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华 魏红沁 朱晓宏
摘要 养生绵八式汲取传统健身功法之精华,将传统武术绵拳和中医理论结合汇编而成的一种中医功法。本文从中医学角度对养生绵八式的健身功理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 养生绵八式;中医学;健身
中医健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吕氏春秋》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可见原始社会我国先民已经创用导引术来防治关节疾病等,以增强自身体质。战同时期《庄子·刻意》则更明确地指出:“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1]”。
养生绵八式是将传统武术绵拳中的基础功法结合中医理论择其精要,并通过指导临床练功实践汇编而成,属中医伤科“练功”范畴,具有一定的健身功效。本文试从中医学角度对其健身理论进行探讨。
历史渊源
养生绵八式脱胎于上海绵拳,是从绵拳的基础练功法中萃取出来的。绵拳有据可查的最早传播者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沧州顺德镖局的镖师孟光银。据清末武术家吴志清撰写的《太极正宗》一书记载,20世纪初,孟光银来到上海教授绵拳,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完善。绵拳已历经百年,多年来一直在劳动人民中流传,是上海地区极少数珍贵的传统武术项目之一。白国家体委1979年发出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通知后,绵拳已被上海列为挖掘整理的重点项目之一。2014年绵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拳的基础功法有其系统的训练方法,是武术与导引吐纳结合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该拳种传承至今仍保留了历史原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推广提供了基础。
养生绵八式汲取传统健身功法之精華,以导引为本,将传统武术绵拳和中医理论结合汇编而成的一种中医功法。
养生绵八式简介
下述即养生绵八式的动作过程介绍。
第一式,苗女泼水(弓步轮臂):直立,左足跨出一步,两腿成左弓步,脚尖内扣,前腿小腿与地面垂直;后腿绷直,与前腿呈一条直线;右手叉腰,左手自然垂于体侧,掌心朝前;上体正直,目视前方。两脚不动,左手松肩,向前撩起,至上方左臂内旋,转掌心朝外,大臂部垂直贴耳,继而掌心外翻划圆,经左耳侧向后盖下。下落时小臂贴紧外胯。换右弓步摇右手,动作要领同上。
第二式,猛虎登山(马步冲拳):两脚左右开立下蹲成马步,两拳放置腰两侧,拳心向上,目视前方。保持马步,右拳向前冲出,拳心向下,拳与肩齐高,目视右拳。右拳变掌,五指撑开,掌心向下,随即顺时针外旋空抓变拳,拳心向上收回,目视前方。右拳回拉至腰间,冲出左拳,拳心向下。左拳动作与有拳动作相同,唯动作相反。
第三式,霸王开弓(弓步拉肘):两脚并步直立,松静自然,两臂自然下垂,目视前方。重心右移,右脚向右横跨一步,脚尖内扣,成右弓步,同时抬右臂至肩平,曲肘前顶,拳至胸前,拳心向下,眼睛平视肘部,左臂握拳侧平举,拳与肩平,拳心向前,两臂成右拉弓状。重心左移,变左弓步,同时左臂曲肘前顶,肘与肩平,拳至胸前,眼睛平视左肘,右臂伸直侧平举,两臂成左拉弓状。
第四式,拨云见日(马步云手):两脚开立成马步,其距离较肩略宽,同时,右手向右方运转,扭转小臂,使掌心由朝里随之转向右方,并向右击出;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向里。此时成右弓步,体重移于有腿。左手由脸前(高不过眉)运转至左方,扭转小臂,使掌心由朝里随之转向左方,并向左击出;右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向里。此时成左弓步,体重移于左腿。如此左右反复运转。
第五式,狮子盘球(马步抱球):两脚开立成马步,两手于胸前成抱球势,左手瓦拢掌在小腹前,掌心朝上,右手瓦拢掌在胸前,掌心朝下。重心有移,右腿弓,左腿绷,两手动作不变,身体右转,目视有方。重心左移,两腿由马步变左弓步,身体左转,右掌外旋下落腹前,掌心向上,左掌内旋上提至胸前,掌心向下,两掌心相对,目视左方。
第六式,仙人背观(弓步拧身):右脚向右开半步踏实,左脚上跟,前脚掌点地,成虚步,同时,两臂随之右摆成抱球状。左脚向左方迈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左手成勾手放至左臀后,右手护顶,掌心斜向前上方,眼看右脚跟。向右后转身,两臂下垂随身旋转。右手成勾手旋至有臀后,左手护顶,掌心朝前上方,同时,成右弓步,眼看左脚跟。如此左右反复往后瞧若干次。
第七式,乌牛摆头(大裆势):直立,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腿之间,目视前方,右手背贴近有腮,左臂在身前伸直,掌心朝下护裆。屈右膝,左腿蹬直,重心右移,同时上体向有下侧倾倒至最大限度。恢复直立,换右手护裆,左手贴左腮,屈左膝,蹬右腿,上体向左倾倒。如此交替练习。
第八式,擎花落地(并裆势):直立并步,两手上捧如擎花状。两手自然下落划弧,在体前交叉,同时屈膝下蹲,不停,在体前两手提起,继续运转,复成擎花状,腿也随之伸直。反复练习若干次。
养生绵八式的中医健身功理
