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及批评以“诗文评”为主流。《文心雕龙》作为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唯一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具有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诗文评”模式的典范性与体系性。鲁迅曾将《文心雕龙》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当中国文学际遇世界文学之时,发现世界文学的典范性与体系性,搜寻中国传统文学中《文心雕龙》是能够进入世界文学潮流的经典性著作。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决定了《文心雕龙》与文学经典化问题不可脱离。首先如鲁迅论述,《文心雕龙》源文本的经典化,其文本是不同于中国传统“诗文评”模式的体系性文学理论与评论著作,是唯一具备西方体系性规范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著作。其次是《文心雕龙》中关于确立合法化的文学经典研究,因文中涉及诸多文学作品及论述经典问题的片段,是研究经典化的重要依据。再次在《文心雕龙》已经确定其中国经典文学理论及批评著作地位下,借助《文心雕龙》塑造文学经典的研究以及与其他文学理论经典著作的对比性研究。最后当中国进行现代化融入世界潮流之际,以西方文论视野审视中国传统文论成为一种研究思路,以及相关性的对比性研究。本文梳理近十五年来关于《文心雕龙》的经典化问题研究。
《文心雕龙》被称为中国“体大而虑周”的文学批评论著,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几乎唯一一部具备体系性的文学批评著作。在中国进入世界的浩浩荡荡潮流中,遭遇世界文学批评的典范性与体系性,回顾中国传统文论,5世纪的《文心雕龙》映入人们的眼帘,成为中国最具规范性的著作。其自身的经典性是中国际遇世界文学学科规范后建立起来的,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性著作。而面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强大攻势,中国文论的“失语症”症候似乎越来越明显,建立中国的文学理论刻不容缓。这时确认《文心雕龙》的经典化地位是中国文学理论界的重大任务。劳承万的《当代文艺学理论研究之难题及其发展之契机》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中主要涉及马列文论,西方文论,中国传统文论,中国文论尤以《文心雕龙》“纲目”体系为重,是与前两者交流而不同的经典中国文论。
当下在建立中国自身的文学理论的过程中,确认《文心雕龙》的文学经典地位成为学界的研究问题域。韩经太的《经典的确认与学科的自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现代展开》构筑传统文学理论能够进入现代文学研究视野及体系,主要以桐城派文选和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为突破口。冯勤的《失去〈文心雕龙〉的时代——关于新时期以来文论建设中文学当下性缺失的反思》指出新时期的文学理论的构建总是仿西或拟古,而从《文心雕龙》的实践中获知“今”的重要性,以此构建中国文论体系。胡培培的《文之枢纽:从儒家经典到文学经典》以《文心雕龙》的前五篇为主,论述“文之枢纽”,《原道》、《征圣》、《宗经》是“文心”,《正纬》、《辨骚》是“雕龙”,共建了一个文学经典范式:从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贺根民,周海汀的《草创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文心雕龙〉书写》从民国建立文学批评学科开始研究发掘《文心雕龙》的独特价值与经典地位,强化《文心雕龙》的系统性。
新世纪以来一些文史大家撰文确立《文心雕龙》的文学史价值、文化批评的经典地位、文化精神及当代价值等。如袁济喜的《论〈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吴晓峰的《〈文心雕龙〉的积极进取精神及其当代意义》;涂光社《〈 文心雕龙〉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李清的《〈文心雕龙〉“体大虑周”的文论经典》等。
谷鹏飞的《〈文心雕龙〉在美国汉学界的经典重构》通过在美国的中国文学史重写与文选编译来看,发掘《文心雕龙》源文本的“非经典性”与遭遇现代化转型之后的“再经典化”,以及在美国文学语境与文选编译等之中的“再经典化”,由此确认《文心雕龙》的世界文学批评身份的认同。
《文心雕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典范性与体系性的文学理论及批评著作,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对应西方现代学术体系,文学经典的问题成为研究的对象之一。然而《文心雕龙》中的经典问题与西方视域下的经典并非完全一致,但是也有相通之处。《文心雕龙》中专有一章《宗经》,这里的“经”指的是儒家经典,所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所以讲述天地人三才的道理的是经,所谓“经”就是恒久不变的道理,不可违背的教导。西方视域中的经典也是具有这种恒久性的含义的。因此,专门有研究《文心雕龙》中论述文学经典的问题。
因《文心雕龙》中专门有《宗经》一篇,因此研究者常常以此篇文章为研究中心,展开对经典问题的论述。有论述其经典是儒家经典,以及刘勰所蕴含的当代文学典范性含义。莫恒全的《文心雕龙宗经篇疏释》;张美娟的《试论〈文心雕龙〉“宗经”观念的深层意蕴》;郭敏艳的《从〈文心雕龙·宗经〉看刘勰的经典观》;包小骞的《〈文心雕龙·宗经〉的文论意义》;刘淮南的《辩证理解刘勰“宗经”思想的多元化内涵》;孙开花的《论经学与文学的关系——兼论〈文心雕龙〉对“宗经”的阐释》;朱供罗的《论〈文心雕龙〉“依经立义”的思想基础》;施建军的《〈文心雕龙〉和〈诗品〉宗经异同》。这些文章均是以《宗经》为主旨进行论述,“经典”所具备的儒家经典含义,以及在进行现代转换中所具备的文学经典含义。当然还有批评《文心雕龙》效法儒家经典的,夏祖恩的《“法经”思想是〈文心雕龙〉的弊窦》中说中国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的封闭性、模式化禁锢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应该剔除儒家思想中的落后思想,打破儒家禁锢的藩篱,推动文化创新。
