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问题及策略探析

2018-11-14 05:43雒剑波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甘肃省村民旅游

雒剑波

目的: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甘肃扶贫攻坚任务的重大战略组成部分,正在得到国家和省上政策的大力支持且发展势头强劲。以期让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让旅游扶贫工程真正造福于民。方法:运用综合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甘肃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意义、绩效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由此提出发展的策略建议。结果:甘肃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战略地位高,发展势头强劲。存在选点不合理、缺乏资金、旅游产品特色不强、缺乏长期发展战略和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加强前期实地调研、发挥政府领导职能、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打造特色品牌、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利用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旅游、加强人才培养和市场营销推广等应对策略。结论:为解决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实际问题提供策略建议,打造特色品牌、创新发展模式,对今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让更多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工作放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提出了“精准扶贫”的伟大战略决策,目前扶贫攻坚战已到了全面决胜的关键时期。扶贫的重点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因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村民观点落后等原因,任务十分艰巨。扶贫工作不仅是一次“输血”式扶助,更要使当地农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达到长远脱贫的目的。乡村旅游扶贫正是将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结合起来的一种“造血”式扶贫模式,具有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功能,是最有尊严的扶贫工程。

国家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十分重视。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做了具体要求和指示;2016年国家旅游局等12个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2018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制定了24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计划,甘肃省有50个村被列入其中。

一、甘肃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意义和概况

(一)甘肃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意义

1.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甘肃地域狭长、民族众多,复杂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集聚发展形成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自然资源和特色鲜明的人文资源。从空间维度上看,形成五大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以“丝路风情、异域民俗”为特色的西部乡村旅游集中区、以“中华始祖、黄土文化”为特色的东北部乡村旅游集中区、以“回藏风情、多彩民俗”为特色的西南部乡村旅游集中区、以“青山秀水、绿色生态”为特色的南部乡村旅游集中区和以“黄河古韵、文化传承”为特色的中部乡村旅游集中区,见图1。

2.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甘肃地处西北干旱地区,因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土地较瘠薄,农作物产量较低,经济收益较小。近年来随着外出劳务收入的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懒田、荒田等现象。将发展乡村旅游可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效结合起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收益,形成以农促旅、以旅促农的良性循环。甘肃农户收入调查情况统计见表1。

3.构建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甘肃位于祖国西部内陆,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在农业、工业等发展方面均不占优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甘肃又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甘肃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实现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既是贫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域。另一方面,甘肃地域广阔,主要旅游景区相隔较远,难以形成较紧凑的旅游线路。发展乡村旅游可有效填补这一空白,成为连接各景区的纽带。同时,可丰富游客游览内容,扩大游览范围,分散主要景区高峰日的接待压力。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社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近年来甘肃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越来越萧条,每天活动在村里的就只有几个老人和孩子。村庄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民俗文化逐渐消失殆尽,记忆中的乡愁也越来越模糊。但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没有乡村的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可将农村传统的农业资源、民俗文化、河谷山川变为资源,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村容村貌升级,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社会经济。

(二)甘肃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现状

甘肃省是全国扶贫攻坚任务的主战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严峻。截至2017年底,全省还有52个片区特困县、4个插花型贫困县、189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相比沿海发达地区,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较迟缓,但近年来呈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全省共有1 800多个村开展乡村旅游,游客接待规模已超过7 00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超过120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已带动1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6年,甘肃省旅发委决定在全省100个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工作,乡村旅游扶贫已成为全省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抓手。

二、甘肃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意义重大,前景廣阔,成绩瞩目。但甘肃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亟待人们去探索和解决。

(一)存在旅游扶贫村的选点不合理现象

并不是所有的贫困村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旅游扶贫只是针对那些资源、交通、区位等条件良好的村落,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旅游富民工程,决不能一哄而上进行“运动式开发”。目前,在甘肃省已选点的旅游扶贫试点村中,有些村庄无论从资源、交通、区位等方面来看,并没有发展旅游的较好条件。如积石山县的旧城村、广河县的官坊村等,在完成规划后,除了建了一两座厕所和广场、几家简易的农家乐外,并没有后续进行发展。当地政府和村民也没有开发旅游的意愿或积极性,旅游扶贫工程成效甚微。

(二)缺乏资金,旅游开发难于正真启动

虽然甘肃省出台了多项财政资金扶持政策,但因旅游开发所需建设资金较大,还远不能满足旅游建设的需要,加之贫困村所在的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大都较缺乏,村民的投资能力有限,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等,所以贫困村整体的成规模的旅游开发举步维艰,难于真正启动。旅游发展整体上呈现出“小、低、散”的状态,这与资金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乡村旅游产品特色性不强,缺乏持久吸引力

