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电影特征

2018-11-15 03:10:42张洁平
电影文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撒切尔工人阶级身份

张洁平 林 雪

(1.四川外国语大学 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2.南非驻华大使馆,北京 100060)

阶级问题在英国一直都是热门的话题。在社会分层中有两大主流理论流派——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和韦伯主义分层理论。马克思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划分阶级,将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韦伯提出了“三位一体”社会分层理论,他认为,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多层面的统一体。经济地位、声望和权利都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影响力,因此他主张从财富、声望和权利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等。本文倾向于将英国社会分为上层社会(资本家)、中产阶级(政府和企业管理岗位人员)和工人阶级(主要指体力劳动者)。

英国电影自20世纪30年代的纪录片运动开始一直延伸着现实主义的传统。而在现实主义运动中,阶级主题尤其是工人阶级的生活一直是电影人主要的聚焦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撒切尔政府政策的冲击,传统工人阶级文化逐渐衰落,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在新的背景下,英国工人阶级电影呈现以下新的特征。

一、撒切尔主义背景下的失落感

撒切尔主义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电影反映的一个主要方面。撒切尔主义主要包含三大方面:国家尽量少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具有新保守主义特征的集权主义以及贫穷、工业化的英格兰北部和富裕、城市化的英格兰南部共存。撒切尔主义最主要的后果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大规模失业和工会去政治化。在此背景下,八九十年代的电影普遍反映了这种失落感。与新浪潮电影中政治失落感相比,这次的失落感主要指工作收入的丢失、政治权力的丢失和家庭、社区、男性角色以及旧身份的丧失。失业是该时期电影所体现的一个主要方面。由于去工业化的影响,英国主要工业城市普遍面临衰落,利物浦和谢菲尔德便是其典型例子。当时很多电影的背景都设置在这些城市,失业问题也因此成为电影展示的主要问题。《写给勃列日涅夫的信》《教导丽塔》背景设置在利物浦,而《光猪六壮士》的故事则发生在谢菲尔德。在《写给勃列日涅夫的信》中,伊莱恩失业后对英国生活感到绝望,并打算逃离俄罗斯寻找新的生活。影片《光猪六壮士》伊始,失业钢铁工人吉斯试图从废弃工厂偷取材料换钱,后来甚至决定靠跳脱衣舞谋生。除了失业问题,该时期电影还体现了其他方面的失落。男性工人失去家庭养家糊口者的地位;后工业化迫使很多人背井离乡,传统社区的纽带作用也逐渐丢失。这些失落感重构了工人阶级旧身份的失落。失落感成为该时期电影的主流,社区精神不复存在。在电影《厚望》中,传统社区被冷漠无情的社区所取代。在影片《奏出新希望》中,菲尔一方面身陷债务,害怕失去妻儿;另一方面却在生存和理想信念之间难以抉择。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体现了工人阶级政治权力的丧失。影片中煤矿被关闭,社区逐渐没落,这些都与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政策紧密相关。

二、统治阶级隐形化

统治阶级隐形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阶级电影的另一个趋势。在之前的电影中,很容易区分劳资双方以及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然而现在却很难以既有的观点来划分阶级关系。在该时期的众多影片中,例如《厚望》《奏出新希望》《伯德小姐》《我的名字是乔》,统治阶级都是缺席的。在大力提倡阶级碎片化和阶级观重塑,甚至倡导无阶级性的年代,应该关注工人阶级个体遇到的具体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是工人阶级自身经历的关键部分,可体现其阶级地位。在影片《伯德小姐》中,由于很难找出她的敌人具体是谁,马吉的愤怒并无明确目的,并将愤怒迁怒于社会工作者和法律专业人士,殊不知这些人只是下层白领公职人员,他们只是替统治阶级传递政策的,他们存在的目的在于掩盖统治阶级的残忍剥削,模糊统治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界限。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也值得探讨。在没有对他者明确定义的前提下,阶级意识又是如何体现在电影中的呢?在影片《伯德小姐》中,乔治到了巴拉圭才意识到自己的遭遇是政府所为,因而为工人阶级认识无形的资本主义高级阶段打开一扇窗户,进而体现了其朦胧的阶级意识。而影片《奏出新希望》和《光猪六壮士》则是通过怀旧的形式来体现阶级意识的。综上所述,尽管资产阶级已经隐形化,从工人阶级的无力感和无效组织方面仍然能感受其存在并占据统治地位。