还有以建立“经典”模式为目标的文章,通过《文心雕龙》的阐释,提出文学批评的经典性宗旨等。罗剑波的《折衷:刘勰释读、品评经典的重要视角与方法》;陶礼天的《论〈文心雕龙〉的经典批评模式》。曾军的《〈文心雕龙〉中的“经典”考——兼及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经典与经典化问题》论述了“经典”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位置,比如“四书五经”以及汉以后的佛经。其次关于《文心雕龙》中多处涉及“经典”问题,达到11处13次之多。《文心雕龙》中的“经典”多是指五经等儒家经典,其经典化包含“政统”与“道统”的合一,经典意识形态的设立突显出来;另一方面这种统一又是借助于政治力量来完成的,并最终成为 “政统”的阐释工具。刘勰也将儒家经典纳入到文学经典的框架中,透过这一视角审视中国文学的经典与经典化问题。
在百年“龙学”的研究过程中,《文心雕龙》几乎可以确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著作的典范性著作。其文学评论的特性决定了具备评论文学作品的特质,因此有借助于《文心雕龙》确认自身文学经典的合法化地位。或者通过研究《文心雕龙》来树立文学经典评价的标准等,以此来肯认文学作品是否具备经典性地位。
近年来的论文显示关于这一部分的论述相对薄弱,文章主要有对儒家经典的文学化,将中国文化中的“四书五经”的文学经典化,曾军的《从“注经”到“论文”——刘勰的儒家典籍文学经典化策略》注重儒家经典的文学化以及儒家典籍的文学经典化。傅朝霞的《从“六义”看〈文心雕龙〉对儒家经典诠释的反思》提出“文之枢纽”在于“道—圣—经—六义”,“依经立义”扩大以儒家经典为主的阐释。
依据《文心雕龙》的经典性地位,激活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经典阐释地位。傅修海,刘红娟的《在阐释中激活经典——以〈文心雕龙·通变〉文本读解为例》,通过《文心雕龙》建立中国文学的经典阐释学,通过其中《通变》一篇进行经典阐释学的文本解读。杨成军的《试论“宗经”理论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依据“宗经”篇的文学理论批评表现的“六义”之美确定其思想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袁济喜,王猛的《从刘勰与梁启超的文学趣味论审视当代中国文化》,从刘勰到梁启超的文学观中都渗透着文学趣味合法化问题的探讨,通过刘勰的文学观与当时的文学风气确立文学批评研究的价值,以此来审视中国当代文化的价值,重建中国文学的文学趣味观。
最后是以《文心雕龙》的成就建立文学经典的标准,
王运熙的《〈文心雕龙〉的艺术标准》提出《文心雕龙》艺术标准是:执正驭奇;文质彬彬;遵循各体文章的基本规格,以此为《文心雕龙》的艺术标准,这也为审视文学经典建立了评价准则。
在新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给中国学界带来了巨大冲击。以西方的体系性与典范性为依据,中国学人们苦苦追寻建立中国话语,中国的文学评价标准体系。常常以《文心雕龙》与世界其他地区文艺理论经典作对比以此凸显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界性。如蔡骏《〈文心雕龙〉与印度〈舞论〉之比较》互证中印文论的传统文化价值;黄莉,王树文的《论刘勰与贺拉斯、朗吉弩斯的经典意识》指出刘勰的“征圣宗经”与《诗艺》、《论崇高》所提倡的“模仿古希腊”的思想异曲同工。
或是通过西方理论再阐释或再经典化《文心雕龙》。如吴寒柳的《从哲学诠释学观照刘勰宗经思想》其宗法经书的理论与西方阐释学具有互证性,由此来构筑中国的阐释学。陆晓光的《审美情志、社会关怀、人文追求:〈文心雕龙〉与马克思美学的相通》当今中国需要融入于世界文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中国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与中国传统文论一起构筑新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其具有相通之处。刘颖的《再论刘勰与 classicism——兼及王和达教授的《文心雕龙》研究》,当刘勰际遇西方正典,不可等而化之,需要见出刘勰回归文学本质的独特价值,不是单纯的摹拟古人。
在中国传统文学评论“诗文评”主流之外,还有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五十篇构筑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经典著作,以及在现代化转型之际发掘其世界文学批评的经典性。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关于《文心雕龙》的经典化研究现状,透视中国文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繁杂之处,在传统批评之外,构筑现代体系性文论话语,期望构建中国话语的世界文学理论体系。
[1]诗论题记[A].西北大学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年刊(创刊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4.
[2]劳承万.当代文艺学理论研究之难题及其发展之契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谷鹏飞.《文心雕龙》在美国汉学界的经典重构[J].文学评论,2016(6).
[4]曾军.《文心雕龙》中的“经典”考——兼及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经典与经典化问题[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1).
[5]王运熙.《文心雕龙》的艺术标准[J].文学遗产,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