年都要上演一幕幕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对话、交流的剧目。这时的人们,心怀敬畏与神圣,追忆和纪念祖先及神灵存在过的世界,同时,祈求幸福和平安伴随人间,这是一场祭献神灵的盛会,一次祈祷吉祥的狂欢,一个人神共舞的节日。
神舞“拉什则”的锣鼓声在同仁县四合吉村、年都乎村和苏合日村等村敲响了,桑烟也在隆务河畔的众多村庄升起了。神舞是以敲锣定的节奏,前面简单、平缓,后面复杂、急促。神舞在藏语中叫“拉什则”,“拉”就是神的意思。拉什则可以说是擂鼓娱神的舞蹈,它是六月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活动。
拉什则,既是一种特定舞蹈的名称,又是所有与龙鼓有关三人以上集体舞的泛称。如四合吉村的阿尼莫洪舞,年都乎的古姆热朗舞、苏乎日村十几人为一组的交叉舞等都属于神舞。
神舞都由男人们跳。跳神舞时,男人们手捧哈达,一个男人边敲锣边吆喝,在颂扬本村祖先们的功德、业绩。
神舞拉什则表演是从煨桑请神开始的。在“拉哇”的引导下,煨桑台上燃起了桑烟,跳神舞的人们面向煨桑台高呼“拉嘉洛、拉嘉洛……”,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从左到右击鼓舞蹈,向四方敬拜,迎请四方诸神前来观看神舞,同享人间欢乐,祈求来年吉祥太平。
四合吉村的神舞一直要跳3天,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舞蹈。最后一天下午,所有的舞蹈都结束后,众人齐声高呼,然后排队走上煨桑台,把所有的供品倒入煨桑堆中,把最美好的献祭全部奉献给了山神。
在麻巴乡的浪加村,龙鼓舞的鼓点又在村庄里紧锣密鼓地响起了,少年久美郎吉成为了今年村里的领舞。
农历六月二十,山神殿莫宏康里,高耸的木杆上,悬挂着主神阿尼拉日神的唐卡,在这样的仪式上,一些小的唐卡也被称为“嘎匝”。人们向山神阿尼拉日煨桑祭祀,并敬献舞蹈。随后,众人在拉哇的带领下,拿着箭杆、彩绸、哈达、经幡,来到山上祭献“拉卜泽”,举行插箭煨桑放风马等仪式。
在浪加村,每年举办六月会演出的有6个自然村。
浪加村村民们跳的龙舞,是这个村六月会上最具特色的舞蹈。
龙舞,也叫“勒什则”。龙舞有13种舞蹈,包括手持面具舞、雄鹰展翅舞、蛇舞、龙女喜旋舞等,其中一段舞蹈由拉哇来完成。
参加表演者把藏袍衣袖盘在腰间,头上用白毛巾缠一道发辫,套古式高腰蓝布袜,打绑腿的布是水的颜色,主办村的人,在舞蹈的队伍中赤着双臂和双足起舞。舞蹈的队伍浩浩荡荡,如一条跃动的巨龙,来回摆动,模仿着龙的神态,队列象征着龙的形体,向龙神献舞祈求风调雨顺。排在队列前面的8人,各拿木刻神怪头形面具,两只尖耳高出头顶,左手执面具,右手拿一小木斧,据说是用来胁迫龙神降水的。
传说,当地有个叫阿尼阿拉盖的头人,有年大旱,为了引水灌溉村北托托洛滩上的耕地,在赛格龙洼沟里找到一眼泉水,泉水边的大树上爬满了五颜六色、神态各异的蛇。但因沟里积沙很厚,水都渗入积沙之中,根本无法引出来。藏族人认为龙是专门管水的,泉水无法引出来,是因为龙王没有答应,以后阿尼阿拉盖在每年夏季带一些童男童女到泉水边给龙王唱歌跳舞,向龙王许愿,祈求龙王降雨保丰收。泉水边生长的几棵树,也被人们视为龙树,孩子们爬到树上玩耍,以讨取龙的喜欢。从那以后,才把水引到了村里托托洛滩上的耕地里。从此以后,泉水旺盛,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当时,部落定下规矩,只有在浪加有土地的人家才能向龙王祈愿,表演“勒什则”。后来此规定逐渐取消,成为全体部落群众共同祭神、祭龙的娱乐性民间活动。
浪加村在龙舞表演结束后,还要举行“栽龙”树、爬龙树的活动。这根象征着龙树的木杆专门由一户人家保管,“栽”下龙树后,小伙子们抢着去爬,并模仿蛇的样子,当他们赤脚爬到杆顶时,双脚腾空,大声呼叫,以示敏捷和勇敢。
据传,浪加地区曾经年干旱,人烟稀少,很少有人在此长期居住,生活繁衍,传说当时在浪加村举行的龙舞祭礼,所参加的人必须要在托托洛地域买一块地,不然就不能参加这一祭礼活动。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浪加村的人们总盼望能够多子多孙。在今天的浪加村,依然上演着祈求生育的仪式。