三、由消费行为构建的工人阶级身份

早在20世纪60年代,希格森就已经指出,消费行为正在成为定义工人阶级身份的决定因素。这种担心在八九十年代的工人阶级电影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哈勒姆也注意到在构建工人阶级身份过程中发生的这种变化,即身份体现于消费而非生产,体现于购买力而非劳动力。这种变化在90年代的电影中表现得尤甚。影片《猜火车》开片以伦顿的独白来描述底层青年。他不愿像一般人那样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等。相反,他选择了海洛因(也算一种消费品),而不是诸如工作之类的其他东西。对白暗示了在后现代消费主义社会,身份取决于消费品。在这种社会中,他对消费品的追求体现了其对传统价值观的摒弃,也因此构建了自己的身份。这种通过消费方式而非生产方式来定义工人阶级身份的做法在同时期的其他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在电影《厚望》中,三个家庭在室内装饰、服装等方面消费方式的不同,实际上体现了其社会地位的差异。这与传统的电影通过工作来体现阶级差异大相径庭。

四、由政治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的重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对消费的关注导致其对私人生活的关注。该时期,英国现实主义电影完成了从公共政治领域向私人领域的转变,且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加强。以影片《切勿吞食》为例,影片通过排斥广泛的社会生活(包括社区、工作、政治等),特意强调家庭中的幽闭恐惧症环境。除此之外,影片《丽塔》《休和鲍勃》《伯德小姐》以及《我的名字是乔》均以展示精神崩溃似的家庭生活为主。这与之前诸如《金屋泪》等反映旧式受尊重的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新浪潮电影不同。

除了家庭生活,酗酒和毒品也同时受到关注,这两类现象在底层阶级中尤为盛行,电影《切勿吞食》和《猜火车》中均有体现。电影中出现了一类只注重追求物质财富的人。他们既不关心财富是如何获得的,也不在乎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何影响。《厚望》中的瓦莱丽便属于这一类人。

过度关注个人及家庭生活的后果就是用个人问题掩盖社会问题。《切勿吞食》和《猜火车》中均触及了吸毒问题。电影并没有从社会层面剖析吸毒问题,相反更多地将毒品问题归结于主人公自身缺乏自律。瓦莱丽疯疯癫癫的,饱受丈夫歧视,甚至受到家暴,然而影片并没将她的悲剧归结于社会,而将悲剧矛头指向她自己的矫揉造作。该时期电影过于关注家庭及个人生活,弱化社会不平等问题并削弱政治的影响,为社会政治因素蒙上一层遮羞布。

五、性别构建颠覆背景下的男权危机

与新浪潮电影类似,八九十年代的工人阶级电影也十分关注男性危机。不同的是,这次男性危机不是由大众消费文化造成的,而是由撒切尔时代以及后撒切尔时代工人阶级男性的失落感所造成的。性别角色得到了颠覆。

性别构建颠覆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工作、娱乐、价值观等的颠覆。女性占据了原本属于男性的公共空间,诸如工作场所、街道、酒吧等场所。而男性在家庭场合出现的频率却越来越高。影片《教导丽塔》中,丽塔的老公丹尼便是这样一个角色。在娱乐方面,女性也频频出入于原本属于男性的场所,做出原本属于男性的行为。女性开始尝试酗酒,说脏话,随意寻找性伴侣等男性专属的行为。《写给勃列日涅夫的信》中的特雷莎便是这样一个颠覆性的工人阶级女性形象,被称为女性花花公子。影片《光猪六壮士》中,甚至有一幕体现性别颠覆的超现实主义场景。女性居然模仿男性站着尿尿。在家庭中,女性也逐渐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影片《切勿吞食》和《光猪六壮士》中均有此类女性形象出现。相反,男性却越来越像大男孩,盖斯甚至需要儿子的金钱帮助。

