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而“可怕”的爱

2018-11-14 12:46沈婕
考试周刊 2018年96期
关键词:爱情观

摘 要: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易言难行,通过对20世纪40年代的一篇报刊上的文章,看到了處在那个时代的少男少女可贵的爱情和可悲的命运,分析了产生这种命运的原因,揭示了历史、社会以及传统给人们带来的思想上的毒害,披露了思想侵蚀的可怕,安于现状的可悲以及屈从所谓命运的可怜。

关键词:近代青年;爱情观;命运论

爱情是美好的,这毋庸置疑!它之于身陷囹圄的人就像春天之于枯萎的小草,凋谢的小花,能让你的生命再次复苏,绽放。然而爱情的美好,也基于时代。现代的我们:自由,勇敢。美好的东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敢于追求,勇于守护。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爱情是一种奢侈而可怕的东西。追求自己的爱情是为世俗所鄙弃的,为众人所不齿的。《爱》里的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

这是真的

故事的主人公没有名字,是一个村庄里小康家庭的女子,豆蔻年华,正是青春萌动,情窦初开的年纪。也有不少媒人上门说媒,但是都没有成,原因不明。或许是因为父母认为没有门当户对的,或许是因为她倾心于对门的少年,不愿早早地嫁做人妇,葬送了自己的爱情。虽然文章中没有看到一个“爱”字,但是读者能从每个文字中嗅到爱情的气息。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女,一个春天的晚上,在自己家的后门口的桃树下,偶遇居住在自己对门的少年,虽然没有什么激烈的语言交流,没有暧昧的眼神,没有打情骂俏的动作,但读者依然能够从这次短暂的会面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因为这次会面发生在一个春天的晚上,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动物发情交配繁殖的季节。少女怀春,在春天的晚上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对象,毫无疑问内心的情愫一定是涌动的,藏在心里的爱意一定是翻滚的。因为这次会面发生在屋后的“桃树”下,春天桃花满树的意境多美,多浪漫。而且在中国文化里,“桃花”就是爱情的象征。如果你最近的爱情很顺利,很多人对你倾心,一般都说“你最近桃花很旺”;如果爱情运气不佳,碰到的有情人总是给你添麻烦,一般都说“你最近命犯桃花”啊。从两点情景描写中,读者心里其实是笃定的:少女对少年有爱,这是真的。郎情妾意,门当户对,我们以为故事的发展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然而后来这位少女被亲属人贩卖到邻县做妾,老爷死后,又被转卖,经历了非常多的痛苦和磨难,直到风烛残年仍然会经常想起当年的少年。

但是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爱情很难开花结果,这也是真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内忧外患,到处战火纷飞,全国上下一片荒芜,人们为了生计早就已经把情感抛之脑后了,然而战火并没有炸开人们的思想,迂腐的封建传统思想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这种思想主导的社会女人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像圣经里面讲的,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化成的,是男性的附属品,中国传统的礼教文化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女性对自己的人生是没有自主权的,女人可以是被家人当作商品,随意贩卖,被自己的夫家再次转卖。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人的手中。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把控的人,又怎么能够有能力去争取和守护自己的爱情。所以,他们注定是不能在一起的,这是真的。

就这样吧

那个时代的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基本的生存条件无法保障。但是物质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刺激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楔入内心的思想需要改变。

爱情的美好是世人所公认的,但爱情的可怕也是那个时代所公认的。少男少女们一面在心里憧憬和渴望着自己可以和喜欢的人长相厮守,一面又惧怕自己为追求爱情付出行动会被社会所不耻。在那样一个时代,追求爱情是有违伦理的,尤其是女孩子,是一种不知羞耻的行为,而这种不知羞耻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更是会让整个家族蒙羞。所以一般的人都是不会“轻举妄动”的。女孩是小康家庭的女儿,从小应该更是受到典型的传统教育,要三从四德。婚姻之事全凭父母做主,不能也不该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行事,这是有违纲常的。所以她的家庭背景,也决定了她逆来顺受的脾气,决定了她的命运必定不会由她自己做主。

在姑娘这里,爱情的美好终究还是输给了它的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对自己的爱情不敢去争取,竟然没有任何反抗之心。只觉得大家都是这样,我也只能是这样。完全没有觉得哪里不对,从来没有想过通过抗争可以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不幸。即便她被转卖多次,经历了甚多的痛苦磨难,到了晚年时,回想自己的一生只在思念那个夜晚,桃树下的那个少年,都没有反思过自己人生的悲剧终究是由于自己的不争。她始终没有大彻大悟,总觉得就这样吧,这都是我的命。这种认命的思想和态度,夺走了她改写自己人生悲剧的最后一个机会。

故事的女主人没有具体的名字,她的故事其实就是她那个时期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女孩的命运。没有自己的思想,被传统的教育和封建的纲常所禁锢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从未想过抗争,只会一味地觉得都是命运的安排,只能认命。心里永远想着,就这样吧,也只能这样。这才是最可怕的。

该醒了

我们总是抱着一个现代的心看电影、看小说:期待正义终究战胜邪恶,想看有情人能终成眷属。而给观众和读者营造一个美好结局的电影、电视剧和书籍,相较那些揭露社会的现实,人性的丑恶,人类的伪善这类的更容易流行。大概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太缺乏这样美好的结局了,我们需要在虚构的情节里把自己代入进去和结局中得到一个短暂的自我麻痹。更直接地说,人都有逃避现实的倾向。然而我们必须要活在真真实实的世界里,逃避和麻痹自己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认命更是在生活面前俯首称臣,认输的节奏。《爱》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认命的典型。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把“这就是命”作为理由和借口,任凭自己的人生被践踏,被扭曲而不作为。是时候该要醒醒了,即便是“生不逢时”,也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斗争改变自己的不幸。孙犁在《荷花淀》中塑造的那一群农村的妇女形象,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他们不会因为人们认为女人只能做什么而就做什么。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传说。我们不该认命,也不能认命,要自我觉醒,为自己的命运做主,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斗争。

参考文献:

[1]柯力.近代中国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和原因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2(4).

[2]王建辉,吴翠萍.近代女性自我发展研究——基于家庭中心的演变过程的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6(4).

作者简介:

沈婕,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爱情观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我做好了和你共度一生的准备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古典诗词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作用研究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从张问陶的爱情诗看其节烈观与爱情观(下)——兼与李白、杜甫及袁枚比较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玫瑰与面包并存的爱情:《傲慢与偏见》爱情观的分析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