农历六月二十三,祭礼的地点转移到了浪加村西北方向的山坡上。此时舞蹈的男子都将毛巾举至面部,女性则在外围平视前方轻舞踱步,男子在唱“拉伊”情歌。领舞男子左手握木雕男性阳具,右手持阿妈勒姆裸体木雕,边舞边相互撞击,有时拉哇会突然将阳具塞入祈求生育的妇女怀中,据说这样就可以生育。这应该是浪加人遗留至今的生殖崇拜观念吧。
在浪加村的龙舞表演中,山神阿尼拉日在迎接另一位山神阿尼木华。据说,这两位山神是兄弟俩,家家户户用酸奶、奶茶迎接两位山神的到来。六月会开始之前,各户人家都要准备献祭的供品。供品包括糌粑和酥油捏造的“白朵玛”、鲜花、水果、馍馍、酒、砖茶、哈达等,同时还要预备煨桑用的燃料松柏树枝。近一年内因事求助神灵的人家,还需要预备敬献悬挂于神殿里的绸缎等。
从农历六月十五到六月下旬,整个热贡地区都沉浸在一派狂欢、迷醉、忘形的氛围中。
在这种人神共舞、为神献祭的活动里,许多青壮年都纷纷让拉哇给自己在两腮、背上插入钢扦。据说,一根钢钎代表向神献祭的一只羊或一只鸡,这是在向山神表达虔诚的心愿,插扦也是为了赐福消灾。
拉哇用刀砍破头皮,以这种“开红山”的方式,为山神阿尼木华献血。
山神阿尼拉日和阿尼木华又一次相见了。两位山神兄弟互相致敬,互献哈达,并到每个村子跳舞祈福,拉哇为阿尼拉日以开红山表示献祭。同时,传达山神的旨意。
苏合日村在祭神高潮结束前,向一只系着彩带的神羊泼水,使羊颤抖,表示神已领受。然后拉哇与众人狂舞,把羊放归大自然,这只神羊直到老死,任何人也不会去捕杀它。
煨桑是一种有着特殊地位的宗教祭祀仪式,其功能就是“净化”和“驱除邪秽之气”。
根据神灵的不同性质和不同需求,煨桑可分为白桑和红桑。白桑是俗祭,是糌粑面等熏料来祭祀,红桑是血肉祭,在六月会不同的场合,两者都要有区别地使用。
以前是用活山羊作为祭品,这是典型的血祭仪式,如今,改用糌粑面捏造的山羊作为替代的祭品。血祭是热贡山神祭礼文化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仪式,血祭代表了信仰山神的民众对于山神的无比虔诚,也证明了群众对此信仰的信心和认同。这些带有“血”色的表演说明,这是古代部落先民血祭传统的现代遗风。
在当地有一个民间传说,讲述了热贡地区龙舞和军舞的起源——早在藏王赤祖德赞时期,吐蕃和大唐时有失和,吐蕃派军队在今甘青交界一带和大唐对垒,热贡一带是大后方。其中有个叫玉察的将领,和苏乎日村的一个姑娘结婚后生了四个儿子。
后来吐蕃和大唐军队经过多方调解,双方罢战讲和,军民万分欣喜。当时人们认为是神在暗中相助,就在达尔加尼哈(今循化大力加山)给达尔加山神敬茶上贡。他们在那里演出了神舞拉什则龙舞勒什则、军舞莫合则。神舞是给达尔加山神演的,龙舞是给达尔加央措龙演的,军舞是给军队演的。为了表示今后不再打仗,表演者们临结束时将手中的军棍一一折断。正在人们演出时,从达尔加海中走出两条龙来,均为人首龙身,一个脸像虎,一个脸像豹子,走上岸来和人们一道欢舞,共庆和平。演出的人们中有的装扮成军人,有的装扮成神,有的装扮成龙,就出现了人、神、龙同舞的场面。
后来,玉察的妻子和儿子回到苏乎日以后,就把这三种舞带到苏乎日,在每年农历六月演出,千百年来,世代相传,一直被当地人民所喜爱。这便是热贡地区六月山神祭礼盛会的来历。
如果说神舞是献给地方山神的舞蹈,龙舞是献给土地和生命的舞蹈,那么军舞更多地表现了对古代战争的追忆与祭奠,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在郭麻日、尕撒日、保安,这三个村的重头戏是军舞,也叫军傩。
舞蹈的人们手拿木棍演绎着打仗、交锋时短兵相接,奋力拼杀的战争场面。前面的首领手执小斧,带领军阵转圈行进,象征着军旅的远征跋涉。郭麻日村在跳军舞前要先运来泥土,堆起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矮土堆,上面放上哈达、绸面、干草,再抬来一只神羊,神羊用酥油糌粑做成,有真羊一般大。在军舞过程中,点燃神羊,是在为保护神献祭。
有的村子在表演军舞时,舞者会手拿方形或麻花形的油炸馍,那象征着敌人的肉和肠子。在跳舞行进时,会时不时吃一块,象征吃了敌人的肉或肝肠。
在六月,在青藏高原,热贡的山神祭礼仪式,营造了人与神、人与人、人与众生共娱的场景。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神的沟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