从社会文化层次看,女性比男性更有抱负,更希望通过接受教育,顺着社会阶梯往上爬。面对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女性往往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通过自我发现,影片《教导丽塔》中的丽塔身处工人阶级文化与中产阶级文化的夹缝之中。关于性别构建颠覆,影片《猜火车》也有体现。黛安一心追求学历提升,而伦顿却对此不屑一顾。盖斯更是宣扬男性已经变成恐龙和滑板,已经过时了,会被社会摒弃。

针对性别颠覆问题,90年代的电影曾经尝试重新划分两性角色。在影片《光猪六壮士》中,男性甚至成立了工人阶级男性俱乐部,旨在宣扬男性空间和男性身份,并重塑男性尊严,恢复曾被女性破坏,而原本属于男性的社区。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性别颠覆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男性俱乐部的成立带有虚幻的色彩,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对于盖斯来讲,脱衣舞男的收入并不足以解决家庭经济问题,也不足以夺回儿子的抚养权。男权的失落不仅表现在对于传统工业领域男性形象的塑造上,还体现在对于家庭生活中丧失夫权或父权的男性人物塑造上。对于该类将重心放在两性角色的电影,也有不少人持质疑态度。芒克指出,90年代的电影诸如《光猪六壮士》和《奏出新希望》太过关注男性危机和性别构建颠覆,从而导致更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被性别角色问题所掩盖。

六、身份的杂糅性

从80年代开始,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制作人开始在电影中涉猎少数民族文化。文化杂糅性属于后现代文化研究范畴。工人阶级电影中体现的文化杂糅性主要指阶级与种族、性别等其他身份的杂糅。影片《我美丽的洗衣房》和《睡遍伦敦》具有明显的文化杂糅性特征。影片中并不全是异性恋工人阶级男性形象,同时也塑造了同性恋、黑人、女性等形象来展现多元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

后现代人物的身份并不是固定、基本、永久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身份。影片《睡遍伦敦》中的拉妮是一个具有多维身份的人,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工人阶级、亚裔、女性或者同性恋,而应将其看作一个身份不断变化的人。这些电影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并不是简单的重叠,而是互相融合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甚至超过其不同点。在影片《我美丽的洗衣房》和《睡遍伦敦》中,角色身份的多样化并不是社会问题。电影强调异质性,而不是强调诸如黑人或亚裔等具体某一方面,也不会特意塑造所谓积极的形象。在此类电影中,连同性恋问题也不被认为是社会问题,而被看作是与他人的不同。

20世纪90年代,尽管文化杂糅性在电影中仍然有所体现,个体差异性却没有那么明显。在影片《奏出新希望》和《光猪六壮士》中,可以看到黑人矿工和失业的同性恋群体,然而这些人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并无明显区别,并不能直接体现文化杂糅性的特征。影片《光猪六壮士》情节发展依赖于轻率的民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并隐瞒阶级斗争和种族隔阂冲突。影片对各种群体的包容体现了披着异国情调外衣的文化差异,人物形象如此统一,反而显得肤浅。不管怎样,影片的目的是复苏工人阶级社区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阶级意识,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削弱个体身份差异性。

电影艺术作为时代的多棱镜和万花筒,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时代特征。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撒切尔保守党政府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快了后工业时代的步伐,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失业的工人对生活感到迷茫,生活重心转向消费,酗酒、毒品等问题日趋严重。男性工人阶级的失业导致男权危机,单纯的工人阶级身份与其他身份交叉。然而,社会矛盾的加深却被归结于个人,统治阶级趋于隐形。

猜你喜欢
撒切尔工人阶级身份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14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撤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
百家讲坛(2018年1期)2018-08-29 00:48:08
撒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不和?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
走谁的路,去往何处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