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教材作为留学生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的规范可以让留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汉语的原貌,经过60多年的发展,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初级汉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初级汉语教材;规范化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材也逐渐形成了多类型、多国别、多体例等特点。教材作为教师与学生讲授和学习的依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学习与模仿的第一“范本”,留学生从教材中学会汉语的语法规则及使用环境,作为教材的基本属性之一,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对外汉语教材的语音规范
关于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赵元任先生早在《语言问题》中就指出:“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词汇三个重要的部分,学习次序当然也应该照这三样按步进行。发音部分最难也最要紧,因为语言的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发音不对,文法就不对,词汇就不对。”初级汉语教学阶段,无论是综合课、口语课,还是听力课,汉语拼音都是留学生最先接触和学习的内容,是学习和掌握汉字发音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中汉语拼音书写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十分重要。
(一) 汉语拼音的变调书写规范
2012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对成语拼写、大写规则、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等,提出了新的规范。其中,对变调的拼写有明确的规定“标调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只有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照变调标写。
我们在教材中发现,很多教材中时而标变调,时而标原调。
例如,语音教学内容“三声标调”:两个第三声音节连读时,前一个要读成第二声。这里“你好”均标原调三声:nǐ hǎo。
“不”的变调:“不”的本调是第四声,但在另一个第四声音节前变为第二声。如:bú qù。在很多课文的拼音标注中,四声前的“不”都是标的变调而不是原调。与之相似的还有“一”的变调。这种把“一”“不”均标为变调的现象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十分普遍,留学生在读课文或生词时,声调确实更为准确,但在书写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直接模仿教材中拼音的写法,对于经常查词典的留学生及初学汉语的留学生来说,这种不一致的写法会导致他们产生疑惑。同样情况还有“七”、“八”的变调,轻声的问题等等。
(二) 表示序数的“第”与后面的数词连写规范
表示序数的“第”与后面的数词中间,加短横是规范的写法。如Dì-wǔ kè(第五课),很多教材中第*课没有标注短横,忽略了拼写的规范。
(三) 动词与“了”的连写规范
动词与“着”“了”“过”在一起拼写时,应连写。比如:kànzhe(看着),kànle(看了),kànguo(看过),教材中的很多“动词+了”没有连写。
(四) 重叠并列AABB结构的书写规范
《规则》中规定,AABB式结构,前两个音节与后两个音节中间加短横,如:
qīngqīng-chǔchǔ(清清楚楚),jiājiā-hùhù(家家户户),教材中很多AABB结构,无论是在生词表中还是在课文中,均没有按照规范标注。
二、 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规范
(一) 词汇的选择应适应时代的变化
以《汉语教程》修订本为例,第一册(下)第十七课练习内容“玛丽要买电话卡,她问服务员……”显然,电话卡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第3版教材中,已将此内容删去。在词汇的选择上,第3版增加了“微信”“优盘”“平板电脑”等词语,删去了“邮票”“DVD”“青年报”等词语,适应了时代的变化。
(二) 词汇的选择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我们认为,初级汉语教材在词汇的选择上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不局限于某个地区的使用。仍以《汉语教程》为例,第3版教材中的课文对话:“劳驾,我打听一下儿……”“劳驾”一词,是北京人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意为“行个方便”“打扰一下”。常常用于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在北京地区使用较为广泛。但是其他地方的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经常听到或使用“劳驾”一词,我们认为,此处换成“请问”“打扰一下”,或者直接使用“您好”等日常用语更为合适。类似情况还有“哪里,我发音发得不准,说得也不流利”,这里“哪里”一词现在在日常交际中也不常使用,我们在回答别人夸赞的时候常用“谢谢”而不用“哪里”。
三、 对外汉语教材的语法规范
(一) 语法注释应更为简洁,区分度高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很多语法注释,特别是一些近义格式的注释、术语和生词较多,中国学生看起来尚较难理解,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难度更大。教材编写的内容准确性和模糊性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应使用便于留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语句,准确、规范的解释语法规则,对于能准确解释的语法规则应用简洁易理解的语言表述,对于尚且无法清晰解释的语法规则,则可以用“常常”“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等模糊的语言表述。
(二) 语言的运用需符合口语交际习惯
教材中的语言,应从实际交际情境出发,特别是对话体的课文语言,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使语言偏向书面化,或者句句追求完整,造成交际语言不地道,有失语言的原貌,类似“英式中文”。例如,有些初级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他们也都是留学生吗?——不,他们俩不是留学生。他们都是中国学生。”“可以当你的老师吗?——马马虎虎吧。——不,不能马马虎虎,我们都要认真学习。”这样的说法在口语中并不典型,这里去掉“不”更为自然,符合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来华及海外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对汉语教材的规范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汉语教材应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不同国家的需求,教材的编写者应做到规范、准确地使用语音、词汇、语法,教材在话题选择上应更具实用性与趣味性,关注学习主体,符合真实的汉语交际情境,使留学生能真正的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李泉,金允贞.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學性[J].语言文字应用,2008(4).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田园诗,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