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字句都是血性的因子
——赵琼《弹壳五线谱》诠释的悲壮

2018-11-15 07:22钟宇
海燕 2018年9期
关键词:战神军人战士

□钟宇

如果说胡世宗写下长诗《我们的军旗》是擅于挥舞手中长剑的话,那么赵琼写下《弹壳五线谱》这组短诗可谓是精于投掷锋利的匕首,短兵相接,尤见铿锵之力。其诗歌语言有着雷厉风行的军人特质,简短的字句,如同操兵口令一样果断;急促的语气,恰似冲击目标一样坚决。这就是赵琼的军旅诗,铁石般坚硬的外壳,蕴藏着岩浆般滚烫的热情。有青春的挥洒、有血性的张扬、有牺牲的壮烈、更有家国情怀的雄浑大气。在这组短诗中,赵琼似乎省掉了诗歌不必要的细枝末节,剥去了诗歌修辞的华丽外衣,拧干了诗歌意境的一切水分,只剩下一枚赤裸裸的诗核,直接以核示人。让读者惊讶于诗人那不容拒绝的直接,并且感叹军旅诗原来还可以这样来写。

赵琼的诗歌,长于白描,多以意象代替抒情,让复杂的情感通过各种意象进行具体的呈现,这样既省却了晦涩、繁冗、难于拿捏的情感表达,又为读者提供了一条领悟诗歌旨意的捷径。诗中基本上不出现具有说教意味的句子,但是已经把诗歌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精确地传递给了读者。赵琼的诗歌语言比较通俗,通俗绝非肤浅的类义词,这就是他过人的地方,通俗非但没有让人觉得肤浅,反而让人从中领悟到了哲理的深刻。这样的诗歌表达,几乎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风格,如果你对我的话存疑,他历年来在各种纸媒上发表的600余首诗作足可为鉴。今天,我以他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的组诗作为评论对象,对他诗歌的创作技法、艺术思想、精神境界等方面作一些探讨研究,并与各位诗友一起分享。

在他的面前,所有的出路

都是出征。

在他的身后,不是

花红

便是血红。

——《战神》

与其说这是一首诗,不如说这就是两个复句,前者为条件关系复句,后者为选择关系复句。正如赵琼跟我交流时所说的一样,谁也没有规定诗应该怎样去写,也没有人能将诗的不同创作手法进行总结分类,形成某种公理以供众人沿用,诗的随意性和抽象性绝无公式可以套用,自由便是诗歌的最大特权,剥夺了自由,诗就丧失了灵性。这首《战神》,以“他”为主体,设定了“他”面前、身后两种诗歌场景,表达了两个层次的诗歌内容。前者,肯定战神之生,乃为征战而生,出征便是出路,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这样一种结果,强调的是战神的身份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责任和使命。后者,具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生,要么死,强调的是生命存在或牺牲的价值。诗人以这样的口吻表达两种不同的结果,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战神形象,让人感到战神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无论是哪种结果,都在战神的预料之中。战神即是英雄,诗人未这样说,但读者已这样想。

战事还在进行

天上,下来一场

大风雪

掩护和掩埋

同时到来

——《大风雪》

从诗歌的语境里可以感知,诗人仿佛置身事外,以局外人的视角审视战争,对惨烈的战争场面不作正面的刻画,却把主题的指向落实到大风雪上。乍看大风雪与战争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不管雪下与不下,战争都得继续。诗人让看似与战争无关的内容介入进来,肯定是别有用心,他需要通过诗歌的第三对象来处理生的去向和死的归属,而大风雪即是诗歌的第三对象。战争的最后不外乎两种结果,存在或者死亡,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大风雪对生者而言是掩护,而对死者而言则是掩埋,这便是战争派生出来的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一堆圆形的土,立在

老屋的身后

守着,母亲的尸骨

像他守着的版图

装饰曾经孕他的腹部

——《探亲》

让人惊讶的是,赵琼在意象的选择上总是做得那么精准,诸如圆形的土、老屋、尸骨、版图、腹部等。短短数言,意象纷呈,串联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事件。说是探亲,实则是为母亲上坟。这也许是诗人以探亲的名义在家乡休假时所产生的感受,由于母亲的故去,实际上探亲假的性质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原本富有喜感的探亲,到现在已变成了伤感的上坟。诗人以诗歌的方式,来叙述对母亲的怀念,但诗中并未提及怀念的字眼,而读者却在诗的氛围里,感受到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追忆和不舍之情。实现这样一种文字目的,诗人只是用了诗歌诸多种强大功能中的一种。

