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运用“五个转变”推进语文教学创新

2018-11-14 11:00甄世继
考试周刊 2018年94期
关键词:推进转变创新

摘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创新教育,培育新型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推进;转变;创新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实现五个转变:

一、 教学观念:由“传授型”向“自主型”转变

传统的教学把学生看作是只会容纳知识的器皿,只顾一味灌输,其结果是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应具有未来观念、终身教育观念,更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看成是最易塑造的鲜活群体,看成是正在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把整个教学过程当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发现的主体。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创设民主氛围。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敢于让他们不断质疑,乐于听取他们的见解,善于捕捉其闪光的有价值的思想,激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好奇性、挑战性、坚韧性和灵活性。二是要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创造欲望。教学中设法创设主体性活动情景,让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刚学习的认知发生冲突,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习方法,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二、 教学目标: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

传统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中心,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把知识看成是解释过去、主宰现在、支配未来的永恒真理,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仅仅确定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了能力上“侏儒症”的大量出现。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全面考虑,既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能,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个性、高尚的审美观,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体现全面性,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并实现六个转变,即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智能为中心;由重知识的获得结果转变为重知识的获取过程;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智能的培养;由重“双基”训练转变为重思维训练;由重解决问题转变为重发现问题;由重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转变为重以现代生活为出发点。

三、 教学方法:由“讲析型”向“自悟型”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从导语、解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字词句、段落大意、思想内容、本篇选词概述等方面,总是教师一讲到底,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显然与创新教育背道而驰,早已为世人所否定。为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纷纷进行了改革,但目前似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由“满堂讲”到“问答式”——教师连珠炮式发问,学生不加思索回答。其实,这还是“满堂讲”,只是由教师讲变成了学生讲。从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教学弊端显而易见:一是有碍于学生善思品质的培养,“问答式”教学只是部分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通过答问找出标准答案,多数学生还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更谈不上独立思考。二是有碍于良好学法的形成,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显然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意义。三是有碍于高尚情操的陶冶,阅读的过程既是认知活动的过程,又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语文课不让学生反复阅读,细细体味,难以引起共鸣。优秀文章的熏陶作用又何从谈起?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由“师生讲解”向“自我体悟”转变,已成为教育创新的当务之急。

四、 教学组织: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手段简单,课堂上教师靠的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教学结构凝固、教学形式呆板。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每节课几乎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汗流浃背地记;或是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乱七八糟地答。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习只能围着教师转,纵然有冲天的干劲哪能用得上?教师用统一的考试,学生哪里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把教材当作金科玉律,只对教材负责而不对学生负责,学生怎会不生厌倦?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一本书,岂不孤陋寡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语文教育观、终身教育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拓宽语文教学内容,扩充语文学习渠道,让学生从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出发,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五、 教师本身:由“师道尊严”向“良师益友”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凛凛然,巍巍然于讲台之上,“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使学生在教师面前俯首帖耳,唯命是听,教师指东、学生不敢向西,教师说白、学生不能说黑。迷信权威,顺从师长,如此观念下,怎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要自觉放下架子,转变角色,既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学生的益友,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奥妙,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的人才。

思路拓宽天地宽。要创出新成果,必须有创新的人才;创新人才,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必须依赖于创新教育。實施创新教育已势在必行,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转变观念,实现五个“转变”,树立课改新理念,谱写教改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简介:

甄世继,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西渠中学。

猜你喜欢
推进转变创新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试论推进黔南州森林资源普查工作采取的措施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