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军 周立亮 李伟伟 薛明新
(1.南京中医药大学沭阳附属医院,江苏沭阳223600;2.江苏省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南京210029)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指由一侧面神经在通过茎乳突孔过程中因受到物理或者化学刺激而出现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1-2]。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面部肌肉运动障碍[3-4],治疗上多以抗病毒、激素类和营养神经类药物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治愈较为困难,部分患者仍会留下后遗症,如面部肌肉瘫痪、眼睑闭合障碍、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等。本病中医称之为面瘫,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无表情、额纹消失、露睛、漱口漏水等[5],部分患者听觉功能降低。近年来,针灸、推拿正骨、刺络放血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优势明显。我院自2015年在针灸疼痛科门诊系统开展了北京空军总医院冯天有教授发明的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正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沭阳附属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之间在针灸疼痛科门诊确诊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37±13.21)岁;平均病程(6.53±4.01)d。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龄(35.27±12.85)岁;平均病程(7.23±3.71)d。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沭阳县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根据《针灸治疗学》[6]教材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主要特点为口眼斜,常常在睡醒时发现,患者一侧面部肌肉出现麻木、呆滞、瘫痪,口角偏向健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露睛流泪,患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等症状。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同时具有上颈段不适或耳后乳突区疼痛,触诊可发现第一颈椎横突不对称或第二颈椎的棘突出现偏歪,有压痛,或既往有颈椎病病史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确诊为因其他疾病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者;妊娠期3个月之内或既往有先兆流产病史的育龄妇女;合并有正骨手法禁忌症(颈椎肿瘤、结核等)及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2.1 对照组 予常规基础针刺[7-8]。参照《中国针灸大全》选穴。主穴:患侧阳白、鱼腰、太阳、地仓、下关、颊车,健侧合谷。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歪斜加禾髎,颏唇沟歪斜加夹承浆,口歪明显加太冲,恢复期加足三里。操作:急性期(1~15d)轻浅刺面部穴位,深度5~10mm,平补平泻;合谷直刺约25mm,提插泻法。恢复期(16~30d)深刺患侧穴位,深度15~30mm,平补平泻,颊车、地仓透刺,阳白透刺鱼腰,太阳直刺或向口鼻斜刺,下关直刺或向鼻刺,其余操作同急性期。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2.2 治疗组 针刺治疗同对照组。针刺结束后,首先进行颈部的软组织放松手法,时间大约为5min,然后患者平躺在治疗床上,医者以左手拇指的第1、2关节之间扣住患者颈部后侧第1或第2颈椎偏歪的横突,右手将患者头部稍上托,托起幅度以患者颈部上下力线交叉在医者手下为宜,医者将患者下巴向前适当推出,以完成杠杆姿势,并以上手推、下手内带同步进行的方式,使患者颈椎旋转至关节活动的极限,双手同时施以轻微可控的闪动力,一般情况可听见关节复位声音,即完成颈椎正骨手法[9-10]。正骨治疗后嘱患者颈部相对制动,治疗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11],从患者治疗前后的静态和动态(抬额头、轻轻闭眼、张嘴微笑、耸鼻、唇吸吮)两个方面进行临床效果评定,0~100分,分值越高疗效越好。
3.2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100分;显效:临床表现基本消失,静止时外观正常,检查时尚有部分体征,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75分;好转:症状有所缓解,外观轻度改善,检查时仍有较明显体征,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25~75分;无效:临床表现各项检查无改善,甚至加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25分[11]。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s),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31±5.2)分,治疗后(86±2.6)分;对照组治疗前(30±4.9)分,治疗后(56±4.7)分。2组患者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3.4.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5 不良反应 在研究过程中,2组各有1例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1例晕针,患者太过紧张,又未吃早餐导致,休息后好转,为轻微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正骨后出现一过性头晕,休息半小时后恢复正常。2例患者后期随访均无特殊异常。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经筋病”范畴,很多患者可能因睡着后颈部或头面部保暖措施不当,受冷风吹后发病。中医认为人体在睡眠时,由于睡眠姿势不良,或颈枕不合适,使颈椎内外的平衡被打破,当受寒冷刺激,颈部相关肌肉痉挛,进一步加重了颈部小关节失稳。当颈椎小关节错位发生后,寰椎的横突可随着小关节的错位,产生向上、下或左、右或前、后三个方位的位移。小关节错位进一步可使周围软组织产生炎症或水肿。由于寰椎横突毗邻面神经的出口茎乳突孔,故可使面神经受到机械挤压和刺激,所以绝大部分患者发病时会出现患侧耳后乳突区疼痛不适,继而使面神经麻痹病症发生。
本研究所采用的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正骨疗法基于中医学“筋出槽、骨错缝”“气滞血瘀”等理论,采用颈部力学相关原理,对错位的颈椎横突或者小关节施加相关调整手法,以恢复颈椎横突或者小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颈部解剖结构经手法的调整后,减轻面神经受到的机械挤压和刺激,使面部血管扩张,增加其血流量,从而使面部神经及肌肉的炎症消退,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是采用对于特定穴位物理刺激的方法,改善面部神经状态[12-13],提高其兴奋性,改善微循环,恢复肌肉血供,加快面部肌肉及神经的新陈代谢。目前针灸治疗已成为面部神经麻痹最常用的疗法[14]。
本研究采用正骨与针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将两者治疗机理相结合,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用针刺疗法,说明联合疗法相对于单一疗法对面部神经麻痹具有更好的疗效。临床治疗面部神经麻痹不能局限于一种治疗方法,应秉持针灸治疗为基础,同时充分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联合治疗,尤其应注重急性期的治疗。下一步拟探索正骨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机制,并加大样本量,考察近远期疗效。