风,一直将哨所前的

那棵老树,当作母亲

时不时,就来理一理

她那

凌乱的双鬓

——《风过万物》

这首诗把诗歌的主体彻底地隐藏了起来,这个主体就是哨所前站岗的那位战士,或者说是诗人自己。而把风和树这样的客体重重地渲染了一番,虽然主体被隐藏,但是通过客体读者却能感觉到主体的鲜活存在,因为,发生在客体上的一系列比喻、拟人,都是为主体服务的。这样反而把诗歌的核心角色衬托得更为饱满。很好地把边关战士对母亲的思念间接地表达了出来,深沉而厚实、真挚而感人,诠释了军人神圣的使命背后,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让人从诗中体会到当代军人的无私和伟大。

每每到了夜深人静

老兵躺下

呼吸均匀,且没有鼾声

握惯了钢枪的手

总会将一些梦境攥疼……

——《老兵》

我更乐意把老兵理解为已脱去军装,但依然保持军人本色的老兵。没有当过兵的人很难体会这种情感。诗人从老兵酣睡的状态中揭开老兵心里的秘密,将其退役后的失落通过握枪的习惯性动作来传达,让人暗自好笑的同时又心生几分不忍。老兵身体离开了军营,而内心从未把自己与还在军营里的战友区别开来,因此哪怕是睡觉的时候也还保持了军人的姿态。诗人选取这么一个细微的动作去刻画老兵的情怀,以小见大,从平凡处洞见不凡,也算是别具匠心了。

要不是火化工从他的骨灰里

扒出那三块烫手的弹片

没有人会知道,他的血液

也曾

染红过这片江山

——《身份》

《身份》一诗应该是《红舍利》一诗的再创作,只是采用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表现出不同的主题指向。《红舍利》的核心内容指的是英雄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身份》的核心内容则指的是英雄生命与家国之间的联系和现实意义。如果不认真去思考诗歌的主旨,很容易被误认为诗人是在同一事件上绕来绕去。对一个事件生发多种思考,继而创作出不同价值取向的作品,在文学领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如不同的诗人创作同题诗一样,取材一样,而各人的理解却是迥然相异。赵琼这两首诗相当于从不同角度创作的同题诗,只不过创作者为同一人而已。

他的追悼会刚刚开完

一场雨来,铺地盖天。

连长说:多像他此生

洒在疆场上的,那些

血汗……

——《送别》

这首诗只用了一个比喻,也就是说诗人用一个修辞充当了一首诗,而且语言非常浅白。可以肯定这样的诗没有谁会说看不懂,那么诗人这样写一首诗有多少意义呢?一首诗的成立,不能仅仅从表面去衡量它的价值,要深入它的内涵。这个比喻并非简单的修辞运用,它着重强调的是逝者生前的贡献。因为人们内心对英雄有崇敬、有缅怀,所以在追悼会这样的场景中发生的一切,人们的思维都会与英雄产生联系,祈祷英雄生命的不朽,从而化悲痛为力量,更加激励生者的意志。

一团又一团的白雾

笼罩阵地所在的山巅

多像故乡灶间的

那些柴烟

遮住了母亲的脸

——《山雾氤氲》

此诗与《风过万物》一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利用意象造境,赵琼屡试不爽,也许这是诗人特别称手的一种作法。此诗在技法上,我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我依然更关注诗人的诗歌目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高度。此诗的主题思想具有双关意味,一是抒写阵前战士对母亲的思念,白雾笼罩之下,乡愁萦满边关。二是抒写战士的家国情怀,白雾笼罩的山河即是祖国母亲的脸容。两者互为映衬,既可以达到立意上的统一,又可以实现理解上的层次划分,境界上做到了小家与大家的兼顾,手段上做到了一石两鸟的双重效应。

秋风的身后,一片黄叶

和天上的一片白云,一起

奔跑着,向东

多像是战斗在不同岗位上的

一对英雄

——《深秋一瞥》

在诗人的眼里,目光所到之处概然是诗。不经意的深秋一瞥,又触动了诗人善感的神经。黄叶坚守于树枝,白云坚守于天空,坚守是一种服从。而当秋风下达最高的指令,确定了某一方向,促使黄叶与白云朝向既定的方向奔跑,这又是一种新的服从。军人恰如黄叶与白云,静是坚守,动也是坚守。这大概就是此诗的主旨。