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本地建筑、民俗、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打造,大部分乡村还是以采摘园、农家乐为主,发展档次低、规模小,缺乏整体的发展规划和品牌打造,千村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吸引力不强。

(四)缺乏整体的长期性发展战略

旅游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效益见效慢、投资回收期长,这与旅游项目的特色有关,因为景区的发展、市场的培育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村民们往往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对远期投资不感兴趣,也没有资金进行远期投资。另外,地方政府领导人的任职期限有限,他们为追求任职期间的政绩,追求2020年脱贫目标的实现,往往只注重快速有效的经济政策,而忽视长远发展战略。

(五)旅游开发及管理人才匮乏

大多数乡村旅游开发由当地政府部门及留守村民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完成,由于贫困村一般都位置偏远,人们的思想观念较落后,对旅游发展的意义、观念等认识不到位,所以对进行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服务质量差。旅游建设也很难因地制宜,开发出有特色的产品。所以游客得不到自己期望的乡村旅游体验,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很多游客不会再来第二次,致使乡村旅游业难以有效发展。

(六)旅游扶贫难以惠及大众,真正的贫困户收益较小

乡村旅游开发除了政府的补助资金,更重要的还要靠村民出资、出力参与到其中来,通过入股或服务的形式获得收益,单纯靠土地租金难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大多数贫困户在资金和人力方面都比较缺乏,难以参与到旅游行业中来,旅游扶贫难以惠及大众。

三、甘肃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贫困村旅游开发前期的实地调研工作

旅游管理部门应该组建专家组,对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分析评估村庄的自然资源、建筑风貌、民俗文化等资源的优良性和特色性,考量旅游村所处的区位、交通及市场等条件,对贫困村进行筛选,去除一些不适合搞旅游开发的乡村,避免盲目开发,造成投资浪费。对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村庄,也要根据其资源、交通、市场等条件划分类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个等级,根据等级确定不同的开发规模。

(二)发挥政府的领导职能,积极推进旅游扶贫产业快速发展

大多数贫困村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乡村旅游的启动和前期工作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输血”和鼎力相助很难得到激活。特别是旅游业牵扯面广,涉及到农田、水利、文化、旅游、财政和国土等多个部门,仅靠个人或公司的力量很难顺利推动。建议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一个上下贯通的领导小组,建成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级主导和乡镇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机制,负责乡村旅游的整体布局规划、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协调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等,同时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切实促进乡村旅游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不应只作为政府短期脱贫目标的实现手段,而应作为村民巩固脱贫任务、防止返贫的长期发展战略。当地政府应委托正规的规划单位编制科学规划,并充分尊重规划的权威性,遵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有序开发建设。出台相关管理政策,实施整村开发战略,规范村民的建设、经营行为,防止村民盲目模仿、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甚至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保证旅游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见图2。

(四)挖掘资源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对本地资源的挖掘、研究、提升,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特色品牌,提高景区在旅游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避免因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导致旅游项目千篇一律,或因贪大求洋、追求现代而导致景区城乡差别不大,失去了乡村的原真性,进而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注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旅游持续升温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越来越喜欢追寻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要突出乡村性,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农业禀赋、人文特色来设计相关产品,注重游客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突出游客的体验性。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和娱乐等为一体的多样化、复合型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城乡居民新型的旅游消费需求。

(六)利用农村“三变”改革政策发展乡村旅游

曾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变化,但随着现代化、机械化时代的来临,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如不利于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和降低劳动成本等。新时期“三变”改革政策又一次为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轉变农民身份,增加农民收益方式。“三变”改革政策也使乡村旅游发展从政策上得到保障和加强,有利于盘活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及房屋的流转经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打造规模化、品牌化旅游产品。同时,乡村旅游开发可吸引部分村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打工挣钱,避免因农村空心化而产生社会问题。

(七)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政府管理者和当地村民的参与,他们的观念、技术、经营能力是乡村旅游建设成败的关键。大多数贫困村都位于偏远地区,村民观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有些村有优质资源,但当地政府和村民却没有意识到,所以消极应对上级部门的规划发展建议。有些村民不了解游客的正真需求,盲目建设,收效甚微。因此,加强对基层管理者和当地村民的培训是乡村旅游建设的关键环节。上级旅游部门应制定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培训班,让旅游从业者明白旅游开发的意义,掌握相关的建设技术和服务技能,此外,还要组织村民到旅游开发成功的村庄进行考察,获取经验。

(八)实施贫困户帮扶带动策略

对于参与旅游投资经营及服务能力较弱的村民,政府应加大扶贫力度,制定贫困户帮扶带动策略,通过政府出资入股、合作社帮扶等方式,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旅游中来,享受旅游带来的红利。

(作者单位: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猜你喜欢
甘肃省村民旅游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