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东/三亚学院
我国历史中有一些原生态居民以船为家,一辈子都生活在海上,逐海捕鱼,生活于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被称为“疍民”,据史料可考追溯至唐宋时期,海南岛已有疍民居住,主要生活在海南东部沿海一带,发展至今在海南形成了三亚、文昌、陵水、昌江这四个疍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疍家”这个名字的由来一说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舟船外形酷似蛋壳漂浮在海上,另一种说法是疍家人常年漂泊于海面,与风浪搏斗,生命脆弱如蛋壳,故而称为疍家。历史上的疍民备受欺凌,受陆人歧视,并且被勒令不得上岸,不得读书习字,不得与陆人通婚,他们没有部落、田地,只有自己的小船与大海伴随一生,海上的生活凄苦而孤寂,疍家人随口而唱的曲调逐渐发展形成了咸水歌,可以说咸水歌是伴随着疍家人的生活劳作而创作出来的,苦中作乐,纾解胸臆,虽然疍家人物质生活简陋,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乏,他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歌颂,见山唱山,见水唱水,颂花颂月,表达情感,后来发展至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活动都必唱咸水歌,这种口头文化经过一代代人的传唱,已成为疍家文化的一种代表符号,是疍家人从生活中凝练出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疍家人在海上讨生活,可以说是船生船长,虽然居无定所,但是也造就了疍家人的自由自在、随性而为,咸水歌也因此而保留了最原生态的滋味,疍家人可以兴之所至随口哼唱,随时变换歌词曲调,完全没有定式束缚,以疍家人本地方言演唱、对歌,因此咸水歌也是疍家人内部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在歌曲内容上有关于生产劳作的如《打渔劳作》《十月采茶》《十绣才郎》,有咏物咏史的如《八拜红》《八全合》《三拜古井》,有叙事的如《水仙花》《望夫归》,有劝诫教育的《十谏才郎》《十谏女郎》,早期的咸水歌中情歌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如《水路情长》《咕哩美》《白发齐头》,还有婚庆嫁娶节日祭祀时歌唱的《叹家姐》《赛龙歌》《婚嘱》《八月十五贺中秋》等。咸水歌在明末清初时广为传唱并在清代盛极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鼓励疍民上岸生活,疍家人的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得到改善,但是老一辈的疍家人习惯了海上的颠簸漂泊,在陆地上反而不适,他们重归海上,有咸水歌始终相伴左右。
疍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咸水歌因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2009年被列入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云志是唯一的省级传承人,张发结和陈水蓬是市级的传承人。为推广宣传疍家文化,2015年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正式开馆,打造三亚原生态疍家渔歌保护村,积极培养疍家渔歌传承人,并在节庆假日等活动中大力组织咸水歌特色节目,让更多的人能听到咸水歌,认识咸水歌。本院教师于今年在学院也开展了关于“海南疍家文化”的主题讲座,为教师们分析了咸水歌的社会功能以及演变发展,并着眼于当前社会咸水歌的保护与开发,这些努力建设对于保护民族文化,促进疍家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家族传承
海南的疍家人以前都是祖辈居于海上,一家老小都在船上生活,咸水歌没有唱本,只靠口口相传,咸水歌的传播范围也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在家族内部流传,老一辈为传授者,下一辈为受教者,疍家人海上生活的苦与乐都在歌声中表达出来,疍家的孩子从小听着歌长大,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习得咸水歌,也可以说他们是生来就会唱咸水歌的,即使在不懂词意内容的年纪,咸水歌的曲调依然被他们所铭记。时至今日,会唱咸水歌的大多数为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三亚咸水歌的省级传承人梁云志的家族式传承记忆,从其爷爷→父亲→哥哥→梁云志→妹妹,到其小女儿梁燕也加入咸水歌的传承队伍,总共不超五代,且随着梁老先生这一辈人的仙逝,海南咸水歌的重要传承基石受损。
2、节庆活动
疍家人的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活动中咸水歌是必不可少的,常以群体性歌唱活动以及对歌的方式出现,祝福新婚夫妇生活美满相亲相爱的《婚嘱》,《接子歌》对新生儿的祝福与教诲,追悼亲人依依惜别的《哭丧调》,祭祀祈愿表达信仰的《三拜古井》,这是疍家人重视的精神文化,在这些活动中,咸水歌也得到了更多的创造与发展。
3、其他方式
当今社会对于咸水歌的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来体现,包括了建立疍家文化博物馆,组织咸水歌歌唱基地,组织疍家文化文艺活动,咸水歌文艺汇演,培养现代咸水歌传承人,搜集、整理、创作咸水歌曲,开发疍家旅游文化等等,借用现代的传播优势,让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从新焕发光芒。
1、歌曲本身的传承局限性
咸水歌的创作自由而即兴,古时的疍家人受环境影响文化水平并不高,口口传唱使得咸水歌没有固定的乐谱和曲调,而且咸水歌基本以粤语歌唱,其调式、节奏、方言都为咸水歌的继续传承带来了阻碍;老一辈会唱咸水歌的人文化水平不足以为后辈传授教导,且很多人普通话沟通困难,单纯的只是会唱以前流传下来的咸水歌,对于创作方面能力十分欠缺;在传承人方面,海南65岁以上的疍家人基本都会唱咸水歌,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传承人数量锐减,50-65岁之间会唱咸水歌的有三分之一,40岁以下会唱咸水歌的已经非常少了,20岁以下基本没有,传承面临断代困境。