夕阳,虽然短暂

却总被炊烟缝在

小村的边缘

一件乡思衣裳

等着,所有戍人去穿……

——《又见炊烟》

诗人又一次以诗的意象,来抒发远戍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这情。为什么诗人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军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委实是寂寞的军旅生涯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军人职业的崇高性和使命的光荣性,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冲锋杀敌那一瞬间。除却战场上的流血牺牲,他们在平时还要忍受与亲人的离别之苦,要忍受制式化的单调枯燥的生活,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还要接受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意志的考验。军人遇到失意和挫折,排遣心中忧闷的唯一方式,就是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军人有了高兴的事情,表现心中喜悦的方式,还是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军人从未在乡愁里缺席,军人与乡愁是诗歌不朽的主题。

在天上

离我们最近的那块石头

被叫作月亮

在人间,每一块写着中华的土地

都被战士,唤作故乡……

——《故乡》

诗中的前一句和后一句所说之内容,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诗人是在呓语?不然也!战士身后的每一寸国土,都是广义上的故乡。诗人把月亮作为诗歌主题的一个引子,感慨心中的家国之重,肩上的责任之重。月亮能照见故乡的每一个角落,军人的神圣使命也涵盖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只有祖国安宁,才会有故乡的安宁。诗歌的要旨是:世界和平是每一位军人的终极愿望。

面对出征

旗帜和蒲公英

同样

需要

一阵风……

——《战前动员》

这首诗里的一阵风,与《深秋一瞥》中的秋风何其相似。面对出征,军人只需上级的一个指令。这个指令不仅是权力的彰显,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它能贯彻到每一名战士的内心,形成一致的价值体系,指挥与服从之间,只存在时机和需要上的默契,不存在主动与被动的矛盾。军人时刻准备着,只等那一阵风的到来。军队是钢铁集体,早就锻造好了雄心铁胆,战前动员的意义,只需让战士明确此战之目的,而非是思想政治上的补课,因为战士们早知自己的职责所在。

与子弹相处的时日久了

他也像子弹一样

将所有的语言

全都凝练成一声呐喊

放在生命的终点

——《战士与子弹》

战士与子弹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如果说将军是战士的统领者,那么战士便是子弹的统领者。当将军手下的战士全部牺牲,那么将军只有自己冲到阵前,捍卫军队最后的尊严。同样,如果子弹用光,战士只好把自己当成子弹,向敌方最密集的那个火力点发射。诗人以诗歌语言阐述战士与子弹的关系,命题成立,析理精辟,富有哲思。

只有伫立于枪口,才会尽透

钢与铁的禀赋

也只有在短兵相接的当口,才会

让生命所有的属性

归于忠诚

——《刺刀》

这是诗人的语言还是哲学家的语言呢?读完这首诗我心里产生这样的疑惑。如果允许我狗尾续貂,我还会加上一句,只有经过鲜血的淬炼,才会让锋利闪烁逼人的寒气。刺刀发挥作用之时,往往是战斗接近尾声,但却是最为惨烈的时刻。刺刀是勇者的见证,它在战斗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即便科技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常发达的程度,先进的枪械依然没有将刺刀舍去,它还在那个特定的位置上,等待着战争最后时刻的到来。这首诗将刺刀的这些特点,以简洁的语言,诠释得非常准确。

每次见到你,都能让我想起那个

复员了很久,又回到那个山深林密的山村面部黝黑、满布皱纹

生生死死都在和土地较劲的

那个男人

——《地雷》

这首诗标题叫地雷,与其说是在写地雷,不如说是在写一个长期与地雷打交道、而现在已复员的工兵。脸部黝黑、满布皱纹的形象,与地雷在形体上何其相像,因此睹物便会思人。而更深层次的内容,也许诗人与这位工兵有着某种特殊的交情,或者说他们曾经很好地相处过,并且他们的活动跟地雷有密切的关系,诗人才会每当看到地雷,便想起这位退役的战友。与地雷为伴的工兵,其危险系数非常高,可以想像得到他们经历了多少一触即发的惊险。而诗人总是把平静的、安宁的氛围呈现给读者。将现实的残酷翻转到诗歌的背面,由他人自己去想象。

赵琼是一位资历深厚的军旅诗人,著作等身,只要翻开军中的文学刊物,很容易就能找到赵琼的诗歌作品,他那招牌式的诗歌语言,也许早已深入了每位诗歌爱好者的内心,成了诗歌岁月里的一张活页,经常会不经意地被翻动,这便是赵琼诗歌的影响力。本次对赵琼的诗歌作点评,很担心点评得不到位,让诗人失望,也让读者失望。现在已经点评成这样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只好由它去吧,我只是向大家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诗观,期待赵琼更多更好的诗作。

猜你喜欢
战神军人战士
特战神枪“小个头儿”
战神狂飙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军人就该这个样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无名战士有名剑
军人“四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