养生绵八式功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脏腑有病可通过经络反映出来。且气机不畅、经络阻隔可导致血行不利而成血瘀及津液凝滞而成痰饮、痰湿。另外,气郁影响津液的输布,造成阴津亏虚、百病而生。
养生绵八式以导形引气,调整经络脏腑气血,有针对性地应用了经络经筋理论,从而使气血调和、功能正常或康复。运动主要通过引动经筋而调整经络功能。经筋是无形经络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经络的运动生物力学基础,是经络系统的筋肉附属系统。筋骨顺而气血行,气血顺而脏腑调[2]。
胃主受纳腐熟、主降浊,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脾胃为人体之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主肌肉四肢,使四肢肌肉壮实、四肢有力。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肌不得养,症见消瘦、乏力。绵八式以调理脾胃内脏为核心,疏肝健脾,行气养血,引导筋肉,促使脾胃功能康复。中医认为,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腰;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手臂的屈伸有助于刺激肘部,起到畅通心肺经络的目的[3]。而绵八式的每式动作练习都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动作网活连贯、柔和缓慢、动静相间、松紧适度。练习时要求手臂旋转,通过两臂的内外旋转来加大对手臂的压力。下肢运动可刺激足三阴三阳经,以同肾健腰、调理脾胃、疏肝利胆。躯干运动可刺激命门、大椎和任督二脉,以固肾壮腰。
第一式,苗女泼水动作:是功法起始的良好动作,通过手臂在体侧的轮转,带动了胸胁部的气血流动,及膈肌的升降运动,调节三焦气血,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活利关节。加之动作柔缓,手臂上举时,膈肌运动,调动肝中藏纳之血。
第二式,猛虎登山动作:通过攥拳冲拳,疏通肝气,强调了对肝经及胆经整体的调节。气起少阳经脉,足厥阴肝经起自大敦穴,止于期门穴,从足走向腹。足少阳胆经起自瞳子髎,止于足窍阴穴,从头走向足。注重呼吸与动作的一张一弛。
第三式,霸王开弓动作:针对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单臂从对侧胸前作拉开弯弓的动作,开胸顺气、清肺舒心,调理心肺功能。中医经络学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向手,起自中府,止于少商。手厥阴心包经起白天池,止于中冲,也从胸走向手。
第四式,拨云见日动作:活动肩、肘、腕、胯、膝、踝六大关节,通过腰部转动、身体的扭转更好地牵动脾经,改善脾胃功能,调节气血运行。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足太阴脾经起自大趾隐白穴,止于大包穴,从足走向胸。
第五式,狮子盘球动作:通过手臂的旋转从而起到畅通心肺经络的目的,通过躯体旋转调理脾胃,“脾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水谷赖脾气运化输布濡养五脏肌肤毛窍。脾气健旺,才能“谷气人满,淖泽注于骨”。下肢运动则可刺激足三阴三阳经,可以调理脾胃、同肾健腰、疏肝利胆。躯干运动可以刺激命门和任督二脉,可同肾壮腰。
第六式,仙人背观动作:强调对带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疏通,以及调理对十二经脉的整合作用。既有颈部的旋转,又有腰腹部的旋转运动,畅通全身氣血,运行周身,充分濡养筋脉骨肉,起到抻筋拔骨,强筋健骨的作用。
第七式,乌牛摆头动作:主要调理肝肾。以站裆为基础,着重于腰腿(根基)的霸力和上肢运动的锻炼。锻炼时,以意运气,以气生劲,循经络而达于四肢。[4]肝主筋,为罢极之本,五行属木,木日曲直,肝主疏泄,通过动作导引,伸展肢体,使身体顺应木条达的特点,调畅气机。躯体的侧曲运动可以刺激命门、任督二脉和带脉,达到舒肝柔筋,同肾壮腰之功。
第八式,擎花落地动作:通过双手在体前上捧、下按等动作带动膈肌升降运动,调节三焦气血。并疏通了手三阴、手三阳经的气血,通过屈膝蹲起动作,刺激足三阴、足三阳经,以及阴跷脉和阳跷脉,有调整阴阳、吐故纳新、填精补髓、补益肾气之功。
结语
养生绵八式中医学角度出发,讲求整体观。一招一式都对应一定的脏腑,或脾胃,或三焦,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疏通人体经络,保证气血畅通,具有保精、养气、存神的作用;同时,在心理上还可调节改善人们的不良心理状态,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由于以上作用,使机体成为自稳的整合,对强身健体、养生防病和机体康复起到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一煌.中医健身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6.
[2]耿涛.健身气功?八段锦研究近况[J].甘肃中医,2008,21(1):10-12.
[3]禹方,牛巧能健身气功八段锦在中医健康管理应用中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2):72-74.
[4]姚斐,赵毅,房敏.浅谈传统功法少林内功的时代意义[J].医学信息,2011,(3):112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