2、当今社会对咸水歌缺乏了解,认同度不高
咸水歌伴随着疍家人的海上生活而产生,随着疍家人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咸水歌也逐渐失去了它最初诞生的土壤,老一辈疍家人会唱咸水歌以抒情咏志,这在年轻人看来却是一种“古董行为”,现代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歌唱,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年轻人有了更丰富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信仰,咸水歌存在的空间受到挤压,更多的则是作为文艺节目出现在大众面前,是一种属于少数人的艺术,接触的少自然了解的就少,再加上方言演唱的特点,很难提起人们的关注度。
3、高校参与传承的力度有待加强
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在高校中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让年轻人接受文化的熏陶,高校是非常便捷、有效的传承载体,但就目前来说,高校对于学生课业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人文素质的培养,细化到具体的课程安排更是少之又少,地方民族文化多样,应该传承哪个,发扬哪个,高校并没有明确的目标;高校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比较落后,广播、音乐会、文艺汇演等毕竟传播渠道有限,时间有限,并不足够引起学生的欣赏与共鸣,也难以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咸水歌的热情与积极性,没有传承的紧迫感与使命感;本地高校欠缺对咸水歌的深入调研,当前关于海南疍家咸水歌的研究比较少,没有对咸水歌文化的充分了解,就无从以正确的方式保护、传承咸水歌,这一部分的缺失是高校应该及时考虑应对的,毕竟高校整体的文化水平和科研能力要高于民间,高校积极参与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将事半功倍。
1、观念认同
咸水歌作为海南本土传统音乐,需要传承,需要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对咸水歌的认同度尤其重要。近年来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观念已经逐渐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认同观念对音乐教育而言不仅体现在内容也注重形式选择,发展音乐素质教育从地域音乐文化出发将激起学生更多的认知与兴趣,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学生的思维情感、价值观念变化很快,由于欠缺社会阅历、认识问题不全面,学生面对多元化、多变性的音乐文化会显得不知所措,因此从思想上培养对咸水歌这样的本土音乐的观念认同尤为重要,让未来祖国的建设者主动认识并传承咸水歌,从内心感受民族、感受文化,将文化灵魂注入内心,推向世界。
2、情感认同
音乐是饱含情感的艺术,体味与传承需要在情感上有共鸣。咸水歌表达了疍家人的生活情绪、语言味道及对美的感受,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民族音乐,领略民族风情很容易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强化对本土民族的自信心。在咸水歌的情感教育过程中,着重让学生知情、达意、颂心,从情感上接受咸水歌,充分起底歌曲的艺术优势,逐层吸收音乐传达的情感,在学习中,将咸水歌根植于内心情感体系,从支持到内化,真正爱上咸水歌。
3、文化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需要一个“交往”过程,最终达到认可和共享。在民族音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咸水歌在不断更新的文化转型中并不是传播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音乐形式,正是如此,我们更要立足本地音乐文化,提升学生对咸水歌的认识、认知与认同,我们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向学生传达传承咸水歌、保护咸水歌的重要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产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促进自身传承的同时促进民族稳定发展,艺术源远流长。
1、将咸水歌融入音乐课堂教学
目前音乐教育基础略显薄弱,将咸水歌带进音乐课堂是必要,首先在高校音乐教材编纂时,注重整合咸水歌资源,利用教材这个传播媒体,让学生看到咸水歌的乐谱、歌词等信息,高校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系统性的讲解,这就为传承迈出了第一步,需要强调的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因此强化教师队伍,提升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是重中之重。在咸水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传播内涵与文化,让传承向习惯靠近,让社会性与民俗性并举,让学生既看到稳定性也看到变异性。
2、创设咸水歌校园文化环境
丰富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本土音乐的推广与发扬,平时我们的校报上可以对咸水歌做系列介绍,我们的校园广播阵地同样可以播放咸水歌的曲目,同时校园内部的音乐厅、大型活动中心也应充分被利用,举办咸水歌的展演、邀请大艺术家创办咸水歌艺术课堂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推出本土民族音乐,与传统的音乐课堂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咸水歌开辟传播、传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